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项目课外锻炼对学生灵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为例
2022-03-07樊金聪严燕春刘清华
樊金聪严燕春刘清华
(1.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 上海 200241;2.闵行区龙柏第一小学 上海 201103)
1、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评价儿童灵敏性能力的方法较少,且每年的体质监测项目中并未设立专门的测试方法,现阶段是儿童发展灵敏性的关键期,在上海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实用性、安全性、科学性为原则,对篮球、健美操、击剑三项课外锻炼对一年级学生灵敏性的发展进行实验研究,旨在为儿童发展灵敏性的关键期提供理论支持,丰富练习方式。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身体素质”、“灵敏性”、“儿童”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阅读、筛选出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再对筛选出的各种资料仔细阅读,为本文的研究做好充分地理论准备。
2.2、实验法
(1)实验对象。
本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一年级中的60名学生,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将60名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名。各组学生在身高、体重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时间。
实验日期为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共计12周,每组12次课,每次课1h,篮球组具体实验时间为每周三15:45-16:45;健美操组具体实验时间为每周一15:45-16:45;击剑组具体实验时间为每周二15:45-16:45。
(3)实验地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室内篮球馆、舞蹈房。
(4)实验计划。
三组学生在每周一次的课余锻炼课上,根据老师要求进行相应运动项目的训练,除此之外,在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内容都一样。
(5)实验测试内容。
①实验前调查与测量:身高、体重。
②实验前测试:T测试、PRO测试。
③实验后测试:T测试、PRO测试。
(6)实验测试指标及方法。
根据朱学雷等国内专家翻译NSCA书籍《体能运动训练》中,关于灵敏性测试的测量指标,从而确定测试灵敏性的指标有T测试和PRO测试。
①T测试
测量所需器材:4个圆锥体、一个至少5码(4.6m)的长卷尺、秒表、有较好摩擦力的平坦地面。
测量方法:测试开始前运动员站在A点,听到信号之后运动员跑向B点,并用右手碰圆锥体,始终保证面向前,脚步不交叉的情况下,运动员向左侧向滑动5码(4.6m),用左手碰到C点的圆锥体。向右侧向滑东10码(9.1m),用手触及D点圆锥体。向左侧向滑动5码(4.6m),左手触及B后,保持面向前方向后退到达A点,计时结束,精确到0.01s。
图1
测试要求:测试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取两次测试成绩中最好的一次;测试过程中出现交叉步,取消测试资格;测试过程中未触及标志物,取消测试成绩。
②PRO灵敏性测试(20码往返跑)
测量所需器材:带有标志的三个5码(4.6m)长的平行线、一块秒表
测试方法:运动员站在三条平行线的中间位置,听到信号后,运动员首先向左侧的平行线跑5码(4.6m),然后改变方向向右边的平行线跑 10码 (9.1m),其次再改变方向跑向中心线5码(4.6m),脚必须要触及设定好的线;取两次测试中的最好成绩,精确到0.01s。
图2
测试要求:测试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取两次测试成绩中最好的一次;脚必须触及标志线。
(7)实验控制。
Instead of using this equations, we can use directly CST software to extract material properties.
