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经济视角下素人戏剧工作坊体验价值研究
—— 以南京地区戏剧工作坊为例

2022-03-06王焱南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性体验素人工作坊

王焱南(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缪绅光(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引 言

近年,面向普通人群体的戏剧工作坊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及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虽然此类活动或服务于剧目营销或服务于教学培训,但不论是从活动机会“一位难求”的现象上还是在体验经济理论的视角下,素人戏剧工作坊作为一种体验戏剧的新方式新载体,其未来可开发的价值远远不止当前如此。

本文对戏剧工作坊实践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以及南京地区素人戏剧工作坊运营与参与现况进行梳理分析,并结合体验经济中的“4E”理论对戏剧工作坊中蕴含的体验价值以及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作一探讨。

一、素人戏剧工作坊发展背景

“工作坊”一词最早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中提出,后逐步延伸至其他诸多领域。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工作坊是以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人为核心,以该领域为主题,多人参与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模式。[1]戏剧活动也逐渐与其相结合成了戏剧工作坊。在实践中,戏剧工作坊面向群体的多元与丰富,其功能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逐步形成了传统戏剧工作坊、教育戏剧工作坊、应用戏剧工作坊以及素人戏剧工作坊等类型。

(一)戏剧工作坊多元的服务对象

1.提升演员能力——传统戏剧工作坊

工作坊的模式最先是应用在戏剧演员的学习与排练上,两者结合成为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工作坊。此类戏剧工作坊主要承担着专业戏剧演员创作、学习和排练等一系列需求功能,聚焦培养和增强演员的各项能力,如气息运用、肢体表现力、情感调动与控制等,旨在更好地训练演员的技能。

传统戏剧工作坊通常开展的形式基本是以邀请业内大师进行短期的教学。如2011年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就曾邀请表演大师安德鲁·布鲁克斯在为期8天的交流访问中开展戏剧工作坊以启发学生注重“舞台能量”的激发与运用。[2]

2.助力儿童成长——教育戏剧工作坊

20世纪,欧美教育学家们希望通过戏剧表演来促进儿童成长中语言、肢体、想象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解放儿童天性、启迪儿童心智、完善儿童人格。[3]由此,“教育戏剧”概念逐步发展、确立起来。英国学者凯文·勃顿首次对教育戏剧的概念进行解释。他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戏剧工作坊中,演员或者受训过的学校教师将带领孩子参与戏剧体验,进而完成教育目的。此后,越来越多的欧美校园开始引入教育戏剧工作坊参与儿童教学。这使得戏剧工作坊在原本服务于专业演员的基础上,拓展出一层服务于儿童的教育价值。

3.着眼特定需求——应用戏剧工作坊

随着戏剧实践的不断发展,“应用戏剧”理念诞生。应用戏剧强调的是观众参与的过程,而非戏剧呈现的结果;期望的是通过戏剧的技巧让个人对社会和自身有更多的认知,对个人进行有效的提升和改进。对此,学者刘艳卉指出:“参与者在戏剧活动中充分展现各自的创造力和天赋,认知自我和社会,并实现全人的发展。”[4]

应用戏剧的实践范围和对象上比较广阔,且功利性明确。比如面向监狱犯人的“监狱剧场”,是通过事件的模拟,让犯人重新面对错误行为,希望犯人在戏剧的影响下减缓严重的自我否定,恢复自我改造的信心。应用戏剧强调“应用”,并持续深入到社会的不同群体中,将“舞台”搭设在了医院、社区、企业等越来越多的场所里,成为特定群体疗养身心、提升能力的方式。

4.走向大众体验——素人戏剧工作坊

随着戏剧理念的不断发展,戏剧工作坊从剧场走入学校,再从学校步入社会,开始广泛地接触“素人”群体。“素人”即平常的普通人,在行业中常用于区分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群体。素人戏剧工作坊则指参与者以非职业演员的普通大众为主的戏剧工作坊。其主办者各有不同,有当地剧院、运营戏剧剧目的演艺公司,还有行业内知名的导演、演员等。

