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尹平墓志》考

2022-03-07刘良超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天师刺史

□刘良超

《尹平墓志》出土于河南省荥阳市豫龙镇槐西村南的一座北魏墓葬中[1]。 墓志对北魏、萧梁之间的两起军事斗争着墨颇多, 可补史书之不足,纠史书之错讹。 志文中之“徐道”为史书记载之徐道角,又名徐玄明,此人极有可能是天师道信徒,此志文对研究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在沿海区域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一、墓志概况及录文

墓志青石质,由志与盖两部分组成。盖顶面正中自上向下楷书 “千秋万岁” 四字。 志文魏碑体书,共29 行,满行25 字,凡693 字。 (图1)为便于学界更加直观地了解《尹平墓志》,现将志文抄录并断句如下①文中无法辨认的字用“□”表示,“/”表示另起一行,各种异体字、俗体字、繁体字均已改成通行字体。:

图1 北魏《尹平墓志》

魏故宣威将军京县令尹府君墓志铭∕

君姓尹,讳平,字安定,天水人。 周中军之苗绪。 祖长民,宋北豫州刺∕史,珪璋比德,世之通人。父寄,宋济州刺史。君蝉蜕当时,实为师表,∕君禀气中和,资风岐嶷,天然孝友,无侍因习。 爰自绮龄,早擅过人∕之志,甫及弱冠,已树令望之美。 若夫蓝瑜隐采,剖而为铿锵,丽质∕含徽,发而成昭灼。 释褐梁镇西府行参军,于时僚采俊游,誉望斯∕在,及君应选,皆用惭德。 君宜置新奇,加之敏亮,至于从容修好,流∕连赏接,莫不雅其绝伦,敬其风流者矣。 未几而淮荒扰动,物情移∕杂,招怀去就,务在得人,即以君为齐、化(北)二郡太守, 带三阶戍主。 为∕政甫尔, 异等之化先驰,慰是雕余,烽候之警仍绝,遂乃声贯朝右,∕缙绅叹其能。 郁州刺史张朔不求天道,既功缔构,知君名节, 引与∕同谋, 君正色而言曰:“昔太伯避位,识其势纵,周发灭殷,龚行天罚,∕今明公地澬,庶祑征瑞,无闻而不推物,况窃为未取刺史时。 ”∕虽德其言,惮而不加害,火焚芝芆,善德无殊,危萌祸始,君实贻∕惧,即密与梁青州刺史徐道谋归国之计, 遽袭刺史, 并其德徒, 拔∕户投城,送地万里。 以魏延昌二年来趋龙馆,顷除京县令,非其好∕也。 字民若子,治有不欺。 寻迁宣威将军。 去职即留,县士与善。 无征∕魏普泰元年三月十九日卒于家,春秋五十九,粤永熙二年太岁∕癸丑十二月乙卯朔七日辛酉葬于县邑中乡仁义里宁山之阳。 ∕君体栽融通,苞持大度,时之藏舍,怀抱自知。 若其重圹累仞, 理故∕难测, 万顷千寻,宁云易见,友朋切切,乡党恂恂,在家必闻,在邦必∕达,固亦传诸物议,岂徒庸君而已。 但身与事隔,名居物后,志深愿∕谢。 其在天时,令垄草滋长,体声永秘,托铭玄石,以旌不朽。 其辞曰:∕遥绪开芳,远叶克昌。 伊文且武,惟忠或良。 绸缪冠冕,密勿珪璋。 功∕宣鼎鼐,德音不忘。 长源未极,诞澬令德。 风业秀上,体问淹默。 若高∕难跻,如渊叵测。 行必时良,言成世则。 鹤鸣登选,鸿渐利见。 作守淮∕阳,烽閞静煽。 应机影速,顾危神变。 始牧名乡,终班美传。 密途方骋,∕修枚落颖。忽辞人俗,遂归幽境。 剑鸣空陈,书琴谁省。 体从物故,名∕因曰永。 ∕

