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分析

2022-03-06易小迪

名家名作 2022年25期
关键词:身韵风火轮古典舞

易小迪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优秀的舞蹈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而这些精髓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中得到了充分发展。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动作之一,极大提升了古典舞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相关简述

(一)何为身韵

古典舞是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古典舞就以戏曲元素为基础,并结合武术的相关掌式,传承百年而成为民族文化。身韵是中国古典舞最为特别的一个标志。“身”指的是古典舞的动作和技巧;“韵”指的是舞者在舞蹈过程中传达的韵味,如节奏和韵律等。对身韵加强学习,能够增添古典舞的魅力,通过舞蹈更好地和观众进行沟通与交流。

具体而言,身韵包括形、劲、神、律四个部分。“形”指的是舞者的舞蹈动作,如倾、拧、翻等舞蹈动作都是展现形态的一种方式,是古典舞身韵中基本的舞蹈特点。“劲”指的是舞蹈过程中的力度。不同于街舞、拉丁舞等现代舞蹈,古典舞的动作是柔和的、舒缓的,有轻重、缓急等多种力量对比,刚中带柔,急中有缓,在舞蹈过程中对力度的把握,可以展现舞蹈的劲道之美。“神”指的是内在的气韵,是身韵的重要体现,若说“形”有三分重要,那么“神”便有七分重要。“神”是内在的精神,要通过悉心钻研与领悟才能掌握,从而展现舞蹈的生命,传递出古典舞精神。“律”指的是舞蹈本身的律动,有顺势和逆势,只有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才能充分体现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

身韵包含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我国古典舞独一无二的韵味,只有加深人们对古典舞身韵的认识,才能让古典舞永远地发展与流传。

(二)身韵的经典动作

1.云肩转腰

“云肩转腰”是身韵的一个基本动作,它从京剧动作“轱辘椅子”演化得来。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将“轱辘椅子”作为运气找劲的基本动作,这也是“云肩转腰”的最早形态。“轱辘椅子”是一种“打底子”的训练方式[1],通过坐在椅子上帮助自己发力,控制“腰”劲儿,找到发力规律。劲力是从腰间发出,只有腰部灵活有力,才能展现出圆润、灵活的身段与美感。

“云肩转腰”继承了“轱辘椅子”固定下肢的程式,延续了“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的规律,但此动作在古典舞中摒弃了椅子这个道具,而是直接席地双膝盘合而坐,加大上身的动作,使得动作更符合古典舞的审美规范。

2.云手

传统武术和戏曲中都包含“云手”的动作。武术中的“云手”不执着于爆发力,而是含蓄灵巧,出手时气魄雄浑,戏曲中的“云手”摒弃了武术动作中的攻击性,而继承了其中力量的转换。身韵中的“云手”将精华集中于“揉”字,突出“云”,形成“揉球”之感,共有基本云手、冲靠云手、大开大合云手、云手大揉球四种动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云手”充满“云”的生气,必须始终作圆臂状,含胸提气,通过呼吸带动躯干配合,产生上下起伏的动感和“悠”“抛”之劲,在视觉上带来起伏跌宕之感。

3.燕子穿林

“燕子穿林”借鉴了武术中的剑式,集各种动作于一身,突出“穿”这个字,是一个万能的连接动作。整个“燕子穿林”遵循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规律,如“逢冲必靠”“逢开必合”等动作。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舞者首先要时刻把控重心,才能展现出动作的流畅和灵活。其次,动作要一气呵成,突出“变”字,在快速运动的过程中做动作,体现满、赶、闪的多变特性。

4.青龙探爪

“青龙探爪”是八卦掌中的代表性的掌式。身韵中的“青龙探爪”去除了武术中的攻击性,保留了其中的运动轨迹,变幻多端,突出了“钻”字。以腰为轴,通过“仰”“横拧”“旁提”等动作形成探爪之势。

5.风火轮

“风火轮”是身韵中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动作,突出“抡”字,它本是戏曲动作中的一个术语,又称作“绕膀”,因动作酷似风火轮而得名。“风火轮”的动作难度很高,通过双臂在身前身后形成一个立圆,发力特殊,具有强烈的动感。“风火轮”的动作可快可慢,不同的处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慢做时有饱满之感,快做时则有滚动之感。把握动作的快慢,由形入神,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

