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OC+微课+翻转课堂”的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为例

2022-03-07琳,高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伦理学习者微课

王 琳,高 畅

(河北开放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80)

“SPOC+微课+翻转课堂”能够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有效衔接,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深入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驶入快车道,《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SPOC+微课+翻转课堂”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对培养学习者的法律职业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解读

SPOC是一种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了MOOC的不足,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翻转式教学法和协作式学习法为主要途径,注重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参与度,实现学习者的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打破了以往的教学结构与流程,在课前,学习者根据SPOC平台上预先发布的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预习;在课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完成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侧重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微课迎合了碎片化学习背景之下成人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中思政教育的不足。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共同点是,都以短小视频为主要载体,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教学资源库,有着更强的灵活性。[1]SPOC通过翻转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策略,侧重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学习者能够在自主学习、知识构建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利用和发挥SPOC、微课、翻转课堂各自的优势并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过程设计,能够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二、SPOC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机遇

大数据背景之下,新媒体的便捷性、多样资讯的离散性以及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碎片性,为课程思政教学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1.SPOC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SPOC平台上提供了大量以视频、音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学习资源。开放的教学环境在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还为他们营造了桥梁和空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者被动接受灌输、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的困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控制学习进程,灵活性和自主性更加突出。SPOC教学平台还能提供学习者的数据和信息,教师可及时研判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和微课资源,提升实效性。

2.SPOC为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学习平台

SPOC模式下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需要打破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开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式交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学习者的表达性和参与性,充分培养和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SPOC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探讨互动中,要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基础知识与价值的融合。[2]SPOC平台线上的教学互动区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可通过SPOC平台观测学习者线上学习效果,以便随后在实体课堂的指导中有的放矢。学习者在小组成员共同协作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反馈和评价,以提升学习功效。

3.SPOC模式可实现学习者的探究性学习

工具性教育与价值性教育有效衔接是实现思政课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完成从对学习者进行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习者价值的引领。SPOC模式下,教师需要结合章节的学习目标、内容、重点和难点,将教材的逻辑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将整体内容层层细化为不同层级而又具有逻辑关联的小知识点,同时还需要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章节知识点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提升其科学性。借助线上SPOC平台,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巧妙融合的微课与线下实体课堂的双重时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浸润,结合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激发学习者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者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3]

三、SPOC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SPOC模式下的教师集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对话者的角色于一身,本文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的“司法为民”知识点为例,整合线上和线下微课资源,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SPOC+微课+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实践,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SPOC+微课+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框架图

1.课前环节设计

(1)教学内容。《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是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法官职业伦理、检察官职业伦理、律师职业伦理、公证员伦理、仲裁员职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掌握不同法律职业行为的职业伦理规则,提升法律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够以法律视角客观和理性透析社会现象,学会运用正确的法律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该课程的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法律职业道德情操。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习者法学基础不扎实,部分缺失法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学习者在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时间矛盾,他们参加面授辅导少,高效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次数更是有限。

(3)目标设计。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微课讲解的具体内容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还需要与知识体系相关联,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关联化。以法官职业伦理中“司法为民”这个知识点为例:在微课内容设计时,讲解教材的基础知识与抗疫实践相结合,融入职业观教育,增强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4)思政微课设计。教师要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学习者提供科学、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1)素材整理。教师要对大量的素材进行甄别、整合,素材包括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此次待做的微课内容是“法官职业伦理中的司法为民原则”,针对“强化群众观念”知识点,在素材的选取中,注重“法院人”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多措并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相关的资料;针对“认真执行便民规定”知识点,在素材方面选取“马背上的法庭”,法官们是如何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积极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思政元素与理论有效融合,将所需的素材进行分类汇总后,就进入脚本撰写阶段。

2)脚本撰写。脚本撰写依托在教学设计基础上,是整个微视频课程可视化展现的文字脚本,为后期视频录制提供指导性的参照。它包括内容选择、版式布局、声画对位、解说词搭配等内容。教师在进行脚本撰写前,需及时关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尽可能多使用贴近学习者思想和生活实际的表达方式,使学习者产生感同身受的认知和自觉认同的理念与价值。

