上海地区成人维生素D水平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
2022-03-08高杲陈晓
高杲 陈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上海 200233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除了通过调节钙磷代谢来维持人体骨骼及肌肉健康[1],还与包括心血管、内分泌、免疫在内的全身多个系统关系密切[2]。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软化症,还会增加多种疾病包括肿瘤的风险。因此,了解各地区的维生素D水平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上海地区健康体人群的临床数据,采用横断面研究,了解本地区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状况,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1 864例2019年1月-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 包括男性10 566人,女性11 298人。排除标准:伴有可引起25羟维生素[25(OH)D]异常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胃肠切除术后、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
1.2 方法
统计体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体检时间、基础疾病等相关临床资料。25(OH)D是维生素D的主要储存形式,常被作为监测人体维生素D水平的主要指标。血清25(OH)D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25(OH)D的分组标准采用2018年2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3]:血清25(OH)D> 30 ng/mL (75 nmol/L)为维生素D充足,20~30 ng/mL (50~75 nmol/L)为维生素D不足,< 20 ng/mL (50 nmol/L)为维生素D缺乏。四季分组采用气象学分类方法:公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受试者25(OH)D水平情况
共有受试者21 864人,包括男性10 566人(48.33 %),平均年龄(43.77±14.55)岁,女性11 298人(51.67 %),平均年龄(43.13±15.30)岁,两组年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25(OH)D水平19.68(15.12,25.48)ng/mL,其中男性为22.08(17.46,27.67)ng/mL,女性为17.47(13.65,22.78)ng/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比例分别为51.66%、35.20%、13.14%。男性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的比例分别为39.04%、43.15%、17.81%,女性分别为63.47%、27.76%、8.7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维生素D缺乏比例明显高于男性(P<0.01),详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检出率[n(%)]Table 1 Vitamin D deficiency, insufficiency and sufficiency in different gender[n (%)]
2.2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25(OH)D水平
按年龄进行分组,无论男女,血清25(OH)D水平在18~29岁年龄组最低,之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组25(OH)D水平有差异(P<0.01)。男性各年龄组两两比较,除60~69岁与≥70岁两组相比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其余各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50~59岁、60~69岁与≥70岁三组两两比较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同年龄组25(OH)D水平比较,男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女性(P<0.01)。男女维生素D缺乏率均在18~29岁组达到最高,男性、女性分别为57.94%及82.68%;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P<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 [M(P25, P75)]Table 2 Comparision of 25(OH)D levels and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age by gender [M(P25, P75)]
2.3 不同性别人群各季节血清25(OH)D水平
血清25(OH)D在1~3月份处于低水平,从4月份开始升高,7月份达到最高,在7~10月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开始下降(1~12月份,血清维生素D中位数水平分别为16.05、16.90、16.01、18.22、18.23、20.63、22.95、21.92、21.24、22.61、20.59、18.45 ng/mL)。四季按气象学法进行分类,无论男女,在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高,冬季最低(P<0.01),夏秋两季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冬春两季(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男性除冬春两组比较及夏秋两组比较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388和0.514,其余各组比较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各组间两两比较,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季节男女25(OH)D水平比较,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各季节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女性维生素D缺乏率始终高于相应男性(P<0.0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人群各季节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 [M(P25, P75)]Table 3 Comparision of 25(OH)D level and deficiency in different season by gender[M(P25, P75)]
2.4 血清25(OH)D水平与性别、年龄、季节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季节都对血清25(OH)D水平有影响,以年龄影响最大(标准化系数0.305)。以夏季作为参照,发现春季、秋季、冬季与夏季的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作为一种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广泛参与细胞代谢和骨代谢。维生素D缺乏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而且与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4-7]。然而,维生素缺乏在全球广泛存在[8],各国维生素D水平也差异很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维生素D水平不尽相同。本研究中上海地区健康人群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比例分别为51.66%、35.20%、13.14%。北京对一组3 905例样本进行的研究[9]提示,维生素D缺乏率为77.03%,充足率仅4.71%。方慧玲等[10]对中国北方三个城市北京、乌鲁木齐、大连的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73.76%、65.0%、41.51%。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阳光(紫外线B波段)照射后的皮肤合成,少量通过膳食摄入。纬度33°以外的地区,受斜角度影响,导致阳光路径延长,穿过大气的紫外线减弱,从而皮肤维生素D合成减少,而空气污染可能进一步限制太阳照射。这可能是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维生素D缺乏率更高的重要原因。大连地区维生素缺乏率相对较低可能与当地人群摄入较多鱼类有关。
表4 血清25(OH)D水平与性别、年龄、季节回归分析
本研究提示,性别、年龄、季节都对血清25(OH)D水平有影响,以年龄影响最大。随着年龄的增加,7-脱氢胆固醇的表皮浓度下降,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11]。一项对17 590例爱尔兰人的研究[12]发现,25(OH)D浓度从18~39岁年龄组到60~69岁年龄组依次增加,而在70岁以后开始下降,80岁以后维生素D缺乏率明显升高。本研究中,无论男、女,维生素D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维生素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男性从60~69岁年龄组、女性从50~59岁年龄组开始,血清25(OH)D水平维持在稳定状态,维生素D缺乏率未见明显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退休后有较多的户外活动、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关。而国内男性60岁、女性55岁左右的退休年龄恰好与之相符。
本研究中,不同年龄段、任何季节,女性的血清25(OH)D水平始终低于同类型男性,维生素D缺乏率也明显高于相应的男性,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一致[13-15]。防紫外线用品的使用可能是女性维生素D水平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研究[16]发现SPF30的防晒霜可以使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95%。性激素可能与男女维生素D水平不同有一定关系。有研究[17]发现高维生素D与高睾酮、高雄烯二酮相关。然而也有研究[18]发现,女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大于相应男性。由于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并储存在脂肪组织中,这些性别差异可能与身体脂肪含量的性别差异性有一定关系。
季节对维生素D水平变化有明显影响。本研究中,血清25(OH)D水平在1~3月处于低水平,从4月份开始升高,7月份达到最高,7~10月维持较高水平,之后开始下降。夏秋两季的25(OH)D水平要明显高于冬春两季。男女分别统计,均发现夏季时维生素D水平最高,冬季时最低,这与多数报道一致[19-20]。夏季日照时间长,紫外辐射量高,秋季气候适宜,户外活动时间延长,因此夏秋两季维生素D合成量明显增加。上海地区3月份天气仍偏冷,衣服厚重,皮肤暴露时间相对缩短,而雨日较多,紫外辐射减少,导致维生素D合成减少,这可能是春季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的优点在于样本量大,可以按照性别、年龄、季节进行分组分析。但本研究仍有许多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横断面设计,无法推断因果关系;其次,未能对人群进行更多关于生活方式因素的了解,包括营养饮食摄入量和太阳暴露时间等。
总之,上海地区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多见于低年龄段青年。性别、年龄和季节影响维生素D水平变化,男性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夏秋两季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冬春两季。鉴于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不利的健康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女性的健康教育。通过户外活动、饮食摄入和其他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进行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以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维生素D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