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慢就业”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022-03-07燕君王晟
燕 君 王 晟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苏州 215325)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正经历着一次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对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就业韧性的一次考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1076万人,位居历史峰值。而高校应届毕业生“慢就业”这一状态在之前就普遍存在。
2018年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选择“慢就业”,原因是对未来缺少规划,不清楚就业方向;4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些工作,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甚至不愿意完成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3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有提升学历的规划。对于“慢就业”,部分学生是“积极慢就业”,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决定,他们会去“二战”,参加转本、考研、考博等升学考试,有明确的升学计划,又或是会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是“消极慢就业”,是逃避就业的借口,这部分学生没有升学计划,更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抱着缓一缓、等一等的心态逃避就业。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和家庭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所以帮助“消极慢就业”应届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以及改善就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慢就业”区别,主抓矛盾点
“慢就业”,顾名思义是延长校园与职场的过渡期,包括积极与消极两种形式。明确“积极慢就业”与“消极慢就业”的区别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前提。“积极慢就业”群体推崇的是蓄势待发、厚积薄发,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此类群体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其心态是积极理智的,是值得肯定的。“消极慢就业”即“懒就业”状态,这部分应届毕业生群体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时,没有明确的就业计划,选择逃避现实,成为“消极慢就业”的一分子。“消极慢就业”毕业生的心态是“躺平”,以“拖延症”来逃避就业。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辩证看待“慢就业”毕业生,对于“积极慢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理解,并提供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与此同时,也要提醒这部分毕业生要有“慢就业期限”,制定严格的就业计划;而对于“消极慢就业”的毕业生,则要深究原因,及时警醒,给予对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就业。
二、当下“消极慢就业”不利的就业观
“慢就业”是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毕业就工作不再是常态化的社会现象,相反,“毕业即失业”成为真实写照,此词一度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自嘲的短语。众所周知,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成长环境骤变,“95后”与“00后”的岗位竞争激烈程度是空前的。从初期大学包分配,到如今企业百里挑一的局面,其原因可以追溯到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使高校人才输出量过剩,与市场需求量的平衡被打破,在此过程中就衍生出严峻的就业形势。
可以说,21世纪的就业并不比高考容易,如果把高考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就业就是“千军万马堵在长坂坡”。就业形势严峻的本质原因是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平衡,输出的人才与岗位不匹配,其实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基于此,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就要一方面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另一方面深耕专业技能。
当前,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于社会流动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应届毕业生求职和企业招聘都受到了不利影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活动受限,用人单位的生产和运转受损,直接导致企业减少人员招聘、不招聘、裁员等,同时衍生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加大,毕业去向更是呈现受阻趋势,且25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群体的调查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长远来看,这个数据低于总体失业率,这将直接导致应届毕业生“00后”“95后”失业率的增加。“慢就业”似乎就成了今年应届毕业生探究就业话题的“挡箭牌”抑或是“通行证”。
三、“消极慢就业”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改变,职业选择多样化
“00后”群体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做事独立,比较有自己的见解。选择“慢就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相比于老一代传统、保守的观念,这类群体更加开放,他们对老一辈口中的“铁饭碗”“金饭碗”嗤之以鼻,他们更喜欢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钱与福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接受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从这种角度看,“慢就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兴起,“网红”成了大家所艳羡的职业,有诸多的在校生、毕业生、在职人员加入抖音、快手、B站、斗鱼等直播软件,期盼着一举成名,然后过上无忧的生活。这类群体不同于老一代倾向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因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性,在他们心目中,职业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开心就是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择业观是对生活本质的解读,是生活态度从“work to live”向“live to work”的转变。
