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认知偏差并非小事

2022-03-08田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期望家庭教育

田锐

摘要:家长的认知偏差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认知偏差的来龙去脉值得深思。家长应该对认知偏差有一个整体的理解:(1)要明确认知偏差的含义及特点。(2)要多角度地对认知偏差予以原因剖析,比如从错误观念、不当期望、不良比较、常识误用等方面分析。(3)总结如何减小认知偏差的措施,例如,预设发展性的期望、掌握孩子更多信息、不随便给孩子施压、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动力等,以尽量使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最小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期望;认知偏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7-0077-04

家长对孩子的看法、评价常常带有一些认知偏差,这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重视。认知偏差的来龙去脉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什么是认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由于自身或情境因素而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不合逻辑或缺乏理性的现象。

生活中的人们都有各自的偏好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其认知过程并非总是理性的,很难对各方面信息完成客观、公正的有效处理。

认知偏差人人都有,只不过在程度上会有所差别。

偏差的有无或大小须经由某些标准才能衡量出来。就学生的百分制考试来说,成绩90分及以上,或者成绩排在前10%是优秀生的一般标准。这类数量化标准既清晰又明确,多数家长以此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成绩或位次。

这种被多数人认可、遵循的标准也被用来衡量准确度,偏离这个标准就是不准确或不合理的,也就是有偏差。但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家长们各有各的衡量标准。

比如,张军和李浩是同班同学,在同一次考试中两人并列第一,都得了90分。张军受到家长的表扬:“考得很不错,继续努力!”李浩在家却被家长批评:“怎么没考满分?”同样的成绩得到不同的评价和对待。李浩的家长只把考满分看成优秀,这显得很另类或偏激,尽管他自认为是合理的,但实际上不合理。多数家长会感觉这样要求孩子有点过了,“过了”就是偏差。一般来说,越另类,偏差就会越大。

尽管有些认知偏差在有些时候可以使“主体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无偏差行为所付出的代价”[1],但是毫无疑问,认知偏差在更多情况下容易“在加工信息资料时制造有系统的错误”[2],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二、认知偏差有哪些特点

偏差常常自动产生。我们对众多信息往往无法同时把握,只能有选择地留意那些自以为重要的、需要的、感兴趣的、特别熟悉的信息,同时又“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3],不重要的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大脑通常以这种方式自动选择和处理信息,而且非常之快,我们自己也无法觉察它是如何进行的。由此,重要信息被片面夸大,不重要的信息则被忽略,这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的。

李浩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没考满分”,马上就有了“不应该”的感受,他的气恼情绪和批评意识也自动萌生。虽然这种推理是缺乏理性的,但那个时候他不会自省其间的逻辑问题。

偏差有一定模糊性。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发觉自己的想法跟大多数人不一样,隐隐约约感觉出了问题,有了偏差,但问题在哪儿,却不一定说得清楚。如果没有实际的参照标准,也就不会有清晰的差别感。

我们常常拿“多数人都这样”来迷惑自己,但是多少人算大多数?无法确指。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感知的、模糊的“大多数”。就拿李浩的家长来说,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当得知还有一位学生也是第一,也考了90分的时候,他就想当然地认为考90分的人还有很多。“还有很多”就是他自感的“大多数”,实际上考90分的只有两个人而已,但这“两个”在他眼里也是“很多”。

偏差不容易受重视。从严格意义上说,偏差本身就是错误。但在我们通常的意识里,“偏差”只是偏了那么一点点而已,离“错误”还有些距离,起码看上去没有“错误”那么严重,因而偏差常常引不起足够的注意。相比之下,错误更明显,也易发觉,好防备。很多学生做题碰到“会做却做不对”的情况,对此,他们大都不以为然,觉得下一次认真点就不会再出错了,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纠正这类问题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与做题出错相比,轻视错误才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是一种偏差。

偏差常引发恶性循环。家长的认知偏差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如同说了一个谎,就得用另一个谎来圆前面的谎一样,一个偏差发生之后,其他的偏差便接踵而至,而且越往后偏差也越大。

