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背景下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构建*

2022-03-08崔浩男戴柏清

山西档案 2022年1期
关键词:场域党史受众

崔浩男 戴柏清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0 引言

党史档案是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或个人在开展革命斗争、政治活动、社会经济建设等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的原始记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和光辉历史。建党百年之际,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释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正由于党史档案兼具原始性与记录性的特征于一体,这样就使得其在印证历史事实、纠正史籍讹误等方面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比拟的权威性[1],在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和宣传中可以发挥重要且特殊的作用。

党史档案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能增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事实信度,明晰党史学习教育的记忆刻度,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情感温度。[2]但是,数字时代下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和自媒体异军突起,形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公共场域,信息传播不再被单一的声音主导,如何在信息“噪声”中构建一个有利于党史档案宣传的场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构建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进而赋能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充分体现党史档案的公共教育价值,提升档案部门的党史宣传能力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公众的党史学习热情和爱党爱国精神。

1 研究回顾

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有文献,总结“档案赋能党史宣传”和“档案与场域理论”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档案在党史宣传和研究中的作用,即用档案佐证真实的党史国史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方式[3]。档案宣传工作通过深入挖掘档案史料,可以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对于建立“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学者建议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党史宣传,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存史育人的功能;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内容建设,占据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加强对档案宣传受众的心理研究等[4]。还有学者探索党史档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出把党史档案带进思政课堂,利用党史素材编著校本教材,利用党史档案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实施田野式实践教学等[5]。

源于19世纪中叶物理学概念的场域理论是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总体而言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6]。有学者将档案与场域理论相结合,研究档案场域的形成、发展与作用机制,提出“档案场域”是一种以档案的形成、保管、鉴定和利用等为依托,以充分发挥档案价值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并指出后现代主义极大改变了档案场域的关系网络,在场域结构上表现为惯习定律、竞争逻辑和合意关系[7]。还有学者基于场域理论视域,对广东、福建两省侨批档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解读[8]。

从当前研究可以发现,党史档案在党史教育和宣传中的价值已得到认识,但党史档案的宣传利用方式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将场域理论应用到档案学领域的研究虽然较少,但在结合档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场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可以有效指导党史档案宣传和利用工作,进而发挥档案部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2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理论逻辑

场域理论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公共话语场理论是本研究构建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理论基础。公共话语场是一个人人享有话语权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的场所,也是一个多层次、多中心、多方向的不断扩展的场所[9]。作为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公共话语场由不同场域(如文学、传播学、政治学等)的话语组成,每个场域的话语包括不同的话语主体、话语区间、话语对象和媒介工具[10]。公共话语场理论批判性地继承了“公共领域”及“公共能量场”的思想,并有效克服它们的不足。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同样也是社会生活中建立在互动和共同实践基础上的公共信息传播空间之一。该场域对所有人开放,不只局限于公众之间,而是国家相关机构在场主导的、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的共同空间,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将在其中被充分展示和满足[11]。

根据当前理论及研究进展,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包括3个核心要素和要素间的理论逻辑。其中,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和党史档案宣传受众构成了公共场域中的主体要素。党史档案管理机构是指保存有党史档案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组织或机构,档案部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平等的参与主体,党史档案管理机构根据规则向党史档案宣传受众提供信息服务,党史档案宣传受众也可以向党史档案管理机构表达信息需求,两者互相协商、充分沟通。党史档案资源则是其中的客体要素,既是党史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基础,也是满足党史档案宣传受众信息需求的核心。情景、权力和秩序是公共话语场理论的基本逻辑[12],同时构成了档案党史宣传公共场域的内在理论逻辑。具体来说,在公共场域各核心要素之间,“情景”是指党史档案宣传情景,“权力”是指党史档案管理权力,“秩序”是指党史档案利用秩序,三者是互相建构的。

图1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基本框架

2.1 情景逻辑:党史档案宣传情景

主体要素间的需求和行为构成了情景。“情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用于所有对档案资源利用有需求的情景。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这里的情景逻辑主要指党史档案宣传情景。党史档案宣传情景的一端是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另一端则是党史档案宣传受众。党史档案宣传情景与党史档案利用秩序是相互建构的:党史档案宣传情景对党史档案利用秩序的建构主要体现在激发受众的利用意识、促进利用规范的形成、强化利用秩序的合理性等;党史档案利用秩序对党史档案宣传情景的建构则体现在提升党史档案的宣传效果、增强宣传受众的满意度、体现宣传活动的专业性等。

2.2 权力逻辑:党史档案管理权力

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对党史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权力的表现。党史档案管理权力与档案党史宣传情景也是相互建构的:党史档案管理权力对档案党史宣传情景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干预受众的内容选择、规定宣传内容的合理性以及引导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党史档案宣传情景对党史档案管理权力的建构体现在强化权力队伍、提升权力意识以及推进权力运行。从党史档案管理权力与党史档案宣传情景的相互建构中,可以得出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该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党史档案宣传内容应趋于丰富化、宣传形式应逐渐新颖化的启示[13]。