(二)物质生活富足,就业取向不强烈
说到“00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不得不说的是“00后”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其父辈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年代,累积了一定财富,打下了较为牢固的经济基础,00群体在父母的庇护下,拥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与保障,因此,部分“00后”对工作没太多兴趣可言,他们认为工作其实可有可无,也不急于一时,也就造成了此类群体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与兴趣相关的工作,而不会持有“挑到篮里就是菜”的传统就业观。
(三)舆论导向偏差,理想与现实对立
现如今,互联网充斥着生活各方面,学习之外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互联网,在日常的互联网浏览过程中各种社交平台会制造舆论引导,一面向“00后”强调独立自主生活,一面又给他们灌输了消费主义的理念,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在就业方面,轻信“现在不玩以后就玩不动了”“趁年轻有时间多玩”的错误舆论引导,就会导致学生荒废四年学业,等到就业时候就会暴露问题,有人好就业、就好业,有人就业难,难以面对真实世界,有人勉强接受工作混日子,有人接受不了工作的现实终日备受煎熬。
社会急缺人才,人才却难以就业,中间的教育环节出了很大问题。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学校不敢让学生吃苦,而部分用工单位急功近利。“00后”大学生一面抱怨学不到东西,一面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去进行自我改变。
(四)就业岗位分配变化,就业竞争压力增加
当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为了更好地保护师生的健康,部分地区高校采取了相对封闭的管理,因此,各大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势必受影响,这无疑会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巨大冲击。此外,受社会环境影响,有些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也在减少。然而,随着部分岗位的缩减,部分行业应运而生,比如医疗检测、药品卫生、物流电商、新媒体等,这些行业的岗位数量和用人需求有所增加。在无法预知、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发的岗位分配巨大变化导致大量人才挤压与大量岗位空缺同时存在,这是高校专业人才输出未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毕业生面临着压力的堆积,难以排解,导致情绪低迷,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难以正常就业。受国际环境影响,部分计划赴国外深造的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就业,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更倾向于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整体而言,就业人数和质量的提升直接导致竞争压力增加。就业岗位分配的变化,就业竞争压力的激增,让应届毕业生更倾向“消极慢就业”。
四、“消极慢就业”应对措施
(一)提前规划,培养就业意识
很多学生上初中的目的是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的目的是拿到好大学的“入场券”,踏入大学大门的目的是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从来没有思考过上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最后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是为了换一张好的入职邀请。没有职业规划、缺乏就业意识是大部分“消极慢就业”毕业生的共同特征,这就造成他们在面对巨大就业竞争压力的时候产生迷茫感、无力感,进而选择消极面对。
因此,在大学,甚至是大学之前就做好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入学初期就做好个人职业能力分析,以自身的专业、爱好、能力等自身条件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政策、环境等外部条件作为衡量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四年的学习指明方向,为四年后的就业选择提供思路。
(二)提升职业能力,合理职业定位
近几年来,应届大学生更倾向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以“公务员”“事业编”考试为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这条路,这直接造成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常态,没有踏过“桥”的毕业生很容易产生沮丧心理,无限期推迟就业时间,从“积极慢就业”逐渐发展成“消极慢就业”。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提升职业能力,时刻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成为踏过“独木桥”的那一部分人。其次要适当转变就业观念,毕竟过“考公”这一座“独木桥”不是唯一的就业途径,就目前阶段而言,仍旧有许多应时而起的就业岗位空缺,比如卫生检测、物流运输、新媒体运营、社区基层工作人员等。在特殊时期,应届毕业生更需要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职业认同感,了解求职市场的需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眼高手低,在平凡的工作中也可以获得成就感。
五、多措并举,推动就业
高等院校是提升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推动者,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重点,注意关注当下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高校除了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始终。
与此同时,社会是保障就业市场的倡导者,政府应当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政策,提供就业保障,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以“三支一扶”为例,“三支一扶”本是缓解就业压力、造福多方的政策,却在就业市场频频“遇冷”,很多毕业生宁可“消极慢就业”也不愿下基层,这不仅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关,也与导向问题有关,应当为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提供物质生活、法律政策等保障,切切实实地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让毕业生放心到基层就业,推动就业,让好的政策真真正正落地。
结 语
2020年以来,国内外的就业求学形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和应届毕业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压力增大使部分毕业生选择“消极慢就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但通过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多方联动,积极应对,就能把挑战转为机遇,切实解决“消极慢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