中国古典舞身韵蕴含着传统美学文化,在学习与教授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对身韵的审美进行把握,能够使舞者与观者更加了解并掌握古典舞的精髓。

(一)身韵的“形”与“神”

自古以来,形神之辨都在我国哲学和美学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早在《庄子》中,便有“正汝形,一汝视”之语。

魏晋时玄风盛行,在庄子思想的引领之下,神为主、形为辅的形神之辨思想更加统一。以神统形、形神兼备的审美法则是文艺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恰恰也是遵照着这一审美法则。

“形”是身韵的典型特色之一,不仅仅是古典舞的身韵,“形”几乎是所有舞种中一种重要的存在。若没有“形”作为媒介,那么舞蹈很难将其艺术价值与美丽展示给观者,可见,“形”是舞蹈当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形”也是很有特色的,如云手的“走下身留上身、留下身走上身”,燕子穿林中的“裹、拧、仰、旁提”等,都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历代舞者传承并不断地进行完善,给人一种动感、圆转的姿态效果。“形”并非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对于形的塑造,需要有一定的功底,能够对古典舞进行深入的理解,注重动作之间的连接。更为重要的则是“神”。艺术都是相通的,除了古典舞,我国的戏曲、绘画、文学等各种艺术都强调“神”的表达,有了“神”,作品才是充满灵魂与内涵的,才能通过动作传达情感。所以在“形”的基础上进行“神”的表达,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二者相互贯通,保证古典舞身韵的呈现。当然,这也就要求舞者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深的文化素养。

如“青龙探爪”这个动作,此动作的轨迹有平圆、立圆以及八字圆,这几个动作身法灵活玩转。上身移动,下身立于地面,身体俯冲而下,呈现出“钻”的动势,如同游龙在云中游动,体现了“钻”字的动态,将青龙在云中翻转、飘忽的姿态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动作不仅在“形”上表现出青龙的运动特点,又运用“三节六合”之论,把四肢的关节作为点,分成三段运行,讲究“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联动,使舞者展现磅礴之势,表现出龙的“神”韵。可见,在这有限的动作中,更重要的是要展现其中的韵味,表达出“动有尽而意无穷”的舞蹈效果,虽形式结束,却意味悠长。

(二)身韵的浑圆之美

“圆”在于回旋往复,周而复始。老子曾说:“三生万物。”若能将道以一个具体的形态来表示,那必然就是圆,从有限到无限再到有限,这是中华民族的圆融思维,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的美学与哲学意蕴,如佛教的“圆成实相”“本自圆成”等,都在表达一种至高的追求。而古典舞身韵也有很多动作遵循“圆”的审美法则,讲究“划圆”的艺术,如拉山膀、云肩转腰是平圆,云手是八字圆等。古典舞身韵的很多动作都呈现出圆的形态与空间,由一个圆而生成千百个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韵也是浑圆之美。

庖丁解牛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那么如何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庖丁早已熟谙牛身上的各个部位,到了一定的程度,不必看着牛再解牛,而是直接以精神作用上升到道的层面。身韵也是如此,尽管身韵有着一定的动作与程式,然而舞者的最高境界便是“脱掉”外在的程式与训练痕迹,不着于形地将动作表现出来。身韵经典动作的难度非常高,在训练的过程中,舞者应在逐渐熟练动作的过程中心到意到,不去想动作的程式、规矩,不再拘泥于形式,而是将一个个动作融于心中,化形遁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进入浑圆之境。如,当观者观看舞者“风火轮”这个动作时,观看的不是舞者在不停地画圆,而是通过舞者具体的动作,切实地感受到风啸火腾的风火轮之状,从而忘记了外在表象,而是感受到舞者的内在精神,体会其自在圆融的表演境界。

(三)身韵的“中和”之美

“中和”这个词首先出现于《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只有始终保持中和,才能实现阴与阳的相生、相克与转化,实现对立统一。“中和”的思想向来受到儒家的推崇,这也是许多中国人修身、齐家的为人处世之道。而古典舞身韵也是如此,只有把追求中和之美作为审美理想,才能体现舞蹈的中庸、和谐之美。

