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内容论析

2022-03-07周建华王艺恒

科技智囊 2022年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

周建华 王艺恒

摘  要: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对我国脱贫攻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把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的根本保证,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反贫困的根本立场,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目标,把精准扶贫作为反贫困的基本方略,把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反贫困的宏大愿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脱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2.04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并用“七个坚持”高度凝练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政治保证、制度支撑、动力源泉、价值取向、社会基础、实践路径、作风保障等一系列经验认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一、把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办好中国事情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最显著的特色在于把党的领导作为反贫困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艰巨,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领导核心,而这一坚强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其一,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產党的性质宗旨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二,领导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领导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让贫困农民翻身得解放,党带领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了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为了让广大农民彻底摆脱贫困、一起奔小康,党领导全国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党发挥了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才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二)不断坚持和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自2013年以来,党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要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选好配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发挥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拔使用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

西方反贫困理论将贫困者视为理性经济人,抽掉其身上与贫困发生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认为贫困的发生与制度、体制等因素无关,根源在于贫困者自身。由此,他们提出在法律上给穷人赋权来使其摆脱贫困。与西方反贫困理论不同的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仅认为贫困与制度相关,而且还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强调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反贫困,从而克服了西方反贫困理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逻辑缺陷。

第一,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贯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无产阶级贫困现象后,从制度层面揭示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作为无产阶级的工人一无所有。为了维持基本生存,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他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也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工人阶级始终挣扎在死亡和贫困线上。随着竞争加剧,资本家纷纷提高技术和改良机器以获得更多超额利润,这将更多的工人排挤出劳动者队伍,使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贫困。由于资本家无限追求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永不停歇,这就使得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因此,马克思说,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由此,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必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所有劳动者都过上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把摆脱贫困与走社会主义道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能真正摆脱贫困,也才是真正的幸福时代,同时要求全国大多数农民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前进。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解决贫困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而一旦抛弃社会主义,中国就会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将又重新陷入贫困的深渊。邓小平还进一步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第二,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如果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贫困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那就不是社会主义。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要达到这一目标,其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是消除贫困。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而这必然要消除贫困。其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内在包含了消除贫困。贫困的产生与剥削和两极分化密切相关。可以说,有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地方,就有贫困。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要消除贫困。其三,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是消除贫困。与富裕和贫穷相对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富起来,必然要消除贫困。

第三,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依托,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大政治优势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具体来说,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个人以及各类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大力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表彰为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广泛宣传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正是因为广泛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我国脱贫攻坚事业才形成了共同意志和共同行动,取得伟大成功。

三、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反贫困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贫困现状,提出依靠无产阶级反贫困,强调尊重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列宁强调从受资本家地主压迫最深的群众中[5]汲取反贫困的力量,如果不能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贫困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依靠无产阶级反贫困的思想,提出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把农民群众组织成劳动大军,是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人民立场,强调反贫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做到扶贫是为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依靠人民群众。

第一,扶贫为了人民群众。具体来说,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扶贫是为了让贫困群众脱贫。扶贫的直接目的就是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不愁、三保障”,强调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體贫困。其二,扶贫是为了让贫困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但从现实情况看,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补齐这块“短板”十分重要。只有把这块“短板”补齐,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否则,即便是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也不是全面小康。正是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一个都不能少”。其三,扶贫是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扶贫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是,既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又要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概言之,就是促进贫困群众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脱贫攻坚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出,脱贫攻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脱贫致富依靠贫困群众自己来实现。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也就是说,外部帮扶能起到让贫困群众暂时摆脱贫困的助推作用,而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其二,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依靠人民监督。由于扶贫资金监管难度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省、市、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6]人民群众监督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有助于减少资金的滥用和浪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质量。其三,脱贫成效依靠人民检验。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是脱贫成效的检验者和评判者,脱贫效果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扶贫干部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让群众认账,让脱贫成效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可。

四、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目标

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反贫困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反贫困是“以所有的人富裕”[7]为目的。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并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反贫困的重要目标,认为实行的共同富裕的制度和计划,是可以走向更富更强的。邓小平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反贫困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不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特点、本质和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而且还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和战略部署,即“先富带动后富”和“两个大局”。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贫困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即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自由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在当下的突出表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紧密联系起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承诺,必须兑现,没有余地。

五、把精准扶贫作为反贫困的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国主要采取“大水漫灌”式扶贫,这种扶贫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效,使我国一部分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但也存在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原因不明、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导致扶贫成本增加、脱贫成效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脱贫攻坚面对的都是困中之困、贫中之贫,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式扶贫显然不行,必须增强扶贫的针对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此后多次阐述精准扶贫,并在2015年将精准扶贫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

把精准扶贫作为反贫困的基本方略,要求切实做到“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推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着力解决粗放扶贫阶段存在的痼疾顽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强调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同时提出“六个精准”的要求,这为切实做到“精准”提供了基本遵循。具体而言,做到“精准”,一是要精准识贫,即搞清楚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只有把扶贫对象搞准、把家底盘清,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帮扶。帮扶人员要进村入户,深入调查,搞准扶贫对象,在此基础上建档立卡,规范化管理扶贫对象,做到既不漏掉真正的贫困人口,又不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实现应扶尽扶,避免漏扶错扶。二是精准治贫。识贫是为了治贫,而治贫务必精准。要找准“贫根”,精准分析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实施“五个一批”。三是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要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严格评估,逐户销号,实现有序退出,做到脱贫到人。

把精准扶贫作为反贫困的基本方略,基本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世界性反贫困难题。以“扶持谁”为例,长期以来,西方反贫困理论注重经济发展的益贫性,忽视贫困对象的瞄准和识别,以至于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反贫困的“伊斯特利悲剧”,即在过去十几年虽然持续投入数万亿美元的扶贫援助资金,但收效甚微,至今全球仍有数亿人口挣扎在极度贫困线下。而精准扶贫方略高度重视贫困对象的瞄准和识别,强调扶贫对象要精准,提出诸多提高瞄准精度的措施和方法,有效解决了“扶持谁”的世界难题。正因为如此,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国贫困户的瞄准率和识别率達到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水平。

六、把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反贫困的宏大愿景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贫困问题,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目前,全球还有7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这就更加需要世界各国担负起消除贫困这个“人类的共同使命”。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把消除贫困这个“人类的共同使命”扛在肩上,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减贫,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中国长期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消除了绝对贫困,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支持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向它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

人类消除贫困的方向是建设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消除贫穷落后,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如何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一是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贫困是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落实《东亚减贫合作倡议》《中国与非洲联盟加强减贫合作纲要》等。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积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对接以及在工业、农业、绿色能源等各领域的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二是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这是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世界各国应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尤其是发达国家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要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推动建设包容有序、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9-290.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6.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9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ou Jianhua  Wang Yihe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Xiangtan,411201)

Abstract:The 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xperience summary and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of my country's poverty alleviation. It has rich content,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anti-poverty,the socialist system is the support for anti-poverty,and the People-centeredness is the fundamental stance of anti-poverty,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goal of anti-poverty,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basic strategy for anti-poverty,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ithout poverty is the grand vision for all mankind to fight poverty.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Anti-poverty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ighting Poverty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1B0846)、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精准脱贫内生动力及其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7YJC7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建华,男,1980年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艺恒,女,1996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