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寓言哲思 训练批判性思维
——以统编初中语文古代寓言为例

2022-03-05林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文本思维

林妍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而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分析、评估,重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的思维模式”[1]5。这种高阶思维能让学生学会规范且创造性地思考,在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深层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汲取智慧,并学以致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非易事,需要结合教材反复训练。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所选古代寓言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隽永,既具有寓言讽喻性、劝诫性的共性,又因多为先秦诸子百家所创作,其理性哲思更显卓著,是思维训练极好的素材。本文以初中语文古代寓言教学为例,从分析、评估、创造性这三个维度,探索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关注思维元素,在分析、推理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导学生自觉关注、细致分析诸如目的、问题、信息、推理、假设、结果、观点等思维元素,以规范的思维路径推究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个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教学时,我们以思考问题的动作来展开思维训练模式: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信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推理?可以得到怎样的结果?得出的观点正确或有意义吗?推理过程的假设合理吗?……一步步思考,一个个推理,批判性思维也应运而生。

例如,教学《穿井得一人》这篇古代寓言,首先明确学习目的和需解决的问题,即领会文本的寓意。然后指导学生关注、分析思维的元素。主要是获取信息,并经由推理得出结论或观点。信息的获取源自课下注释和文本。注释信息着重为文本出处、写作背景或作家作品介绍等。文本信息主要两类:一为含主旨句在内的与文本中心息息相关的关键语;二为以各个人物活动为主体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从注释入手,分析出处——《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慎行”意为行为谨慎;“察传”意思是明察传闻。本文寓意基本显现:告诉人们对于传闻要谨慎,要明察。接着分析文本信息。学生先找出关键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再结合上文“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传闻不实。综合人物、情节信息,“闻者”不问明就“传之”,“国人”不求证就信之、“道之”,得出结论:不要轻信、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教师追问:怎么知道传闻不实?学生分析人物、情节信息,概括出宋君派人找丁氏问明情况这一行为让他发现事实的真相,即宋君做到了“慎行”“察传”。教师再问:为什么闻者、国人和宋君对听到的消息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学生深入思考,挖掘人物的精神,获得了另一个启示,“慎行”“察传”源自求实精神。分析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文本信息的获取要准确且完整,并让学生寻找被忽略的信息——传闻的源头“丁氏”的言行。在探讨“得一人”的歧义中,又探究出另一层启示:言语者表述要清,表意要明,否则消息会被误传。

当分析信息进行推理并得出结论后,教师引领学生提炼探究寓意的方法:关键语信息的解析分三步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分析人物、情节信息时,应概括、评价是非或优劣,以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作为结论。提炼分析、推理的方法实现了思维理性的升华。最后还要让学生梳理、归纳全部结论,并要求分点、有条理、准确、清晰且完整地表达,以此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通过分析思维元素进行推理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具体到概括、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思维更准确、清晰、完整,更有概括性、逻辑性,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路径。

二、内化思维标准,在评估、完善中训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要求思维清晰、准确、完整,有概括性、逻辑性,且具深度和广度等。以这些思维的标准进行衡量、评估,可让学生发现自身思维存在的问题,经由教师指导及有的放矢的训练,得以完善。在此,具体阐述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深度、广度这两个标准评估思维,寻找提高思维质量的路径。

(一)评估思维的深度,洞察剖析,深刻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通过剖析显示于文本之上的故事,洞察到蕴蓄其下的深意。教学时让学生思考所得是表象还是本质,是否能再深入思考,是否领悟作者深层的思想核心,是评估思维深度的必要动作。而挖掘思维的深度,可先从表层内容入手,再深入剖析文字之下的情、思、理;可先掌握简单问题,再钻研复杂问题。

比如学生在学习《北冥有鱼》时,分析文本信息概括出主要内容:大鹏腾飞要凭借“背”“翼”以及“扶摇”;往南冥迁徙要借助“六月息”。而“野马”“尘埃”也是源自“生物之以息相吹”。由此归结出道理:万物的存在都有所凭借。但这样浅尝辄止的思维缺乏深度,教师让学生继续分析注释中文本出处所含的信息:“逍遥游”意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活动。那么,《逍遥游》整体主题与选文阐述的道理不是相互矛盾吗?于是,学生开始评估自己思维的深度,发现思维流于浅层,缺乏对文本本质及复杂性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启动了深度思考:作者开篇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选文与全文的关系是什么?于是,在拓展引申环节,学生浏览《逍遥游》全文,分析关键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等,才明确开篇写万物不能“逍遥”,是为下文阐述“无己”“无功”“无名”方能摆脱拘束到达逍遥之境做铺垫,从而领悟庄子追求精神自由、无用无为、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这一深层意蕴。如此这般评估思维的深度,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更深层次地剖析文本,文本的解读更深刻,学生的思维也更具深度。

