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模式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
2022-03-06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陈 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大胆探索与实践“学讲”阅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从课内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利用相似的阅读内容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萧伯纳与小女孩》这篇课文后,让学生阅读材料《机智的萧伯纳》,然后回答问题:
萧伯纳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他才华横溢,机敏过人。他的名著《机器与人》第一次上演时,很多观众被生动的剧情吸引了。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要求同萧伯纳见面,正当萧伯纳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个观众对着他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槽透了,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大吃一惊,以为萧伯纳一定会发怒,谁知道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而转过身来,对着观众鞠了一躬,笑着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剧场的观众说:“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的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它不演吗?”萧伯纳这番话赢得了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从阅读材料来看,内容与课文中萧伯纳的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让学生阅读这则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萧伯纳。这样,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萧伯纳。同时,学生完成课文阅读后再读这则材料,并带着问题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阅读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阅读。接着,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实现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帮学生解决“有个人说萧伯纳剧本糟透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道题目。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时,应该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二、优化阅读策略,学会做记号阅读
孟子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中学会做记号,既可以把不动的地方记录下来,也可以把精彩的地方标记出来。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就课文的第二段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苏轼在中秋夜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学生在自读中找到了答案。通过阅读中圈画“心绪不宁”等词语。在教学第三段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如此思念弟弟?学生就标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那么,此时此刻的苏轼在想什么呢?这就需要研读第四、五两段了,并用波浪线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并进行朗读。教师带着学生对圈画的地方进行思考,这样能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再如,在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让学生圈画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全诗共28 个字,地名就占了11个字,通过圈出地名,让学生理解李白诗歌的韵味。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理解不到李白诗歌所表达的深度,但通过反复阅读,学生有了这方面的体会,对于今后的学习读书都有帮助。
三、坚持每日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教师应该从新学期开始就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阅读可以很简单,每天读一篇文章,摘抄三个优美词语,一个优美句子等。每天都有小组交流的时间,相互讲一讲你读的是什么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做了哪些事,你摘抄的是哪些词语,哪个句子。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利用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倡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中开展阅读活动。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甚至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思维的张力。
小组交流时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吴王是好人还是越王是好人?在孩子的眼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出乎意料,有许多意外的收获,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互动式“学讲”体验的活动,将到场的教师分为活动组,每组4 人。活动内容很简单,先以最快的速度选出组长,为自己的小组起名,选好组长之后,开始分工合作,编排小组的口号和组歌,并设计小组组徽。此次活动内容明确,而且时间有限。在分工的时候我在想,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也有明确的任务,是不是每次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的问题是否吸引学生?小组展示的时候,有些小组没有抢到发言的机会,感觉有些蔫了,士气不再高涨。亲身参与了这次活动也让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每个小组成员展示自我的机会,要考虑到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在学讲计划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走进课堂。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学生,把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教学策略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所以,教师备课的重心应转化为如何开展好“学讲”课堂,设计好需要讨论的问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并引导学生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遵循儿童的认知。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教师的“学讲”围绕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展开。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完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有所反思,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感悟。有些问题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多元理解才能对某个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只要学生自己觉得合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实践证明,自主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学讲”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够让小学生逐步爱上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与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构建“学讲”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