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新人适应不良问题及调适
2022-03-07李永志张艳
李永志 张艳
摘 要:大学是青年期重要转折。本文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探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从社会支持视角,在转折期构建理论支持、情感支持和环境支持的三个系统,为个体提供疏解压力的途径,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解决适应困难,对新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转折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6.027
大学阶段是个体在身心、知识方面承上启下关键期,也是个体完全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积淀期,是人生的第二个关键期、转折期。转折期适应得好坏情况,将会影响个体以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段素梅等(2013)指出在学习任务、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情绪体验等不同方面,有40%~50%的个体存在适应不良问题,苏亚玲(2008)指出22.6%新生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而且呈现逐渐递增趋势。随着“00”后进入高校,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越来越明显。本文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探讨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从社会支持视角,在转折期建理论支持、情感支持和环境支持的系统,为个体提供疏解压力的途径,提高个体安全感、接纳感和价值感,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解决大学新生适应困难,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对新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关概念界定
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反映其与环境关系,适应本质是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大学适应是个体通过积极地做好心理调适,并和学校环境互相作用,不断适应环境要求的过程,其本质属于个体社会化范畴。在大学适应过程中,个体将承受各种各样压力:比如学业、人际等,由此产生焦虑;消除焦虑就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并调整行为,以提高自己认识水平,获得新的认知经验和形成新的处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个体协调自身因素以适应大学生活,需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促进适应新的生活。关于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相关模型,陶沙(2000)指出大学生适应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等五个方面其中社会支持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的社会支持研究均是针对整个大学适应,已有的研究很少从刚上大学这个特殊转折期研究,本文从大学新生适应这个转折期,探析其适应不良问题及心理调适策略。
关于不同专业大学新生适应性,范红霞等(2010)指出,通过比较文体艺术类、理工类和文史类大学新生在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这两项分值:理工类最差,文体艺术类最好,文史类次之;在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自我适应这两方面,文史类最好,理工类次之,文体类最差;关于不同生源大学新生,在适应上也不同。在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几方面,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到农村的得分依次降低。在学习适用上,从农村、则与前者相反。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探析工科院校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及心理调适策略。
关于社会支持,国内较早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肖水源(1987)指出:社会支持是直接的物质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物质援助是客观的,而社会网络是个体可以体验到的、主观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它是指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大小和获得程度,是个体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满意程度或情绪体验,健康、疾病和社会支持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联系。李辉等(2006)从意义上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他的社会关系,例如,父母、同学、老师、组织、团体等的支持和帮助,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支持水平也与个体消极情绪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王雁飞等(2004)从社会支持分类指出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性、信息性、同伴性、情绪性和尊重性等支持。陶沙(2003)从社会支持资源价值指出其通过减少应激源使个体因压力,从而负性情感体验减少,使个体对新环境更为接纳;在遇到各种压力和要求时候,社会支持为个体提供疏解压力的途径,提高个体安全感、接纳感和价值感。社会支持通过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生活,对新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综上,社会支持水平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正相关关系,与大学适应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社会支持能为个体提供疏解压力途径,使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寻找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调适策略。
2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现状
通常人们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产生的焦虑、紧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大学新生适应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是因为压力情境随着个体进入大学后逐步展开;另一方面个体发展与环境要求相适应的技能与能力并不能短期内能够完成。所以许多新生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个体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等)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有所增高。据相关研究显示:大学新生顺利度过不适应,少则1-2个月,多则一年或整个大学时期,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几个维度。
2.1 学習任务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对新的学习任务适应不良,如果处理不好危害最大。有新生因不适应课程节奏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神经过于紧绷,导致失眠,失眠又导致第二天的上课状态不好,导致心理压力更大,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为什么会出现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呢?因为中学时代的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是围绕高考服务,它属于应试教育,其基本特点是老师监督个体学习,个体是被动学习状态。而进入大学后,大学是分学院、分专业,更是注重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这里没有了固定的教室,大学老师也不再作为监督角色,他们更多的是带领和启发独立思考角色。与此同时,学习的内容拓广和深入,所以仅仅依靠课上的学习是不够的,更多的需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和相关文献。特别是针对部分不喜欢自己专业的个体,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的对相关专业不了解便选择之,当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读专业,或有部分个体直接是被调剂到目前所读专业,所以对专业不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不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将会造成学习困难以至挂科,甚至无法正常毕业。如何胜任新的学习任务的转变?这成了很多新生最重要的困难。与此同时,考上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的个体中,他们大多数在中学时都是拔尖人物,习惯了老师的宠溺和同学的仰慕,自我期望很高,但是到了大学,多数人不再显得那样拔尖和具有优势,很多人对突然而然的“平凡”很不习惯,无法适应巨大的落差与新的学习任务。