2.3 秩序逻辑:党史档案利用秩序

党史档案宣传受众对党史档案资源的利用过程离不开秩序。党史档案利用秩序与党史档案管理权力同样是相互建构的:党史档案利用秩序对党史档案管理权力的建构体现在提升权力的存在感、增强权力的公信力、维系权力的稳定性;党史档案管理权力对党史档案利用秩序的建构体现在规定秩序的合理性、推动秩序的执行、保障秩序的权威性。从党史档案利用秩序与党史档案管理权力的相互建构中,可以得出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用规则并充分保证利用秩序的启示。

3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建构路径

基于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理念、理论逻辑和基本框架探索其建构路径,是利用馆藏党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宣传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的重要手段。根据上述基本框架中的3大核心要素,党史档案宣传应注重其中蕴含的精神信仰与受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着力构建“国家-资源-受众”相互融通的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实现党性与群众性的价值统摄,着力构建与大国大党相适应的党史档案宣传新格局。

3.1 观念路径:强化党史档案宣传理念,培育党史档案利用意识

3.1.1 增强档案部门阵地意识,掌握党史宣传主动权

为做好新时代党史档案宣传工作,档案部门应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自身在党史宣传中的能动作用和价值定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真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历史伟业的档案材料。在礼赞建党百年之际,对党史的宣传必然离不开对大量档案典籍的考证和研究。档案部门应该跳出固化思维,深刻认识到宣传阵地意识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从党史宣传工作的全局高度和宏大视野中增强阵地意识,增强做好党史档案宣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积极有效地建设、管理和利用党史档案资源,更加主动地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其一,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有关党的档案史料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做好档案部门的史料开发和利用工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在党史宣传中的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力量投入、政策措施和权责分配等方面向党史档案宣传工作倾斜,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杜绝“空头支票”“相机化执行”等现象。其二,档案部门应该坚持党史档案宣传“一盘棋”的观念,引导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党史档案宣传的公共场域内,建立专业的宣传队伍,真正形成大宣传格局。例如,加强党史档案宣传工作的横向交流和上下联动,与党政机关、党校、文博部门、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等进行纵深合作,提升党史档案对文献编研、党史研究和著作编译的支撑性作用,推动党史档案转化为各项研究的实际成果,共同攻关党史档案资料相关的重大研究项目和课题,组织丰富多彩的党史档案宣传教育活动,更好地统筹党史档案宣传工作队伍的整体力量。

3.1.2 转变受众固有印象,激发党史档案利用意识

在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建构过程中,未来应培育党史档案宣传受众的档案利用意识和档案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受众参与党史档案宣传的动力和能力。虽然档案部门陆续开展了线上线下的党史档案资料展览陈列、党史课堂教育、公益讲座及影视制作等活动,致力于让广大公众了解党史档案中的红色内涵,但从实际阅读量和访客量来看仍有效果提升的空间。公众对党史档案的需求层次还停留在工具需求和信息需求,其文化需求有待激发。因此,只有转变受众刻板的固有印象,使其意识到档案部门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和宣传的机构,并能通过档案部门的档案资源深度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党史档案利用需求。在催生受众党性的基础上,将党史档案利用行为逐步转化为受众的自觉行为,进一步促使其档案意识的觉醒。

3.2 制度路径:规范党史档案治理,赋能党史档案利用

3.2.1 强调党的制度话语权,注重党史档案宣传阐释

制度是党史档案有序、规范和高效宣传的有力保证。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党史档案宣传制度,落实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和程序。在公共场域内,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主动扩大党的制度话语权,有效提升党的话语辐射力。党史档案宣传工作需要守好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并注重党史档案产品的宣发和推广应用。所有宣传战线上的部门和单位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形成以党史档案管理机构为宣传主体,媒体、平台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宣传秩序,加强对党史档案宣传网站、报刊、微信、微博等平台的管理,认真落实“主办主管”原则,为社会开辟领域广泛的党史档案解读空间,并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3.2.2 完善和优化党史档案管理与利用制度

党史档案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利用制度。某种程度上说,党史档案管理机构的信息控制和宣传受众的利用意识薄弱是党史档案宣传工作的结构性困境。为解决这一困境,应从制度出发:一方面,整理归档海量的党史资料是党史档案宣传工作的前端问题。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从制度层面对党史资料归档范畴、内容、要求和目标进行规范,统筹安排党史资料的整理工作,防止党史档案资源丢失、破损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档案宣传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直接价值体现是让党史档案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对党史档案阅览、复制、摘录、外借及公布行为进行规范,制定相关利用手续和程序要求,促使其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党史档案服务。

3.3 技术路径:深度开发党史档案资源,广泛创新党史宣传方式

3.3.1 坚持党史档案资源深度开发的正确导向

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主线,坚持深度开发与多渠道利用党史档案资源,并通过党史档案巩固主流思想。一方面,开发丰富的档案资源才能利用档案宣传好党史。通过数据化、语义化、可视化等多种开发技术深层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光辉岁月,配合全党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党史学习推进档案汇编、推出高质量档案文化产品、举办党史档案文献展、进行网络化数字资源宣介展示等[14],以完善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源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应主动发挥党史宣传的史实监督作用,共治网络内容安全。利用翔实的档案材料和鲜活的档案叙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言论,高度警惕党史宣传的模糊认识及错误思潮,全面保证党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党史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