(二)评估思维的广度,变换视角,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落实于教学,可教导学生自觉评估、拓展思维的广度,引导他们变换视角,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须强调的是,视角的变换、角度的选择并非随机随意,而是应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展开。如解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学生仅从辩论结局得出惠子胜于逻辑,而庄子以灵活应对见长的结果。教师点拨:叙事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场辩论,是否也能从这几个角度着手分析?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缺乏广度,也让他们懂得可以根据文体知识拓展思维。经过多方探究,学生立足事件的经过,从辩论方法这一角度,明白惠子之前主导辩论,是因为避开了“鲦鱼出游从容”是不是鱼之乐的外化问题,而是抓住庄子“非鱼”的客观身份,以“避实就虚”之法先声夺势。庄子则以“安”含“怎么”与“哪里”两个义项,行“偷换概念”的诡辩之术,让惠子无言以对。这是庄子的逻辑谬误。然后学生又着眼辩论的起因,从辩论主体思维的角度进行探究,得知:惠子认为“子非鱼”“我非子”,源于他的求实精神,以及“名家”的“合同异”的思想,即万物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别。而作为道家代表的庄子,认为“万物皆一也”,故移情于物,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折射。若从人物关系角度思考,二人理念不同,却为至交好友,学生又能感受到根植于先贤思想中的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理念。如此变换角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全面,思维也就更具广度。

三、涵养思维品质,在质疑、创新中强化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者坚持独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时准备根据新的论据与合理的推论,修正自己的观点”[1]71,也有敢于挑战大众信念与权威的勇气。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古代文本解读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相契合。教学时,鼓励学生秉持思维的公正、谦逊、自主、自信、勇气、坚毅等品质,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超越藩篱、另辟蹊径,让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壮大。

(一)秉持思维的公正与谦逊,敢于质疑,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中的质疑并非简单地否定,也不仅是对外物的评判,而是关注自身思维发展的状况,对自我思维的一种反思,反思思维的元素,力争以更准确的论据、更合理的推理去“寻找更合理、更可靠的观点”。这种质疑是思维公正、谦逊等品格的外化,也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前提”[2]。如在探究《杞人忧天》的寓意时,学生纠结于是讽刺不必要的担忧,还是倡导忧患意识。通过分析文本信息,从“晓知者”关于天、日月星宿为“积气”,地为“积块”的论述,学生推理杞国人“忧天地崩坠”是不必要的担忧。但有学生质疑让推理成立的假设——“晓知者”的宇宙观的正确性。学生认为:科学研究表明,“积气”“积块”的宇宙观并不正确,而陨石坠落、地震、火山等事实也证明,天地星宿“崩坠”确会发生。但是,否定“晓知者”的宇宙观是否合理呢?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并提醒: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是时代文明的产物,不能以未来的先进性否定历史的局限性。同时需考虑“寓言故事是为形象地‘灌输’道理而设”“生活逻辑是否严密并不是关键问题”[3]这一特性。因此,对于寓言中的故事,应以公正、客观的思维予以恰当的评判,并不能求全责备。既然以“气论观”作为道家宇宙观的核心论断在当时已代表先进的自然科学理论,那么,在当下以这种宇宙观推断杞国人的担忧不必要即为合理。但这个寓意是否就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有没有更好的理解呢?教师让学生以谦逊之心追求更佳答案。于是学生搜索资料,分析选文出处《列子·天瑞》的信息,结合关键语“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推理得出相对准确的寓意:对于无从知道或无法解决的事情,没有必要去担忧。这体现了列子清静无为的道家主张,以及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正是公正、谦逊的思维品格,引领着学生层层质疑、步步探究,思维才更通透,更高深。

(二)坚守思维自主与勇气,敢于创新,在超越中思索,在思索中强化批判性思维

教条主义与思维定式,禁锢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循规蹈矩。运用批判性思维可打破思维壁垒,展开创造性思维。而思维创新需坚持自主思考,有自信,有勇气,敢于挑战权威,突破所谓约定俗成。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思维的各个元素,尤其要分析别人未曾关注的或与解析重点相关性的信息,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推理、另辟蹊径,从而超越前人的思维屏障而实现批判性思维创新特质的培养与强化。

比如,探索《愚公移山》的内容主题,预习越充分的学生往往因循守旧,给出的答案落前人之窠臼。当然,愚公精神在当代是必须倡导的。但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勇于跳出常规,独立自主地思考,相信自己可以凭借批判性思维,进行个性化、创造性解读,发掘前人所未见、他人所忽略的思想意蕴。于是学生重新审视思维的元素,检索他人忽视的文本信息——两个“杂”,即“杂然相许”和“杂曰”。然后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三步走的方法,先明确两个“杂”的含义,然后分析为什么“众多”家人赞成愚公这个耄耋老人提出的人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主张,而且还在“其妻献疑”后不惧困难“都”来提供解决方案,甚至连邻居寡妇家的遗孤也来帮助他们一起移山。学生通过分析文本信息,得出了不同以往的启示:作为领导者,只要行为众人谋福祉或正义之举,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就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帮助。正如孟子所云“得道者多助”。此外,学生还大胆探究诸多教材分析未涉及的愚公的语言描写,发现协商与批驳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还从人物的身份角度思考和谐人际关系的艺术等。正是思维的自主与勇气,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创新中愈发茁壮,成为思维发展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