2021年4月6日,上海青年报一篇名为《戏剧工作坊,演戏成为年轻新时尚》的报道中称:“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分职业诉求,爱上参加戏剧工作坊,系统学习戏剧表演技巧,从而丰富生活半径、进行减压和身心疗愈。”[5]可见,素人戏剧工作坊参与者来源广泛,所从事职业门类多样。且参与者也不以成为职业演员或某种功利目的为导向,而是重在追求戏剧元素带来的各项体验。

(二)素人戏剧工作坊的兴起与推广

1.兴起于北京与上海等一线城市

北京与上海等一线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文化艺术发展环境优越,成了素人戏剧工作坊率先兴起的地方。2006年9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推“慢慢生活戏剧游戏作坊”作为“亚洲当代戏剧季”的外围系列活动,首次面向普通大众,期待用戏剧影响生活。

2015年,著名导演赖声川在上海创办“上剧场”,随后创立企业子品牌“上剧堂”戏剧创意学堂,面向成年人和儿童开设了不同的戏剧工作坊体验活动,用以实践其“用戏剧提升自我、激发创意”的理念。同年,北京后浪剧场也尝试探索素人戏剧工作坊,丰富大众体验戏剧作品的形式。次年,北京著名演员刘天池创立了“刘天池表演工坊”品牌。该工坊除了为职业演员提供服务与指导外,也秉持着“戏剧即是人间,舞台随处可见”的理念,期待用戏剧体验的手段促进个人的发展,开设面向大众的工作坊。

目前,“上剧堂”与“刘天池表演工坊”已成为北上地区知名素人戏剧工作坊品牌。两方都紧扣“工作坊”是一种学习模式的概念,各自打造了明确的素人戏剧教育教学理念与体系,且课程设置稳定、师资雄厚、收费标准清晰,初步形成了教学提升型的素人戏剧工作坊产业模式。

2.推广向南京等新一线城市

随着素人戏剧工作坊活动的不断发展,其在一线城市间也逐步推广开来。作为首批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的南京,同样有着不俗的经济实力与文化艺术发展环境。许多素人戏剧工作坊活动也陆续在南京出现,但其发展方向却与北上地区存在差异。

当前北上地区戏剧工作坊不论面向何者,其在实践理念中往往都存在一对“教”与“学”的概念,所以许多参与者会将戏剧工作坊中的引领者视为“老师”,而将其本身视为“课程”。然而,南京地区素人戏剧工作坊在实践中更多是以“活动”的概念开展,主要服务于企业与剧目的营销宣传或者普通企业的商务定制等。每期活动往往仅持续1—2次,其中“教”与“学”的关系被弱化,参与者以体验为主。即使如此,南京地区素人戏剧工作坊的报名情况也十分火爆。

这一现象使得戏剧工作坊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戏剧活动形式,在教学的基础上又彰显出了新的价值方向与消费潜力。在素人戏剧工作坊中,“体验”将成为更加细致的研究内容和深入的分析角度。

二、南京地区素人戏剧工作坊运营现况

目前,南京地区活跃着一批素人戏剧工作坊活动。但许多活动规模小,开展次数不稳定或仅开展一次,信息记录稀少,影响有限。持续运作的且知名度较高的素人戏剧工作坊主要有江苏大剧院的“爱艺”系列、南京蓝色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戏精学院”以及凹刺戏剧的工作坊活动。本文将基于这三家素人戏剧工作坊运营环境、主要负责人的访谈和其消费者问卷调研进一步分析。