3)视频录制。在脚本撰写设计好之后,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录制,大致分两种模式:录屏讲解和虚拟演播室。

4)课程小结。由于线上课堂难以把控学习者的专注度,因此每一节微课的结尾要及时进行小结,明确告知需要了解、理解、掌握的知识点,便于学习者及时巩固所讲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继续通过视频录制进行视频知识总结,也可以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进行展示。

5)内容合成。在视频录制结束后,就要开始对视频课程进行最后的编辑制作。这时,前面提到的整合素材就发挥了作用。需要把录制内容、图文素材、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剪辑软件进行非线性编辑,将脚本化的课程设计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此外,需提前制作好片头片尾,为视频课程添加标签化的系统可视效果。

(5)SPOC平台的适用。本次依托SPOC教学平台(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对SPOC平台进行搭建。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界面包括课程介绍单元、课程学习单元、拓展学习资源单元、互动单元等模块。进入具体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提前在SPOC平台发布微课资源,确定与之对应的在线讨论主题和在线测试内容,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营造氛围。

2.教学实施

以《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第二章“法官职业伦理”中的“司法为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依托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开展思政教学实践。

(1)课前学习。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界面的课程导学区,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公布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目标、知识点的微课讲解、学习任务单、与知识点相关的时政微视频、讨论主题、随学随测等;学习者结合相关提示借助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登录平台,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本次课提示学习者课前在平台上观看“司法为民”微课视频,掌握司法为民原则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者在线上自主学习时,遇到相关的问题可以随时在平台的答疑讨论区发布,教师及时答疑。教师能够随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学习者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在线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2)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习者面对面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学习者知识内化与价值观提升的重要途径,围绕以下环节展开:第一,答疑解惑,让部分学习者陈述本次课程知识点司法为民原则的概念、内容,检验学习者课前在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上浏览相关资源、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针对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课堂陈述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现场予以解答。第二,课堂互动,基于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协作完成专项任务。本环节将抗疫实践与教学内容精准链接,启发学习者针对司法为民原则中的“强化群众观念”知识点积极讨论后提交书面总结。第三,成果交流展示。学习小组讨论并提交书面材料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学习者总结归纳、学习小组之间交流探讨、教师点评、归纳反思,在提高学习者参与度的同时巩固学习内容。[4]

(3)课后拓展。教师结合学习者本次课前、课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再次强调并解析难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具体掌握程度布置本次课下拓展任务,进一步提升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该环节思政元素贯穿其中。在河北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平台该课程界面的“延伸拓展”区,发布一段关于我国“马背上的法庭”的小视频,让学习者观看以后,结合司法为民原则中的“认真执行便民规定”知识点,分析法官是如何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用一个个脚印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用一份份公正严肃的判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学习者将观看该视频的体会发布到互动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点评,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迁移。

(4)评价反思。教学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环节。《法律职业伦理》课程采取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此次教学活动结束后,结合提前设计好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学习者及时知悉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学习者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学习体会;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优化下次课程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5]

3.效果分析

(1)学习者参与度。本文选取的案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全省选课人数365人,本次课前、课后学习者在SPOC教学平台访问课程的总次数达到341,观看课程微课及相关教学资源的人数为338。本次直属班的思政教学实践中,83%的学习者能够在课前通过SPOC教学平台与教师、其他学习者积极探讨;在课中89%的学习者踊跃提问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在SPOC平台公布的课后拓展任务中,能够与其他学习者主动交流、协作完成。根据数据监测,较之以往的“灌输式”讲授方式,“SPOC+微课+翻转课堂”有效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协作性、参与度和互动性。

(2)学习者的效果。学期结课以后,对学习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SPOC+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与其他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学习自控能力差、信息能力接受较弱的学习者,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有限,今后的思政教学实践还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四、结语

“SPOC+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是法学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法学专业“德法兼修”的实用型人才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伦理学习者微课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