尹平及其祖父、父亲,史书均无记载。按志文,尹平卒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 年),享寿五十九,据此推算,他生于北魏延兴三年,即南朝宋元徽元年(公元473 年)。 尹平初为萧梁镇西府行参军,又为齐(齐郡)、化(应为北字,即北海郡)二郡太守,之后入北魏,为京县县令、宣威将军,卒于京县,葬于宁山(即檀山)之阳。

二、尹平叛梁投魏事件

按志文,因郁州刺史“张朔不求天道”,尹平在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 年)与梁青州刺史徐道密谋袭击“张朔”,之后投诚北魏。 志文所云之“张朔”,实为南梁高官张稷,不知何因,志文将其写作“张朔”,关于其被杀一事,史书记载较多:

《魏书·世宗本纪》载:“(延昌)二年春……二月……庚辰, 萧衍郁州民徐玄明等斩送衍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州内附,诏前南兖州刺史樊鲁率众赴之。 ”[2]213

《魏书·游明根列传》 载:“萧衍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 以郁洲内附, 朝议遣兵赴援。 ”[2]1216

《魏书·萧衍列传》 载:“延昌二年二月, 郁洲徐玄明斩送衍镇北将军、 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州内附。 ”[2]2175

《北史·奚康生列传》 载:“梁直阁将军徐玄明戍郁州,杀其刺史张稷,以城内附,诏康生迎接,赐细御银缠槊一张,并枣柰果。 ”[3]1360-1361

《梁书·张稷列传》 载:“州人徐道角等夜袭州城,害稷,时年六十三。 有司奏削爵土。 ”[4]272

《梁书·康绚列传》载:“明年,青州刺史张稷为土人徐道角所杀,绚又遣司马茅荣伯讨平之。 ”[4]291

《南史·张稷列传》载:“(张稷)出为青、冀二州刺史,不得志,常闭閤读佛经。 禁防宽弛,僚吏颇致侵扰。 州人徐道角等夜袭州城,乃害之。 有司奏削爵土。 ”[5]818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发现,史书与史书之间,史书与志文之间,存在着多处不一致。

首先是杀张稷之人的姓名。 《魏书》《北史》云为徐玄明,《梁书》与《南史》云为徐道角,志文云为徐道。 此三者当是同一人。 《魏书》是北齐魏收所著,《北史》 是李延寿在北魏旧史基础上编撰的, 因此可以断定杀张稷之人在北魏名徐玄明。《梁书》和《南史》俱是唐人在南梁国史的基础上编撰的, 则杀张稷之人在萧梁时名徐道角。 笔者认为,徐道角本为梁人,叛入北魏后改名徐玄明。至于徐道, 可能是与徐私交甚密的尹平对其私下之称,撰志者因之而写入志文。

其次是徐玄明之身份。 《魏书》说他是郁州民、军主,《北史》 说他是直阁将军,《梁书》 说他是州人、土人,《南史》说他是土人,志文说他是梁青州刺史。 徐玄明身份扑朔迷离, 忽为郁州百姓,忽为掌管一军之军主,忽为从三品下之直阁将军。 尤其是《魏书》,竟前后矛盾,反而是萧梁的史料较为统一。我们可用排除法推测徐之身份。 北魏宗室元翼与其弟元昌、元晔投奔萧衍,萧衍封元翼为咸阳王、信武将军、青冀二州刺史,镇郁州。 元翼图谋举州入北魏,为萧衍所诛杀,时元昌为萧衍直阁将军,此事见载于《魏书·咸阳王禧列传》。 元翼叛梁与徐玄明叛乱相去不久,地点相同,史官很有可能将元昌直阁将军之衔张冠李戴于徐玄明头上。 南北国史均言张稷是青冀二州刺史,则此言不虚。 “冀州,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置……二州共一刺史。 郡县十无八九,但有名存,案宋志自知也。 ”[6]260“青州,宋泰始初淮北没虏,六年,始治郁州上……建元四年,移镇朐山,后复旧。 ”[6]259青冀二州州治均在郁州,志文云张稷为郁州刺史,徐道为青州刺史,不实,徐之青州刺史或为杀张稷占据郁州后自立。 《南史·张稷列传》记载,张稷任青冀二州刺史时,因郁郁不得志而疏于政务,导致“禁防宽弛”,官吏侵扰百姓,从而激起民愤,引发徐道角之乱。若徐是统治阶层之军主, 怎会反叛刺史? 笔者认为,徐的真实身份是郁州民。 他与尹平叛入北魏,并将郁州拱手相送,北魏自然要大彰其事,因而宣称其为军主,借以在政治上打击萧梁。 当时北魏官员游肇向宣武帝进谏,说:“(徐)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或惮举而功多,或因小而生患,不可必也。 今六里、朐山,地实接海,陂湖下湿,人不可居。 郁洲又在海中, 所谓虽获石田, 终无所用。 ”[2]1216-1217游肇指出徐叛入北魏,对北魏并无多大事实上的益处,但宣武帝不从,还派遣前南兖州刺史樊鲁率众迎接。 可见宣武帝对徐、尹叛入北魏一事,重视的是其政治意义。

