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思政”探讨与思考

2022-03-07张婧宜

人民交通 2022年4期
关键词:客运轨道交通思政

文 / 张婧宜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总结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是摆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难题。

一、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需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但是又不是思政课程。专业教师应当将二者区分开来,理解课程思政不是单独的课程。要明白,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渗透着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并不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中专门划分时间进行思政教育。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较为单薄空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院校中部分专业教师由于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刻,较为单一片面,容易在知识点中“强行”进行思政教育,进行概念融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不能够很好地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精髓,将思政元素“标签化”,造成元素挖掘较为空洞,对学生心灵触动不深,效果不明显。

(三)课程思政设计不巧妙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从课程出发,以此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职业素养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课程中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二者的有机融合。

在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中,教师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容易走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叠加或嵌入误区,融入痕迹较为明显,往往不能够很好地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要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本身缺乏较好的教学技巧,有想法但实施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本身就较为薄弱,素质也参差不齐,不是所有的学生能立刻体会并继承课程思政精神营养,教师如果没有做好设计,不能将教学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样也会造成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不高、积极度不高、职业素养提升不明显等结果出现。

二、课程思政实践探究

(一)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设计思政化

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为例,课程应该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设置思政课程,并以此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分析地铁公司运营管理人员(站务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票务部工作人员)以及铁路运营管理人员(客运员、客运值班员)岗位群任职要求,有针对性的搭建技能培养模块,在其中针对职业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等在本专业对应岗位群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应该结合身边榜样——优秀校友、大师成长道路,行业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故案例等,烘托思政氛围,通过他们的作业视频强化学生对于作业标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实物和仿真软件技能训练,强化技能训练中的劳动体验设计,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结合警示案例、事故教训,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团队专业化

在实施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应首先强化教师政治站位,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源头活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其次,教学团队在实践中继续挖掘各思政元素与课程融合点,凝练内容全面、逻辑清晰、可操作性强,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团队以定期的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参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为抓手,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团队集体备课、相互进行公开示范课、将课程思政相关活动融入教研室活动等,从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教学资源优质化

企业和高职院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应二者双向发力、双向而行,共促行业的良性发展。在课程思政融入中,一定要牢靠企业发展资源,校企双方合作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材、在线开放课程、专业资源库。要校企协同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教学视频,并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案例、课程思政题库、课程思政视频,建设先进适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要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参考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结合行业发展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明确教学知识、技能、素养目标。其中,一定要区分清楚“显性”教学目标和“隐形”教学目标。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除了专业技能,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学情,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

(二)精心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

结合学校和专业、行业特色,要重视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资源的建设。可以将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此外,也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学科背景等进行思政元素沁入,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

以“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某一个任务为例,在讲述列车服务中,对于列车车型认知知识点,应该在确定掌握国产动车分类知识目标,区分动车车型技能目标和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职业素养的职业操守的素养目标要求下,从两个方面融入课程思政。一是要以车型区别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大国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挖掘行业故事,通过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吃苦奉献、专注创新精神。要立足虚拟仿真动画、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

(三)倾情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效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实施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团队竞争等新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和学习,参与和思考。

要在课程设计中丰富教学形式,以“线上+线下”有效衔接,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立足虚拟仿真动画、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借助智慧课堂,依托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载体,设计思政育人元素、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评价。

(四)多方式评价,落实考评方式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的考核评价,可将评价主体分为校内外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要通过教学平台获取课前学习数据,确定教学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课中学生完成教学平台测试、小组作业,可以在经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及教学平台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以在课后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评价之后,根据反馈优化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四、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各大轨道交通类院校均开设这一课程。推进课程思政一定要理念先行。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一定要有“育人”高度,然后认真完成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以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润物细无声中贯彻实施。

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同时及时、实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有机、自然、贴切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思政。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两个基本路径上精细打磨,并且在挖掘思政元素同时挖掘人物故事,以此丰富学生对于课程理解,培养有理想信念,能担大任,勇于奋斗,勇于进取的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客运轨道交通思政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客运索道设备运行初期的管理与创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数据在铁路站段客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探讨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