(一)诞生于优渥的戏剧环境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在剧场建设方面,南京坐落着一众著名的大型剧场,如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江南剧院等,同时还拥有着一百多个小型剧场,如国民小剧场,紫麓雨花剧场等;在戏剧教育方面,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一直致力于戏剧传承与创新,为行业培养了不少戏剧专业人才;在产业运作方面,多家知名的演艺企业也扎根于南京,如蓝色天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保利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等;在政策方面,政府牵头举办南京戏剧节等大型戏剧活动,全面助力戏剧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因此,南京地区的戏剧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受众市场,许多戏剧活动也在其中蓬勃发展。这些有利因素,使得南京地区的素人戏剧工作坊在生产与消费两侧达到相对平衡。

(二)服务于戏剧营销或非演员职业培训

笔者对南京地区三家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发现他们当前设置或开办素人戏剧工作坊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剧目营销需求,或是为其他企业职员提供相关提升培训。

“爱艺”系列活动是江苏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的常设项目。负责人表示,“爱艺”是大剧院出于艺术普及教育目的而设置,同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借此增加受众黏性,发展潜在受众。蓝色天际公司的“戏精学院”负责人也表示,设置这样的活动是为了品牌营销、培育受众的关注和好感,同时也是为了艺术普及,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在形式上,两家企业都利用即将上演的戏剧资源作为活动主题和内容。出于营销的考虑,素人戏剧工作坊活动常与演出购票链接一起发布,基本也都是免费性质。

与“爱艺”和“戏精学院”不同,凹刺戏剧开办的工作坊则是将戏剧用于非演员的职业提升上,其受众主要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者学校教师。他们期望通过戏剧体验的方式提升肢体协调、自我表达、情绪控制等能力,进而定制相关工作坊教学服务。由于承担着培训教学的任务,凹刺戏剧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虽然三家工作坊设置目的和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以戏剧训练体验为主,内容包括发声、形体、动作、读剧会等。且为了保障良好的体验感,参与人数都严格限制在8—25人。而根据参与者的反馈来,当前戏剧工作坊活动受众积极性特别高,几乎场场活动都是满员,甚至出现过上百人争取十个名额的现象。

(三)流行于受教育良好的年轻群体

为进一步了解素人戏剧工作坊参与者情况,笔者对上文三个工作坊的参与者进行了问卷的投放与回收。问卷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收入、对于戏剧和戏剧工作坊的了解程度等。第二部分是了解参与者对于素人戏剧工作坊参与和体验情况。第三部分是参与者对于戏剧工作坊的建议和付费意愿。本次问卷共触达600余人,最后共收回156份有效问卷①问卷信息详见:https://www.wjx.cn/report/168946938.aspx?sat=1。。本次问卷调查显示样本特性如下:

1.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水平良好。156位受访者主要年龄分布在18—60岁,18—35岁青年人占比最高。在受教育程度上,本科以上学历共占87.82%。由此可见,素人戏剧工作坊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为主,且受教育水平整体较高。

2.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收入水平整体良好。在职业与月收入上,156位受访者中,学生群体与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律师等占比最高。收入水平上,37.82%受访者月收入超过8000元。由于有较高学生群体比重的存在,因此也存在28%的受访者月收入3500元以下的情况。但整体上参与者收入水平情况良好。

(四)超越于设置目的的价值满足

在火爆的参与现况下,面向营销或者培训的素人戏剧工作坊固然是成功的,但同时又给消费者多了一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价值满足。在“参与动机”的回答上,选择“追求戏剧活动的体验感”占84.34%;其次是“期待认识更多的朋友”,占56.63%;再次是“希望提升自我表演、表达、舞蹈等能力”,占55.42%。

由此可见,素人戏剧工作坊参与者的需求不仅仅是了解信息、接受营销。他们在期待戏剧体验的过程中,还产生了拓宽交友、自我提升、娱乐身心等多种需求和满足。素人戏剧工作坊在不断触达年轻群体的过程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价值——体验价值。

三、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体验价值构成

当前年轻群体追求体验的热情并非无源之水。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顾客一方面希望对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这样的东西。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他们能感觉到。”[6]在托夫勒的后续论述中,他认为体验业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