再次是张稷之品行。志文对张稷极力贬低,云其“不求天道,既功缔构”。 按此,尹平之叛全在于张稷有反叛之心,企图自立,因而极力拉拢尹平为同谋,尹平不从,而又畏惧张稷,于是与徐玄明杀死张稷,叛入北魏。 但《梁书·张稷列传》对张稷品德大加褒扬,“稷性烈亮,善与人交。 历官无蓄聚,俸禄皆颁之亲故,家无余财。 初去吴兴郡,以仆射征, 道由吴, 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稷单装径还京师,人莫之识,其率素如此”[4]272。 《南史》记载与之大略相同。张稷为南梁高官,若因其有叛乱意图而导致郁州入北魏版图, 南梁国史绝对不会对张稷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北魏史官也未对张稷有片言只语之贬损,对徐玄明斩张稷之因则缄口不言。 所以我们认为, 张稷之品行非如志文所言之不堪,南朝史书记载应基本符合事实。 实际上,志文多有夸大之词,如“拔户投城,送地万里”,尹平所献郁州又名郁洲, 为一座岛屿,“郁州在海中, 周徊数百里”[6]259,何来万里之说?

三、尹平叛入北魏的原因

尹平叛因复杂,如前文所言,非为张稷逼迫,徐玄明为此事之关键人物, 其中掺杂道教因素与家族因素。

徐玄明,又名徐道角、徐道,此人为天师道信徒,其名字蕴含道教元素。 “玄明”一词见于《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相传为东汉于吉所著),文曰:“玄明内光, 大幽多气, 与贤同位, 壬癸之居。 ”[7]又见于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内篇》,文曰:“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 并用玄明龙膏、 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其经云,金液入口,则其身皆金色。 ”[8]82-83南北朝时期,信仰天师道人物,不少名字中含“道”字,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其子名道生、道子)[9]。 徐道角属东海徐氏,和参与孙恩、卢循叛乱的徐道覆为同族。 东海徐氏自徐熙以来即与天师道关系密切,徐道覆为天师道信徒,学界已有定论[10]。 徐道角世居之郁州,位于今江苏省灌云县东北,昔为岛屿,今已与大陆相连。 郁州在道教经典《抱朴子》中为道家炼丹之所,“海中大岛屿,亦可合药,徐州之莘莒洲泰光洲郁洲”[8]85。 郁洲是道教神仙居所,《水经注·淮水》记载:“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徙此云。 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洲治。 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己及也。 ”[11]可知郁洲有仙山,山中有道士。郁洲为孙恩起义时栖泊之所,“恩遣别将攻广陵,杀三千余人。恩遁据郁洲。是月,高祖又追破之”。[12]728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利用天师道发动的,郁洲为其据点。 郁洲又地近于吉、宫崇神书《太平清领书》所出之地琅邪。因此,郁洲道教氛围浓厚,天师道群众基础广泛。 与孙恩、卢循起义如出一辙, 徐道角必定利用了天师道的影响和力量,振臂一呼而信徒群起响应,攻杀州长官、占据州城易如反掌。