比如,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很不满意,他基于“这次不该不考满分”的想法(第一个偏差),便认定孩子“学习不努力”(第二个偏差),但孩子辩解说已经很努力了,家长接着就又扔出一个奇怪的判断:“只要努力了,就该考满分的”(第三个偏差)。对前两个偏差,孩子听了之后或许会产生一点触动或内疚,但第三个偏差就只能让孩子又气又急,使孩子陷入一种既无奈又无助的境地。因为他确实没考满分,他也知道不努力也的确是没考满分的一个原因,所以他无力争辩。

这类把孩子逼入死胡同的做法,会让孩子走上跟家长对抗的道路,他们会认为家长是故意找茬儿:“对我没有满意的时候”。家长本来是想跟孩子探讨学习问题,但此时演变为互相攻击了。

三、为什么会有认知偏差

(一)偏差是错误观念的自然流露

什么样的是好学生?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说辞。有些家长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名次,认为孩子必须拿第一,不管考多少分数,是第一就行;有些家长更注重孩子是否一直优秀,孩子原来就很优秀,以后必须保持住,或者变得更优秀;有些家长特别在乎孩子的考试分数,认为孩子学习好坏的关键在于分数,分数高就可以,是不是第一无所谓。

偏差的背后都有相应的观念支撑着,对“好学生”的认知不准确,不合理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反映在言行之中。怎样理解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错误的认知和观念不改变,偏差不在这儿涌,就在那儿冒。

(二)偏差是不当期望的背后怂恿

当孩子还是幼儿的时候,他可能会把幼儿园里的玩具说成是爸爸给他买的,对此,我们说这个孩子把想象当成了现实。同样道理,当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必须考第一”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这个家长把期望当成真实?考第一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更不是必须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对孩子寄予厚望并没有错,但必须允许孩子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有很多家长并不考虑孩子的现实因素,只是奔着理想状态对孩子提要求,甚至预设一些没有根基的期望,恨不得让自家孩子始终鹤立鸡群才好。这样教育孩子,期望越高,偏差可能会越大,奢望产生的偏差最大。

(三)偏差是不良比较的必然结果

带着情绪进行比较,容易产生偏差。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李浩的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里暗含着褒奖的意味,意思就是“跟你并列的那个同学,他平时学习不如你,你应该考得比他高才对”,只不过,批评意味更浓,褒义被批评掩盖了。但孩子不能领会这种“高看你一眼”的明贬暗褒,他感受到的只是家长的不满、失望。

“情绪相比于思维是更即时的东西”[4],情绪产生的作用更直接,它比理解真实含义来得更快。一看到家长的不满,孩子马上就有了委屈和反感:同样情况,人家被表扬,我却被批评。孩子在比较中更感觉“太倒霉了”。于是,家长和孩子都在不满、埋怨、委屈、气恼的情绪里各自“加工”各自的偏差。

带有自我服务意图的比较,也容易产生偏差。如果人们彼此之间的想法、做法有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或看得到的明显的不同,就不会产生偏差,例如,谁也不会把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混为一谈。但是,在差别不那么明显或者有合理借口的时候,人们往往为了自我保护,会故意淡化那些现实存在的、能感受到的差别。

例如,假设第1名100分,第21名91分。第21名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这次不是优秀生了。”的确,班里有20多人在90分以上,这种情况下的91分并不是个骄人的成绩。但孩子争辩说:“90分就是优秀,我咋不是优秀生呢?我是21个优秀生之一。”家长与孩子之所以看法不同,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自我服务的打算。孩子为了说明自己的优秀而突出名次,“我是第一啊”;家长为了表明孩子的退步而强调成绩,“才90分嘛”。

(四)偏差是狭隘常识的简单延伸

人的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来应对复杂环境,很多人想问题、做事情图省事,倾向于在掌握很少信息的情况下,仅凭直觉或一时的情绪就下判断,做结论。可以想象,李浩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只考了90分,没考满分”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会有心情去分析孩子为什么没考满分吗?这时候,他满眼里全是“没考满分”这个结果。在所谓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的时候,他要做的只是教训。