2.2 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能否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能否积极地与老师交往等问题。处理同学关系中特别典型的是处理同寝室关系,因为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个体,他们在生活习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他们也正处在转折适应期,面临巨大适应性压力,更重要的是又都缺乏社会经验,所以相互之间的人际适应更困难、也更突出。例如,寝室中个体之间不一样生活作息习惯,作息差异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则会影响其中成员休息,影响第二天上课。当影响了课程,则会加深心理压力,也引发寝室之间人际冲突和矛盾,从而出现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另外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据相关研究显示,在进入大学后,从教师获得的社会支持逐渐下降,这既是大学社会关系环境重要特点,也是不利的因素,因为老师具有适应大学转折期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对入学适应指导重视不够,教师与个体交往频率较低、相关的心理适应辅导较少,个体难以从学校和老师获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支持以应对转折期压力。
2.3 生活自理的适应不良
在进入大学之前,个體的所有心思都放在高考,家长为了全力支持个体,包揽了一切,特别是城里的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之前部分未曾有住校经历,这使他们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生活能力也较低。当进入大学后,在远离父母的庇护,环境迫使他们必须独立生活。面对于新的生活方式:吃大锅饭、集体生活、自己洗衣叠被子等自理的生活方式产生不适应。在生活自理过程中,有的甚至因为不能适应,而产生挫败感,这些看似小的事件,一旦没有处理好自尊心就会挫伤,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4 环境总体认同的适应不良
个体在离开原来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环境之后,能否接纳和认同新环境,成为重要的挑战。因为新环境既对个体提出新要求,也提供了许多潜在发展机遇,个体只有在完全接纳环境基础上,才有可能积极回应环境要求并利用机遇,从而快速适应新环境。但是个体带着较高期望进入大学,部分个体发现现实与期待不一致,比如,教材内容陈旧、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寝室环境脏乱差、实训室设备条件落后、师生关系淡化等,在期望与现实的差异中如何调节落差感,避免极端消极看法,也是大学新生适应的重要课题。另外环境的认同适应不良还包括地域文化的适应不良。例如,“华工”位于广州市,其个体不仅有本省,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所以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待人态度和方式上都不一样。特别是外省籍个体对此难以适应,听不懂本地方言,地域文化的不适应让部分个体无法融入本地个体圈子。
3 大学新生适应的心理调适对策
作为外在因素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也可以通过内在间接影响其入学适应,具体包括:
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父母、老师、同学、学长学姐或就读学校、学院、寝室、课堂等的帮助支持,所获得精神与物质力量能帮助其提高大学新生在环境中的归属与安全感,使之认同与接纳,最终顺利适应转折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使之避免不利影响和伤害。基于社会支持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支持系统。
3.1 构建理论支持性系统
理论支持系统主要依托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主要分为如上几个板块。
3.1.1 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
两课主要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有针对性讲授理想信念、人生目标和价值、大学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特点等板块,以引导个体尽快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结合《形势与政策》课,让个体了解当下时事热点,明晰责任与使命,肩负使命开启奋斗。
3.1.2 发挥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
充分体现心理健康课的专业地位,发挥其专业性。将团体心理训练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增设心理健康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重点加强对新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的学习。同时心理健康课上,教师还可以引导个体掌握时间管理、目标制定和人际交往技能,引导他们“知己知彼、决策行动”。
3.1.3 发挥专业课优势,构建浓厚学术氛围
学校专业课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新生学校适应程度。即是说促进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需要花大力气提升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中心,高校专业课质量与学术支持服务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同时专业教师需要引导个体在专业上做整个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渐培养专业认同,增强学习动力。
3.2 构建情感支持性系统
构建情感支持系统,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要在个体入学之初,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其中包括:高考成绩、家庭成员信息、家庭经济情况、个人业余爱好等。抓住新生军训特殊时期,积极深入寝室和军训训练场,通过陪伴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加油打气。针对贫困生,要做好资助工作和心理辅导;同时做好家校联系,积极与个体父母联系,协同育人。另外在学校层面,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提升个体适应能力。例如,新生入学之初的“迎新活动”,“525”心理健康宣传月。前者通过活动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矛盾与冲突,引导积极交往和适应新环境,后者通过编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刊物等,普及基本心理知识,帮助个体积极调节和主动适应新环境。
3.3 构建环境支持性系统
校园文化环境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新生所处的寝室、教室、学院等校园文化环境。环境影响方式以渗透为主。例如,大一新生中的寝室文化活动比赛,引导个体建立良好温馨和谐的寝室环境,通过优秀文明寝室展示,到达示范宣传效应;根据学院、专业打造特色的组织文化,宣传学院专业竞赛获奖成果、汇编已毕业个体典型优秀事迹,提升大一新生对学院认同,进而产生归属;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开展讲座,让新生及时全面了解专业内容、就业情况和发展趋势,逐渐培养专业认同,增强学习动力。另外在高低年级结对子,吸纳高年级优秀党员同学与低年级学弟学妹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机制,特别在专业学习技巧上的指导和帮扶,因为同样学院同样专业背景的高年级对低年级影响非常大,让大学新生感受外部环境支持。
4 总结
大学新生适用将会影响个体未来发展方向和速度,本文从构建理论支持性系统、情感支持性系统和环境支持性系统几个方面,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有助于解决大学新生适应困难,进而提升其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段素梅,秦红霞,沈树周,等.大学新生适应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2):125128.
[2]苏亚玲,谢晋晓.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331135.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
[4]范红霞,霍树云,徐慧,等.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6568.
[5]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04):183187.
[6]李辉,朱丽芬,李梅,等.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25127.
[7]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05):11751177.
[8]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05):908909.
[9]钱广荣.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997,(01):6566.
[10]罗杰,刘振会,张金钟,等.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06):101106.
[11]牛端,屈琼斐,张杰锋,等.高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6,(02):1016+122.
[12]桓晓龙,于琪.大一新生适应状况比较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04):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