尹平本为天水人,祖上或在东晋末、刘宋初南迁。天水尹氏原先仕于北朝,如尹赤、尹纬仕前秦、后秦,尹详仕后秦,至尹冲,“先为姚兴吏部郎,与兴子广平公弼结党,欲倾兴太子泓。泓立,冲与弟弘俱逃叛南归”。[12]2333事发东晋义熙十二年 (公元416年)五月,“羌伪黄门侍郎尹冲率兄弟归顺”。[12]36与尹冲同时南归的还有其兄弟,尹长民或在列。南朝宋元嘉七年(公元430 年),宋文帝派到彦之北伐,一度收复滑台、虎牢、洛阳,“尹冲为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兖州之陈留二郡诸军事、奋威将军、司州刺史,戍虎牢”[12]2333。 志文记载尹长民为宋北豫州刺史,北豫州治虎牢城,尹长民极有可能跟随尹冲参与此次北伐,并被任命为北豫州刺史。尹氏虽为官宦世家,但较“永嘉之乱”时南渡之衣冠,毕竟过江要晚了很多,南朝向来排抑过江晚的士族,诚如《资治通鉴》言:“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番以伧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 ”[13]在江东士族心目中,晚渡江士族只是伧荒而已,卢循即为此类,在政治上遭排挤与轻视为其叛因之一。天水尹氏名望尚不及范阳卢氏,其在南朝地位可想而知。尹平之叛因当与卢循同,实际上南齐永元二年(公元500 年)即有尹挺参与裴叔业谋反,叛入北魏。《北史》载:“尹挺,天水冀人,仕齐,位陈郡太守。 与叔业参谋归诚,历南司州刺史。 ”[3]1652尹平步尹挺后尘耳。

尹平之叛乱, 原因在于张稷懒政导致官吏鱼肉百姓, 激起民愤, 徐道角趁机拉拢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尹平, 利用天师道的影响成功发动叛乱。可以说,天师道之蛊惑,为尹平叛乱之催化剂,尹氏家族在南朝之境遇,为尹平叛乱之内因。

四、墓志记载的其他史实

淮荒扰动。 志文云:“未几而淮荒扰动, 物情移亲,招怀去就,务在得人,即以君为齐、北二郡太守, 带三阶戍主。 ” 淮荒指的是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 年)发生在北魏境内淮北地区的一场饥荒,《北史·魏本纪》记载:“(永平)四年……二月壬午,青、齐、徐、兖四州人饥甚,遣使振恤。 ”[3]140青、齐、徐、兖四州在萧梁边境,志文云尹平恪尽职守,招徕北魏饥民,因此被任命为齐郡、北海郡郡守,二郡郡治在郁州。

朐山之战。 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 年)四月发生朐山之乱,朐山在郁州西,与郁州隔海相望,近在咫尺。 “夏四月,琅邪民王万寿斩萧衍辅国将军、琅邪东莞二郡太守刘晣首,以朐山来降。 ”[2]210是年冬,梁将马仙琕大破魏军,克复朐山城,时张稷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安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也参加了平定朐山之战。 尹平在朐山之战中的表现,志文云:“为政甫尔,异等之化先驰,慰是彫余,烽侯之警仍绝,遂乃声贯朝右,缙绅叹其能。 ”不吝溢美之词。

五、余论

尹平在北魏生活了十九年,并没有得到重用。他先任京县令, 当时京县因长期战乱而城池破败,人口锐减,地位急剧下降,已为近在咫尺之大栅城(时为荥阳郡治和荥阳县治)所取代。 尹平去世二十五年后,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 年)京县就被废,成为一处普通村落[14]。尹平后来被授之宣威将军,也只是六品上之官阶,并非实职。

猜你喜欢

天师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王天师消暑之法
除妖计
东晋南北朝人名为何多带“之”字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天师”教职略考
公事公办,私事私办
官场攀亲没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