(一)素人戏剧工作坊的新功能:体验营造

美国学者约瑟夫· 派恩(B. Joseph Pine II)和詹姆斯· 吉尔摩(James H. Gilmore)详细阐释了体验经济。他们认为人类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过渡到体验经济时代。当前,“体验”是最高价值的承载物。他们将“体验”解释为“由消费者内心生成的一段难忘的回忆”[7]8。而消费者的这种回忆之所以可以成为新的价值源泉,不仅是因为消费者在其中获得了娱乐消遣,还因为其在一系列故事中获得了满足感与价值感,进而使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了更深刻的联系。

虽然上述素人戏剧工作坊设置目的是营销或教育,但其在运作过程中,还是逐步产生了全新的功能内容——体验营造。所谓体验营造,是指产品中的要素为消费者带去了具体的某种体验感。在问卷调查中,近9成的参与者认为沉浸式的体验感是戏剧工作坊相较于其他文娱活动最吸引人的地方。

(二)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体验价值构成

为了进一步理清体验价值的含义,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两位学者在《体验经济》中提出了体验维度,构建了“4E”理论,他们将体验的范围根据“主动—被动参与度”和“吸引式—浸入式”两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划分,进而将体验的类型细分成了娱乐性体验、教育性体验、审美性体验和逃避性体验。(详见图1)

图1.“4E”体验图[7]36

虽然作者对于体验进行了划分,但作者也在文中说“有时,它们的界限不是特别明显”。就整体而言,其四个坐标象限所组成的种类基本可以囊括大部分体验活动类型。且不论是四种中的何种体验,都会促进参与者消费和建立品牌好感度。

结合“4E”体验模型对当前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体验价值构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戏剧工作坊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戏剧表演的审美性体验和娱乐性体验,同时还开拓出逃避性体验和教育性体验,构成了全方位的体验维度。

1.戏剧特性的保留:审美性体验

审美性体验是一种体验者被动参与,但同时却较沉浸的一种体验类型。审美作为一种无功利的行为,是人的天然需求。在审美体验中,人虽然无法对于审美客体产生影响,但也总是身临其境般地审视和体悟事物的美好。

面向素人的戏剧工作坊虽然构建起了全新的戏剧体验关系和方式,仅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带领受众体验戏剧某一个环节,但是其核心仍然保留了戏剧本身的特性,即让观众体悟戏剧精神意义的审美性。同时,戏剧工作坊展现戏剧的审美角度也不同于戏剧表演,它拓宽了人们感知与认识的维度。传统舞台的观演关系中,常有着“第四堵墙”的约束,大部分情况下,观众在舞台下,演员在舞台上,观众感受着剧中人物的故事与表达。而在工作坊里,演员和观众相处在同一空间下,可以及时地参与互动、沟通。

2.戏剧欢乐的传递:娱乐性体验

参与者在戏剧工作坊中可以收获娱乐性体验。这种体验一方面来源于素人“不熟练”“非专业”的表演所带来的“不协调的无威胁行为”。根据心理学上“良性违规”理论,当人们面临一些预期以外但并不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时,常常会感到快乐。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趣缘”群体的互动与认可。所谓“趣缘”是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趣缘”群体内,个人会有较强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在问卷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参与者志同道合”。因此,他们很容易相互结成朋友、产生友谊,收获亲密关系下人际互动的快乐。

3.戏剧故事的代入:逃避性体验

逃避性体验更多是一种体验者主动参与且沉浸其中的一种体验类型。参与者积极地沉浸在全新的角色与故事中,进而有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美好感受。《逃避体验对消费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实证显示:“消费者会通过完全沉浸在逃避体验过程中,达到一种忘却时间流逝的感觉,即达到心流的状态,并通过完全的沉浸进而产生强调愉悦的享乐幸福感。”[8]在当代城市快节奏的压力中,人们常对固定重复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厌倦,适度“逃避”可以转换人们的体验,从而排解压力、舒缓烦恼。

