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2022-03-05徐玉元马维兰
徐玉元 马维兰
(赛什斯镇古城学校 甘肃 天祝 733209)
引言
地理教育将地理学定义为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物理和人类环境[1]。地理学涉及研究人类活动及其在局部到全球尺度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连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事件和过程在地方内部和地方之间是不同的[2]。因此,应该被视为所有社会中所有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地理学基础可以看作是对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支持。地理教学生活化跨学科方法整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物理三个方面,不仅非常适合地理学,而且仍然是理解其多个维度的前提条件。
地理教育的核心概念是空间、地点、景观和可持续性[3]。此外,可持续性可以作为一个核心的地理概念,也可以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主题。教育被视为实现教学生活化的一项关键战略,可以帮助初中生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一个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世界,以及他们自己对彼此和地球的权利和责任。这些都是人文地理学的主题,如果学习者想要在地理上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理解这些主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地理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以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地理学科教学不仅依赖于高质量的学科知识,更依赖于现代研究性的教学内容知识,即教师在促进初中生学习的背景下对学科知识进行诠释和转化。然而,与地理科学教育相关的教与学方法研究还不够深入。这项研究应该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1.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当前和未来的环境生活问题和挑战,并创建更可持续和更具弹性的社会。在地理教育中最常提到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环境可持续性,如气候变化和地下水,其次是社会可持续性,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可持续性,比如传统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在大多数文章中,可持续性问题都在地方和全球层面进行了研究。
未来社会是快速变化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竞争的、个性化的和知识密集型的。根据地理信息可以预测秩序、不确定性、危机和混乱。地理学在人类环境主题方面的传统为处理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而涉及动态、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的地理学方法支持了对可持续性的时空维度的理解。此外,地理学也通过它的跨学科方法,连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和概念,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存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2.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见到地理知识,因此基本的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拿最常见的天气预报来说,是每个人每天必须关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师如何把书本中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记忆的生活常识,需要教师研究探索有效的把地理课堂生活化的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本人在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也是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2.1 教师认同与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关系
在初中教育的背景下,确定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初中生中培养的地理能力,使地理教师能够运用探究的方法来教授学科知识,使初中生对世界有批判性的认识。支持地理教师开发课程,使初中生能够认识和理解人与社会关系的多维本质,从而培养批判性的环境意识。关于地理教学生活化技巧,研究的文章提到,综合和跨学科的方法,发展教师的教学技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是要考虑的重要特征。
学习地理应该支持初中生理解和欣赏地方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对地球主要自然系统(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的知识和理解,以及生态系统和地球主要社会经济系统(农业、定居点、交通、工业、贸易、能源、人口等)。有价值的地理技能是沟通、思考、运用实践和社会技能探索,是从地区到国际范围内的地理主题的能力。此外,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地理教育有助于确保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并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技能,使做出以环保决策和发展环境伦理来指导行动。
2.2 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原则完善性
在地理生活化教育中有几个原则,支持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中学习可持续性问题。地理教育应该以初中生的地理或地理知识为基础,并以初中生在自身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为基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问题的结构、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对策进行小组讨论是研究生态问题的合适方法。在地理教育中,实践生态、社会、经济或政治行为也很重要。小组合作和活动项目,如给报纸写信和在公共场所展览。当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适当的活动时,可以产生有价值的环境经验。初中生与场所的互动孕育了场所的意义。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支持初中生的地方感和身份感,唤起他们对景观的依恋。基于地点的教育旨在通过各种原则和策略将初中生与当地环境联系起来,提高环境意识和联系,如:促进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鼓励跨学科方法;培养学生技能、系统思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知识。地理学科知识实际上与初中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实际生活中初中生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德。
2.3 户外学习促进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可持续性
基于经验丰富的户外学校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策略技能,体验式学习被认为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教学策略。因此,在户外学习地理时注意地理生活化是很重要的。地理生活化是一种利用当地环境和社会的跨学科体验式学习方法。本校地处大山之中,学生对山和山地气候的理解相比于城市的学生认识比较多一些,把学生对山形地脉的基本认识系统化、专业化,把书本知识生活化——列举一些山脉、气候、水源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户外学习是基于整体的、经验式的学习,以及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此外,户外学习可以促进个人的身体健康、社交和情感健康,以及更深层次的学习。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敏感性,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具体理解,并使初中生积极参与生态问题。通过“中国节水周”活动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就地理学而言,它支持理解初中生如何干预世界的自然和社会过程,地理教育在连接室外物理环境、空间和场所感以及人们在其中的行动以支持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方面具有中心作用。多种多样的多模式教学方法支持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使学习者参与到富有想象力的体验中,并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地理问题,如气候变化,并在户外环境中发展地理思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造机会。
3.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学习过程的应用
3.1 学习过程对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非常有用的。
人类的角色和行为影响着环境。地理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科,尤其是在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面。目前,初中生没有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也没有能力构建教师提供的知识,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让学生参与的地理学习模式。目前,课程推荐了三种学习模式: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发现的学习和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磨练技能,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发挥创造力。其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策略。学生通过整理问题、制定计划、组织研究、承担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
3.2 培养学生提高技能的动机和欲望。
在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在地理领域使用数字工具和方法,如智能手机、视频记录、GPS和实地考察文件。在初中教育地理学中,有关于数字故事如何支持学生在地理深度学习的研究,探讨数字技术在初中教育地理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更具体地说,是确定数字技术如何增强地理领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被用于地理领域的初中教育工作,将反思学习、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等维度作为深度学习的一部分,在地理学中强调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要素,并指出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3.3 用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为什么冬天北方下雪,南方不下雪?”、“下雪与不下雪的分水岭在哪儿,你知道吗?”、“本地的平均海拔是多少?”、“你知道我们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的经纬度是多少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以自己的位置为中心,向外拓展延伸,了解在我们的东南西北更远地方的山形、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如,“你做过高铁吗?”“离我们最近的高铁是从哪儿到哪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了解中国的交通运输网。结合自己的生活带着“好奇心”了解外面的世界,也是地理课堂生活化的有效举措。
结论
本研究分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帮助初中生理解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复杂性,并反思他们对彼此和全球的权利和责任。因此,环境意识可以被视为重要的目标。地理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和概念,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存在以及与他人关系。地理学科教学不仅依赖于高质量的学科知识,更依赖于现代的教学内容知识,即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诠释,教学方法应该包括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