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超:奋力追梦 助大飞机研制融合创新
2022-03-07周岑茗
周岑茗
1988年出生,中共党员,2010年入职,现任上飞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团队技术负责人、副总工程师。2019年荣获中国商飞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2019年度“最美上飞人”等荣誉称号,入选2021年“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荣获2021年度中国商飞公司“十大青年英才”称号。
从参与大飞机研制传统创新相关的预先研究,到推动成立上飞公司青创中心孵化科技前沿课题项目,再到率先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飞机研制的融合创新应用,陈智超始终望眼未来,奋力追梦,为大飞机研制蹚出一条“新”路。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能,中国商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曾说过:“一个组织要有三支队伍,其中就要有一支面向未来的预研队伍,眼睛永远向前看。”
如今,在上飞公司就有这样一支“眼睛向前”的队伍,他们致力于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工作,聚焦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飞机研制的融合创新,不断开发创新场景并推动落地应用,持续推动建立行业标准。作为这支150余人创新团队的技术牵头人,陈智超在搞科研、带队伍、抓管理时常把“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挂在嘴边。
大多数人的思维是:一个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如何能让人相信?这个思维模式,决定了大多数人先看自己拥有什么,然后再根据现有条件去设定目标。“很多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陈智超笑称自己始终是那一部分“少数派”。
曾在上飞公司科技管理部工作的陈智超,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预先研究。预先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怎么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把飞机造得更好。当时,更多还是关注型号工艺技术的创新,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主要还是想着怎么让工艺更稳定、把零件造得更好。
于陈智超而言,从传统创新走向颠覆性创新,源自一次调研。2017年下半年,时任科技管理部预先研究室室主任的陈智超,在时任科技管理部部长汪顺利的带领下,带队赴深圳的空客公司创新中心开展调研。
除了在本土建立的主要从事型号技术创新的中央研究院,空客公司在硅谷和深圳还分设了外部创新中心进行颠覆性技术创新。正是这次参观,让陈智超第一次领悟到了开放创新、融合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创新的魅力和重要性,萌生了要换条路子搞创新的想法,“要走出传统创新的‘舒适圈’,踏上颠覆性创新的‘无人区’,这条道路必定艰难,但我相信未来可期。”陈智超说。
从深圳参观回来,陈智超跃跃欲试,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创新团队,开启了研究融合创新项目的探索之路。据他回想,最早探索青年创新、融合创新的团队只有5人,而在公司党委、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现在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越来越多的上飞青年选择加入了这支队伍,去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去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飞机和创新,我都热爱”
听说过陈智超的人,不少都知道他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飞机班”,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从大一到大三都是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主要学习的就是编程代码和开发信息系统。
当被问及为何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摇身一变”成了交通运输专业时,陈智超激动地说:“当初,我在学校里看到一幅C919大型客机的海报,上面写着‘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直击心灵,瞬间点燃了我的爱国情和飞机梦。”这张让陈智超记忆犹新的海报,便是当年第一届“大飞机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募学员时张贴出来的。
心动更要行动,陈智超果断报名参加了“大飞机班”的选拔,通过层层遴选,最终有幸成为30名学员之一,转入民航学院交通运输专业进行定向培养。正是如此“特殊”的学生时代经历,为他后来走上飞机研制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从学生时代与大飞机结缘,到毕业后扎根飞机研制创新沃土,参与并见证中国大飞机事业的蓬勃发展,陈智超坦言,正因为始终有一份家国情怀于胸,不敢忘了初心,更要默默坚守着那份国产大飞机情怀,“我们正在干的是一份伟大的、意义非凡的、能够感召人的事业,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放弃它。”陈智超坚定地说。
同样,让陈智超无法放弃的还有“创新”这件事。当创新这条路上的“少数派”,说起来容易,面对质疑和挑战,他却坚持了下来。入职11年,有近10年都坚守在科技创新条线的陈智超,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也锻炼出了捕捉“新”事物的敏锐触觉和能力。
“2018年初,我们隐约感觉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将给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捕捉到创新关键点的陈智超,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探索热情,不仅成立了一个研究小团队,还与华为、联想、联通、腾讯等互联网行业的翘楚企业建立起了联系。
然而,想要尝试融合创新的最初并不顺利。因为行业和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团队同互联网企业从互相听不懂对方专业语言的“鸡同鸭讲”开始,陈智超带领团队进行了近半年多的学习,慢慢开始找到了一些方向,开启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飞机制造融合创新的大门。
“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如同所有新事物一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飞机制造的融合创新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下半年,“跨界融合真的能成功吗?”“新一代信息技术真的比原来更好吗?”“这样的探索,还不知道得多少年才能实现!”……无数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时的陈智超和他的团队选择韬光养晦,在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埋头苦干。
铆足劲、不放弃、干到底,陈智超带领团队认准目标,誓要干成拿下。2018年12月31日,对陈智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让他印象深刻。这一天,不仅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陈智超和他的团队披星戴月、全力以赴为总装制造中心搭建起工业园区私有云,完成相关网络建设的重要日子。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2月,新一代信息技术覆盖应用的工业园区最终建成,并同时发布了10项工业创新场景。
努力就有收获,陈智超和他的团队逐渐迎来了春天,他们的创新实践也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认可。2019年8月12日,工信部在中国商飞召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相关的现场会,会上发布了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还高度认可了陈智超团队的工业创新实践,并将其树立为全国的标杆示范。
“这个會议级别很高,我有幸能够进入会场。当听到我们被认可时,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陈智超坦言,每当回忆当时在会场的场景,心情依旧无比激动。对他和团队而言,这份重量级的肯定如同久旱逢甘霖,来得太及时了。
这次会议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飞机研制的融合创新不断加速,成果不断显现。正如陈智超所说,“就像长征一样,相信这件事的人就会汇集起来。”不断有更多的人加入这支创新团队,并坚持用“每天一个小变化,三个月一个大变化”的方式去创新。开发的场景数量也从2019年2月的10项,到2019年5月的25项,再到2019年8月的50项、2020年9月的100余项,如今发展到2021年6月实现开发场景250余项、落地50余项。
在陈智超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低时延、高速率、大连接的优势在飞机生产研制现场应用或辅助应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开发应用AR辅助线缆装配在交付ARJ21、C919现场应用,使得装配效率提升两三倍;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在复材拼缝检测中应用,使检测效率提升300%;云化双目相机检测,实时数据动态监控,让检测速率能够提升数十倍;智能打磨机器人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效率50%以上,还可以降低95%的人员成本……对于陈智超而言,创新是一件让他快乐的事情,而这件他认准的事儿,不仅要干成,未来还要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