营造逃避性体验最重要的是参与者状态的改变,这种状态不仅是环境的改变,还包括身份的改变等。而表演是对角色和故事的代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理论主张表演者要沉浸在角色的故事与情感之中。戏剧工作坊要求代入表演的形式对参与者的状态进行改变,进而为参与者带来逃避性体验。

在问卷受访者中,超过1/3的参与者来自专业性和固定性都比较强的职业。而在后续逃避性体验的调查上,以上受访者都表示出了较好的体验程度,包括“体验新的生活”“忘记一些身边的烦恼”等。

4.戏剧技巧的教授:教育性体验

教育性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参与的吸引式体验。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希望可以获取知识或者信息,进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或者身体的技能水平。在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戏剧与应用戏剧都已经将教育教学视为一大核心价值。

在受访案例中,凹刺戏剧工坊便是以营造教育性体验为主的戏剧工作坊。他们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载体,承载着戏剧知识、情绪管理、表情管理以及表达技巧等多种技能知识。参与者身份多为高管和教师等特殊职业,由于工作的需求,他们在戏剧工作坊中虽然并不是以成为演员为目标,但同样是接收着演员般的训练和指导,只不过他们期待的是在职场中扮演更好的形象或者培养起更好的能力。

(三)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体验价值实现优势

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产品体验越多元,用户和产品的情感联系就会越紧密。在体验营造策略上,《体验经济》一书提倡产品不仅要突出自身的体验特性,同时还要在“4E”模型的不同体验之间进行跨域融合,形成新型体验消费产品。

戏剧工作坊几乎涵盖了四种体验类型,且在体验戏剧的过程中有机地将多种体验进行了融合。体验营造得多元且自然,这一点是许多产品都不具备的。

虽然不同体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低之分,但这并不代表着素人戏剧工作坊营造的不同体验都是并重而毫无区别。戏剧工作坊体验营造的侧重点要结合具体的活动主题与目的而言。例如凹刺戏剧的应用戏剧培训活动更多以教育体验为主,而“爱艺”举办的读剧会更侧重审美体验。工作坊活动策划者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戏剧种类与内容以及参与者身份、需求来调整活动主题与环节重点,灵活地营造不同体验的侧重或结合。

四、素人戏剧工作坊体验价值实现的问题与策略

(一)素人戏剧工作坊的体验价值实现的问题

戏剧工作坊作为一种全新的戏剧运作形式和体验营造空间,在更大的价值实现上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在体验经济的视角下,素人戏剧工作坊还不能称之为体验经济的产品。因为其并没有将体验视为产品,而是将其作为工具服务于营销或者教育服务。体验虽然成了戏剧工作坊的主要内容,但却没有成为运作核心与导向。体验作为未来一种新型的文化产品一定要承担着两项功能。其一,要成为一种消费对象,为企业带来利益。其二,要成为联系消费者和顾客的重要纽带,加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赖与喜爱。但当前以南京地区素人戏剧工作坊的运营情况来看,两方面都存在不足。

1.缺乏体验产品意识

在问卷受访者满意度上,有超过1/3的人满意程度在“一般”及以下。在具体原因表述上,受访者认为存在“开办的次数太少”“开办的场地、服装等硬性条件不好”“开办的师资力量、沟通能力等软性条件不好”“活动设置环节过于简单”等多种问题。

以上问题充分暴露了当前许多素人戏剧工作坊并未形成体验产品意识。以“爱艺”系列和“戏精学院”为例,两者都是将戏剧工作坊视为一种宣传和营销的渠道,而并非将其视为一项独立的产品,戏剧工作坊的本质乃是戏剧票务营销的附属工具。这就导致了两者在活动策划的供给上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消费者对于戏剧工作坊多种体验的蓬勃需求。同时,在活动设置上,两者也是尽量贴合和利用企业现有场地资源,在主题上则依托于已有剧目资源,而体验的营造十分重视关联印象和场景。当前许多戏剧工作坊并没有意识到营造的条件问题,更为天然地希望通过已有资源开展活动。这其实背离了消费者多样的体验需求,也就出现了消费者不满意的情况。

