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系利用率
——撬动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2022-03-07贾文龙
贾文龙
(甘肃省山丹县马营河流域管理处,甘肃 山丹 734100)
山丹县马营河灌区是以引马营河水资源进行灌溉的大型灌区,也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马营河灌区分3个灌溉区域,上三坝自流灌区、李桥水库中游灌区和下游祁店水库区。其中李桥水库中游灌区是马营河的核心区域,李桥水库有效库容1109万立方米,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143平方公里,水库水域面积3.8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库流量1.8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834万立方米。李桥水库中游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9.4349万亩,受益范围包括山丹县李桥、陈户、位奇、清泉等4个乡镇31个行政村和山丹农场、县十里堡林场,受益人口4.8万人。
灌区水规制度的形成由来已久。至民国时期,沿用历史规矩,民间约定俗成。水规的执行,由“总甲”“差甲”总揽,自上而下,按沟顺坝灌溉,水跟粮走,按粮派夫维修灌溉工程。灌溉期间,轮流派夫巡沟。如有倒沟失坝,群众携带堵水之物,齐赴现场,堵水加坝,直至完全无虞。水规制度虽如此,然常有依强仗势强扒强灌者,或乘人不备偷扒偷灌者,因而引起纠纷甚多,地方之间为水权争讼不断,更有甚者,挑起械斗,造成流血事件或人命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农业发展,1953年4月召开山丹县第一次水利代表大会,建立新的水规制度,实行按地分水,按水均时,按时浇水,按地纳粮和维修水利工程,基本做到了权利和义务的均等。1954年11月召开全县第二次水利代表大会,改造机构,制定制度,总结经验,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用水秩序。1962年3月,根据全县形式和农业发展需要,召开全县第三次水利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山丹县水利管理办法(草案)》。1964年6月10日,召开全县第四次水利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山丹县水利管理办法》,确定依据河源来水量、水库库存水量、灌溉面积、灌溉轮期确定各受益单位的配水时间,水费征收按照各受益单位的实际斗口流量为准。该办法实施后,对促进当时环境下“依法管水,科学用水,节约归己,超水不补”,大抓节水的管理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桥水库片有效灌溉面积9.4349万亩,综合渠系利用率0.61,由8个轮灌组94个分组构成一套完善的灌溉体系。头闸配水面积16674亩,渠系利用率0.62,由16个村组构成;二闸配水面积13238亩,渠系利用率0.62,由9个村组构成;三闸配水面积12842亩,渠系利用率0.532,由17个村组构成;东一分干配水面积15397亩,渠系利用率0.567,由7个村组构成;四闸配水面积15510亩,渠系利用率0.628,由13个村组构成;五闸配水面积15443亩,渠系利用率0.656,由12个村组构成;小沟子配水面积3789亩,渠系利用率0.759,由12个村组构成;小坝子配水面积1436亩,渠系利用率0.771,由8个村组构成。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马营河灌区的干、支渠道经历了土渠整修、干砌石渠和砼预制砖渠输配水3个阶段,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增大,灌区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高涨,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目前,马营河灌区的干、支渠道又经历了料石衬砌渠、砼现浇渠道2个阶段,同时,灌区的斗、农、毛渠道经历了土渠到浆砌石渠、土渠到料石渠、土渠到砼现浇渠以及土渠到砼预制U型渠,灌区综合渠系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08年度马营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以来,马营河灌区的干、支渠道得到了彻底改建,加之近些年来重点县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逐年实施,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马营河灌区李桥水库河灌区自1964年水代会以来,水管部门按照李桥水库的来水量、灌溉用水单位配水面积和渠系利用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配水计划。计划下达后,水管单位和各轮灌村组严格按照配水计划执行。1964~1979年,山丹县基层村、社处于大集体时期,水管部门制定的配水计划执行起来比较顺利,虽因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倒沟失坝时有发生,但也能及时得到处理。1980~1999年,农村发生了大变革,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水管部门将配水计划下达至村社,村社又进一步将配水时间细化到农户,增强了轮灌村组干部群众的节水意识,同时在新的体制和形式下灌溉用水矛盾也随之一步步突显出来,尤其是头轮苗灌,灌区群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较大,而河源来水时空不均,上游来水多少又难于预料,导致农田得不到适时适量的灌溉。针对问题,马营河灌区因势利导,一方面引导群众对农作物夏秋种植比例进行科学调整,多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减缓头轮苗灌期间的压力;另一方面制定了计划内用水和计划外用水制度,计划内用水指依据灌区委员会指定的配水计划时间内的用水量,水费征收时按照正常价格计征;计划外用水指轮灌村组按照配水计划指标已用完,已种农田还存在干地,在水库来水量大于预期,还有水量库存,水管部门按照“活儿不死,零而不乱”的工作思路,在配水计划以外适度给轮灌村组解决的用水量,水费征收时按照正常价格的2倍计征。在配水计划执行过程中,水库来水量等于或小于预期,则不存在计划外用水。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得到了灌区群众的认可和理解。进入2000年后,灌区土地开始流转,承包大户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促使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为5∶5,驱使马营河灌区的灌溉制度由原来的“两个苗水,一个底水”,更改成“一个半苗水,七分冬水,三分春水”的灌溉模式。
马营河灌区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重点县和农业农村综合项目连续多年的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李桥水库河灌区的渠系利用率提高。但水管部门依旧采用1965年水代会制定的渠系利用率作为配水计划依据,这个渠系利用率指导我们的工作至目前已57个春秋,马营河灌区也意识到近20年来渠系利用率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一方面基于灌区自身量、配水设施不完善,操作起来有失公允;另一方面缺乏文件支撑,一旦实施怕造成基层不稳定因素。
马营河灌区围绕水资源利用项目“补短板,强基础,抓机遇”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灌区量、配水设施,让灌区群众浇上明白水、足额水和科学、实际、合理、公平的负担水费。马营河灌区以实际的渠系利用率为杠杆,以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支点,撬动灌区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