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篮球、健美操、击剑均为该学校课余锻炼项目,确保60名学生只有每周一次的课外锻炼参与的运动不同,其它运动都是相同的。
②两次测试人员为同一批人,都为体育组的老师,在测试前进行过培训,以保证两次测试结果不会因测试人员的不同造成误差。
(8)实验教学模式及内容。
本研究所采用的课余锻炼模式按照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热身;第二部分:基本部分;第三部分:放松。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基本相同,第一部分为慢跑+关节活动操;第三部分为拉伸放松。各项目运动教学计划如下:
表1 各个运动项目教学模式
表2 篮球课外锻炼教学进度计划
表3 健美操课外锻炼教学进度计划
表4 击剑课外锻炼教学进度计划
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4.0软件,对实验前测得的一年级学生身高、体重、50m跑、1分钟跳绳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看组间是否具有差异性;对实验前、后测得的T测试、PRO测试数据,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进行配对t检验,探讨不同项目的课外锻炼对一年级学生灵敏性影响是否具有差异性。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不同课外锻炼学生测试指标分析
由表5、表6可知,三组学生在身高、体重、50m、1分钟跳绳方面,P值均大于0.05,说明三组学生在身高、体重、50m、1分钟跳绳方面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表6 三组学生基本身体能力情况差异性分析
由表7可知,实验前三组学生在T测试和PRO测试方面,进行两两一组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三组学生满足实验要求。
表7 实验前三组灵敏性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3.2、实验后不同课外锻炼学生灵敏性指标分析
由表8可知,篮球组在进行了12周的篮球课外锻炼后,反应灵敏性的T测试P=O.031<0.05,PRO测试P=0.041<0.05,均小于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篮球课外锻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灵敏性的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8 篮球课外锻炼实验前后灵敏性指标差异性分析
(2)健美操组实验前后灵敏性测试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由表9可知,健美操组在进行了12周的健美操课外锻炼后,反应灵敏性的T测试P=O.009<0.05,PRO测试P=0.007<0.05,均小于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健美操课外锻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灵敏性的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9 健美操课外锻炼实验前后灵敏性指标差异性分析
(3)击剑组实验前后灵敏性测试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由表10可知,击剑组在进行了12周的击剑课外锻炼后,反应灵敏性的T测试P=O.013<0.05,PRO测试P=0.023<0.05,均小于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击剑课外锻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灵敏性的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0 击剑课外锻炼实验前后灵敏性指标差异性分析
(4)实验后各实验指标组内结果分析。
如表11所示,在经过12周的课外锻炼后,各组实验指标均有变化,T测试和PRO测试成绩用时间越短越好,从表中可以看出,篮球课外锻炼学生的T测试增长0.263,PRO测试增长0.1;健美操课外锻炼学生的T测试增长0.388,PRO测试增长0.196;击剑课外锻炼学生T测试增长0.264,PRO测试增长0.1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项课外锻炼课12周的教学对学生的T测试与PRO测试所用时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同时也发现健美操课外锻炼对学生灵敏性的影响最大。
表11 实验后各实验指标的增长情况(单位:s/次)
(5)不同项目课外锻炼对发展一年级学生灵敏性的讨论与分析。
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各种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合理动作的能力。儿童从6-12岁,是灵敏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儿童的灵敏性呈现稳步提高,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在这个时期里,动作速度、平衡能力、节奏感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为发展灵敏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准确并且快速的完成每一次的进攻与防守,这是现在篮球比赛制胜的关键,篮球技术可归纳为移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需要反复做短距离的移动、高强度的间歇运动,良好的身体灵敏性是保证技战术快速、多变的基础,是保证是否在高强度、高难度、强对抗情况下完成技战术的重要考量标准。击剑中佩剑打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攻为主,以我为主,节奏明显,出剑迅速,以对攻为主,步法连贯,身体控制能力强。针对这些特点,体现出击剑佩剑中必须强调并发展脚步训练,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张双喜(2005)在研究击剑体能时也强调击剑运动中的灵敏性、节奏感对于击剑运动来说至关重要。健美操项目对灵敏素质的要求是由其自身特质所决定的,灵敏性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影响灵敏性的因素有:大脑皮层周围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灵活性;动作的协调性;对时间、空间的感觉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肌肉的力量和收缩速度;肌肉、关节以及韧带的柔韧性;观察力和反应速度等。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强度从弱到强,按照运动生理规律进行,一年级学生运动强度较低,正处于对各项运动的好奇的阶段,抓住学生好奇、对运动感兴趣的、好动的这一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抓住身体发展灵敏素质的关键期,发展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步进行。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本研究反映灵敏性的指标T测试、PRO测试,经过实验前后的对比,说明篮球课外锻炼、健美操课外锻炼、击剑课外锻炼对提高一年级学生灵敏性具有显著性差异;
(2)篮球课外锻炼、健美操课外锻炼、击剑课外锻炼对于学生灵敏性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从三项测试指标的增长值来看,健美操课外锻炼对于提高一年级学生的灵敏性效果会更佳;
(3)一年级是发展学生灵敏性素质的关键期,学生灵敏素质在课外锻炼中得到显著提高。
4.2、建议
(1)健美操课外锻炼对于发展一年级学生灵敏性的身体素质效果明显,在体育课上可以适当增加健美操课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丰富发展学生灵敏性的教学手段;
(2)在课外锻炼上,注意保持运动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充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童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篮球、击剑、健美操课外锻炼的兴趣,使课外锻炼效果最大化;
(3)一年级的体育课程上,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运动项目后,可以适当增加较小众的运动项目,丰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