2.未明确建立消费者感知价值

由于素人戏剧工作坊作为营销工具而有免费的属性,企业并不会积极地开展相关活动,这便再次导致开办次数不足的情况出现。且作为一项企业活动,如果无法稳定提供体验服务,戏剧工作坊未来在打造体验产品的商业价值上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在受访者消费意愿的调查中,受访者整体付费意愿较低。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当前戏剧工作坊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行业体系和产品内容,消费者感知价值不明确。消费者感知价值是指消费者期望从一项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利益。当前戏剧工作坊的活动发布信息中更多的是介绍戏剧和演员的内容,同时还附加着票务销售的目的,并没有真正重视消费者需求的表达。营销文本中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审美、娱乐、逃避、教育”的体验维度的词语,更甚至连“体验”二字都没有出现。没有主题的搭建和文本的叙述,消费者对于工作坊承担着的体验价值便没有明确的感知方向。

(二)素人戏剧工作坊体验价值实现的策略

素人戏剧工作坊如果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营销的工具,那它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成功的是,其确实加强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失败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下,戏剧工作坊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纵然企业自身有对于戏剧工作坊价值的考量与安排。但未来素人戏剧工作坊应该通过树立产品意识、丰富产品内容进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1.树立产品意识,打造体验主题

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是最高价值的承载物。企业应该树立起产品意识,重点围绕审美、娱乐、逃避、教育等多种体验类型,进一步明确主题,不断将戏剧工作坊进行优化,逐渐形成单独的产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意识不等同于收费意识。虽然消费者积极参与,但其付费意愿却整体不佳。若企业贸然开出价格,后续市场反馈不一定正向。而当前素人戏剧工作坊在体验营造上仍然面临着师资、场地、时长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产品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对工作坊运作进行优化,保障场地等硬性条件和师资等软性条件能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和期待。同时,剧目之间的差异也值得纳入考量。不同群体对于不同的体验的追求程度也不尽相同。企业应该深入消费群体中了解需求,进而可以以年龄、性别、职业等圈层划分需求特点,如儿童快乐成长、青年社交焦虑、女性职业困境等,明确不同体验形成要素与场景构建,使素人戏剧工作坊迸发出更多的体验价值。

2.建立消费者感知价值体系

未来素人戏剧工作坊在活动宣传上也要更多地将目光从戏剧信息转向消费者本身,重视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收获。这种转变不仅是素人戏剧工作坊从营销工具向消费产品的转变,还是消费者感知价值体系建立的过程。

1991年,国外学者谢思(Sheth)与纽曼(Newman)等人构建了消费者感知价值模型,他们研究认为消费者感知价值包括五个维度的内容:功能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及情境价值。这些维度会对消费者的商品选择产生影响。素人戏剧工作坊当前在能力提升、减缓压力、社交拓展等方面都一定程度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只是尚未完好地建立起消费者的感知维度。未来企业不论在素人戏剧工作坊内容设计还是宣传设计上,都需要更多地建立起消费者感知体系,让消费者从功能、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认识到戏剧工作坊的参与价值,进而提高付费意愿。

结 语

虽然当前素人戏剧工作坊在运作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与消费者需求的逐渐改变,笔者相信未来素人戏剧工作坊将凭借戏剧的独特魅力向大众构建起全新的体验产品,同时为戏剧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新的思考与方向。

猜你喜欢

性体验素人工作坊
厉害了!90后青年企业家从素人华丽蜕变成集团老总,只用了六年时间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
论意拳“美在瞬间”的时间性体验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政治“素人”马克龙突围法国总统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