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问题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6黑龙江省嫩江市第一中学尹迅茹
黑龙江省嫩江市第一中学 尹迅茹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差异
由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侧重点、考查难度和知识量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升入初中后,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产生学习困惑,进而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
(一)侧重点不同
小学数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初中数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但是,部分初中生仍然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把死记硬背当成制胜宝典,自然无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考查难度不同
小学数学考查的内容比较直接明了,而初中数学增加了几何和代数内容,数的外延也扩大到了无理数、实数等,考查深度明显加大,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明显增多,需要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
(三)知识量不同
小学数学教师授课速度较慢,初中数学由于知识量增大,教师授课速度较快,一些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因而容易出现“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情况。
二、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问题式教学法旨在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师通过精心备课串连起知识点,或者把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制作成PPT 呈现给学生,确保学生不遗漏知识点。但是,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是零散的,单纯记忆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乐于探寻、乐于演算、乐于证明。此外,现代社会是数字化的社会,学生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搜集数学知识,拓宽学习视野,提升数学素养。
(二)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解决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很少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死记硬背,未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现代数学教学理念倡导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授课的“主角”转变为“导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把理论知识融合到生活场景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利率后,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存款的建议;学习多元方程后,让学生帮妈妈算一算商场促销时到底该买多少商品划算。这种源自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元的解决方法
随着对社会生活了解的深入,学生会经常遇到需要作出选择或制定方案的时候,如按照约定的时间应该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按照现阶段的成绩应该如何分配时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等。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于已学或者未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现代教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发挥学生的特点,保证学生的能力不被淡化。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利用问题式教学中的小组探索功能,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比如,学习几何时,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乐于把自己的学习技巧介绍给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学习几何知识;学习代数时,如何增强数字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对此理解得很准确,可以引导其发挥所长,帮助其他同学加深理解。
(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而一些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提出问题,并以点带面地延伸问题,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教师不应该只布置简单的练习题目,而应认真筛选练习题,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延伸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探索问题、发现未知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勇敢探索未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鼓励学生质疑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预判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并设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的闭环。为避免学生担心接受新知识有困难,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对于本节课程内容的疑问。如几何问题是学生接触的新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困惑,对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谈对于几何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认识到想学好几何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然后把之前学习的内容与新的学习内容有效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如在具体的情境中是否可以利用几何问题解答代数问题,互换思路,加强知识之间的衔接等。最后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和提炼,发现学生思维的短板和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教科书、参考书中的内容,设计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课题内容。比如,学习几何证明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学具,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完成学习任务。内容的选择也要有梯度性,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通过解题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探究
我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独立探究活动,另一种是分组讨论活动。独立探究活动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问题,将问题出处、解题过程、问题引申等融为一体的探究活动。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问题的“前世今生”,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提倡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把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融会贯通。分组讨论活动是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针对同一个问题开展的探究活动。它比起独立探究活动更能增强思维的多样性。小组讨论的分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大问题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也能兼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在问题拼接的过程中,学生针对细节问题进行讨论,能够感受到数学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归部分的特点。在整个过程中,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设置问题、合理分配问题任务、记录学生争论的焦点、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探究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互动能力。
(三)助力学生释疑
探索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释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把问题制作成任务清单,利用空余时间分析学生问题出现的症结,并将问题整理和汇总,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与学生讨论。还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反馈训练,做到“对症下药”。可以在现有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寻找适合学生的训练题,并将题目进行汇总并制作成习题集,题目内容既要有区分度,又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及时通过平时的考试成绩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学生薄弱知识点的考查力度。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慕课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此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