3.3.2 重塑宣传技术应用,提升受众参与体验

党史档案宣传工作应善用现代技术创新宣传的载体、方法和手段,以更加符合受众偏好的形式建设全媒体平台并开展党史档案宣传。在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下,“技术赋能”在各行各业显露锋芒。新技术的出现为党史档案宣传工作带来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变得更为复杂,受众很容易被社会化媒体主导的网络信息所裹挟。一方面,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结合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变革,主动挖掘新技术的使用场景,将技术路径嵌入党史档案宣传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为党史档案宣传注入活力。例如,VR技术在党史档案宣传中的创新应用可以为受众提供“全景式”和“沉浸式”体验,依托“红色+科技”实景学习平台为受众提供党史观摩、研讨交流的学习阵地,切实提高党史档案宣传工作的成效和能力。另一方面,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充分认识融媒体时代的规律和特征,不断增强“三微一端”在党史档案宣传中的应用拓展。通过影像传播、短视频、内容再创作等手段改变以往生硬、刻板的宣传话术和叙事风格,增强党史档案对公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升公众对宣传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体验。

4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运转条件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的有效运转有赖于多种宣传渠道的开辟、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党史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由此才能兼顾国家利益、社会效益和人民需求,形成更整体、有效的宣传场域。

4.1 多种宣传渠道的开辟

多种宣传渠道的开辟是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有效运转的前提。在宣传渠道方面,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借由各类媒体为工具,充分搭建多种宣传展示平台,尤其是通过搭建网络展示平台以拓展党史档案宣传辐射面、优化传播渠道;此外,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可以与其他宣传部门合作,将社会化媒体作为管理机构与公众的“中介”,通过强有力的发声引导舆论,打破束缚公众的信息“茧房”。例如,中央档案馆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精选中央档案馆大量馆藏珍贵档案,生动讲述档案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从多个角度呈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初心和使命。该纪录片包括《恰同学少年》《信仰的召唤》《一封家书》等系列,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扩展档案呈现的信息内容,让观众从红色档案中读懂百年大党的胜利密码,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

4.2 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要有效运转也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相关配套政策是必要的保障。2019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我国档案行业标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DA/T 34-2019)发布,是国家档案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制度建设的延续[15]。由于爱国与爱党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档案部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也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和场馆条件,在加强和改进党史宣传和党史研究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部门可以抓住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契机,借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经验,在党史档案宣传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关注受众核心需求,发布相关政策、标准和工作规范,采用更易于被受众理解、满足受众期望的党史档案宣传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以丰富的党史档案资源、鲜明的中国视角提升党史档案影响力,为我国党史档案宣传工作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4.3 党史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

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有效运转的基础是党史档案资源的有效开发。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建立‘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传承红色基因”。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应加大党史档案资源开发力度,统筹和整合馆(室)藏资源,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参与,通过展览陈列、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影视制作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党史档案文化精品。[16]目前部分档案资源的开发还处于简单重复的层面,深层次、个性化、原创性的档案文化产品较为缺乏,党史档案管理机构可以优质项目为依托,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发党史档案资源,在贴合档案属性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合作。党史档案资源开发应是内容质量与形式特征的统一:一方面,提高产品内容的有用性、可靠性、丰富性、结构性、完整性,使开发产品的内容真实可信、全面完整、逻辑清晰,满足受众的利用需求;另一方面,突出产品形式的独特性、多样性、趣味性、创新性、时效性,使开发产品的外部形式与众不同、丰富多样、与时俱进,激发受众的利用兴趣。

4.4 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

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是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有效运转的方向。受众需求受到自身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伴随着信息素养、档案价值、社会环境、职业发展等的变化而变化。但穿透信息迷雾,受众需求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体呈现个性化、碎片化、时效性、互动性等趋势。党史档案宣传的受众类型日益多元化,不同需求主体导致需求内容的个性化;高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受众需求的碎片化,受众只想了解其中一个或数个片段性内容或主题,难成体系、缺乏深入性;信息高速迭代使受众期望获得及时、准确、时效性强的动态信息服务;此外,受众需要的不是一味地接受信息,而是双向的信息互动,对互动性有一定的要求。在党史档案宣传中,应善于把握受众需求的这些变化趋势,挖掘受众潜在的利用需求,并迎合需求转变工作方式,提供内容得当、主题精准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党史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 总结

党史档案是党史学习教育和宣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在参观“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时指出,档案保存历史、启迪未来,要发挥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一方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档案宣传工作难遇的“东风”,为包括党史档案在内的红色档案的广泛传播营造了适宜的宣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档案宣传党史和党的精神也是提升档案学话语权的重要方式,为提升档案学影响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档案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一次重要机遇[17]。

在不同场域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更为宏大的网络结构,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特征,并塑造着社会公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而在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中,由于党史档案资源是党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来源,是基于史实向多元受众进行知识传播和观念整合的场域空间,蕴含着最具说服力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从这个层面看,基于场域理论和公共话语场理论建立党史档案宣传公共场域,进而优化党史档案宣传开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场域党史受众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