这类只负责评判的家长往往依据一些所谓的常识进行推导,比如,“90分不是满分”,“没考满分就是有不会做的”,“有不会做的就是没学好”,“没学好就是没努力”,家长最后的结论就是“没考满分就是没努力”。如果孩子爭辩说“我努力了!”家长就来个反向论证,“努力了,就该考满分的”。

家长的这些话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常识,听起来没什么不对。但正是这类狭隘常识非常霸道地坐实了孩子“就是没努力”,很多时候,孩子因此而被冤枉。

这里有个不被留意的问题:“常识并不是总能站得住脚”[5],努力了就一定考满分?细致推敲,便知其端倪。但这类偏颇的常识能烘托出无可辩驳的氛围,不但固定了家长的思维,而且也不打算让孩子反驳,这就使那些偏颇的理解在不讲道理的情势下得以延续下去。孩子在这种气氛中很抓狂,却又无言以对,最后也就选择不予应对。

四、如何使认知偏差的消极作用最小化

尽力防范和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认知偏差是家长应该有的意识,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预设对孩子具有发展性的期望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及其问题。孩子都有其内在的生命潜力,其成长是一个连续的、曲折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谁都不可能永远优秀,谁也不可能一直落后。逼迫孩子不应该成为家长的特权,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设置恰当的期望。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孩子已经达到和可能达到的两种能力水平之间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期望。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期望是否恰当,并不好把握。这需要家长在了解孩子真实能力的基础上,来预判经过努力他可以达到哪类目标。

孩子能力提高了,再随着提升下一步更高点的目标。小目标,易达成,孩子不断有进步,常常有惊喜,收获愉快的同时也增强自信。

(二)尽量多地掌握孩子的关信息

为人父母都不容易,孩子的一切都时时刻刻揪着父母的心,这是家长都会有的感触。但不管再难再苦,既然为父为母,就得细心加小心,而且仅有愿望是不够的,脚踏实地是必须的。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掌握孩子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正确地理解孩子。家长必须克服懒惰思想,尽量减少省事意识。以研究的心态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言行举止,多跟孩子的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的信息比结果信息更重要。例如,等到孩子考了个不及格的分数,此时再教训他为什么没考及格,为时已晚。掌握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有了好的学习过程,获得好的学习结果就成为自然而然。

也许是因为家长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行为过程,所以大多数家长才只寄希望于把握孩子学习的结果。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只关注学习结果的最大问题是错过了引领孩子的机会。

生活是复杂的,谁都不轻松,生活本身就是要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这对哪个家长都是一样的。为人父母,总得尽力而为才行,用心和不用心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不同,达成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从这方面来说,家长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累并快乐着”。

(三)不要理直气壮地给孩子施压

家长们都明白,要求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并不现实。但是,如果问一些家长:“为什么要求孩子只能考第一”,他们可能会反问:“我不可以希望他考第一吗?难道要求他考第一,不是促使他进步吗?”不错,家长可以表达“希望”、提出“要求”,但“只能考第一”是表达“希望”吗?这应该是奢望。如果不能抑制“让孩子好了还想更好”的奢望,就容易逼着孩子进步,孩子会因为达不到要求而失望,甚至绝望。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和权利,但家长不能假借奢望而使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力无限膨胀。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在放松之中比在压力之下更容易有好的成绩和表现,在愉快中进步更值得追求。

(四)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动力

发觉有偏差是相对容易的,但真正承认并纠正自己的偏差,則更有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偏差引发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有位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他并没有给予严厉地批评,反而表现出“窃喜”神态,他对孩子说:“好!你进步的机会来了”,然后跟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原因所在。家长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传达了如何面对错误的信息。

经历错误是一种考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成功了一半,进步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达成的。如果把问题置于错误队列里,一本正经地揪住错误不放,就只会使孩子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这位家长的和缓语气、“窃喜”心态,不但降低了孩子面对错误的恐惧和厌恶,而且能引导孩子把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进步联系起来,让孩子触摸到希望,从而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进步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宏,郑全全.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2(1):78.

[2]J·L·弗里德曼.社会心理学[M]. 高地,高佳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丹尼尔·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经典版)[M]. 段然,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4]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第8版.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金伯莉·J·达夫.社会心理学 挑战你的成见[M]. 宋文,李颖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期望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罗森塔尔”效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