在古典舞身韵中,“拧”是上肢训练一个重要的动作,同时也十分具有审美价值。“拧”是一个过程,非常讲究“合”,这个动作中使身韵中的很多动作自然形成了规律和反律。[2]“拧”强调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的姿态,形成一种反律,扩大上半身的幅度,使运动轨迹重复,产生周而复始的盘旋。如“大开大合云手”,这个动作便强调横拧开合,打开身体幅度。还有“风火轮”的“转拧”和“青龙探爪”的“旋拧”等,这些动作都包含着“拧”,“拧”贯穿于动作的开始与结束,使舞者的形态呈盘旋之态。除了盘旋潇洒的动态,“拧”在静态也对古典舞贡献颇多。静态的舞姿对古典舞起到很大的塑造作用,它使舞者的身体形成上下交错的外在特征。比如,“子午相”这个动作,就要求舞者身体应处于不同方位却又可以互相映衬,达到平衡,也是一种中和之美。此外,还有“大掖步”“大射燕”等舞姿,都可以看到“拧”的动作。尽管这是一种静态动作,然而“拧”却给予它们动态的活力。

“拧”的关键在于动作本身的平衡,无论是“风火轮”,还是“青龙探爪”,它们的动作都需要一个“拧”来平衡动静,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风格。正如于平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舞从来都不是以呈现人体线条为目的,而是通过人体来表达审美的。

(四)身韵的“张弛有度”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在表演古典舞的过程中,一张一弛都要遵循舞蹈的规律,身韵即是古典舞“张弛”的原则,无论是体态动作还是眼神动作,都要张弛有度,只有含蓄和外露并存,才能让观者回味无穷。

阮籍认为舞蹈应当保持一种“周旋有度,俯仰不惑”的状态,这里的“度”,就是在告诉舞者一定要遵循舞蹈的规律,不能任性发挥。“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缺,代表一个标准、一种意境。“度”不能太满,以“九分为满”。

古典舞身韵有着强烈的民族性,节奏律动的风格极强,如满、赶、闪、抻等动作变化多端、起伏不定,每个动作都有着强烈的独特性,产生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仅以“满”和“抻”这两个动作为例,“满”和“抻”都代表将要到达极致,到了“度”的临界点。然而,不是到达极致便是美,真正的美是“九分”的。这代表了古典舞追求的境界,“过满则溢,溢则倾”。真正的身韵是张弛有度的,九分才是至美之舞。以“青龙探爪”为例,整个动作最终收尾于“探”这个动作。在做“探”这个舞蹈动作时,舞者两臂的力量都在于腕尖,手腕下压而劲力不散,虽然是“探”出两爪,但其实是内中蓄力,使整个动作包含无限的张力。[3]可见,古典舞身韵中的动作,有许多动作都是达到极致的临界点前戛然而止,给人无穷的回味。这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智慧,又暗藏了古典舞身韵的境界之美。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意义

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舞种,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社会有着很高的传承价值,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来说,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古典舞的了解较少,而古典舞也并不是雅俗共赏的,其入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进行分析可以使更多的人对古典舞有所了解,当有了群众基础之后,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对古典舞的观赏与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提升审美涵养。[4]

其次,对古典舞身韵审美的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使其与当今社会接轨,带动古典舞的发展。回首不同朝代的舞蹈文化,都离不开姊妹文化的影响。在每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下,艺术与艺术、艺术与文化之间都可以相互融合、补充、借鉴、交流。舞蹈艺术既要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又要进行适当的扬弃,将有益于民族与社会的东西向前推进。正如上文提到的,古典舞身韵与武术、戏曲都有很深的渊源,而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也与文学、哲学、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后来人不断进行探究。

最后,加强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研究十分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在当前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全球经济浪潮与文化多元已经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西方舞蹈传入中国,当前颇有种“厚此薄彼”的味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应当加强对古典舞身韵的审美文化研究,舞者要时刻把握舞蹈的本体,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实现和合共生。同时也要让更多的舞蹈爱好者深入体味我国古典舞的艺术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精神文化建设,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连接古今,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多年以来,中国古典舞身韵突破了戏曲范式化的表演和武术攻击性的动作,涵盖了传统审美的精髓。如果说戏曲是千年来舞蹈文化的结晶,那么身韵便是结晶中的核心。身韵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底蕴,它不仅汇集了肢体运动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古典舞的魅力风采。可以说,中国古典舞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其身韵的价值是息息相关的。

猜你喜欢

身韵风火轮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风火轮比赛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陆战队踏上“风火轮”
“哪吒”踩着国产动画的“风火轮”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