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语文之中
2022-03-05吴海波
吴海波
(深圳市坪山区锦龙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00)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而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素质能力将初步成型。其中语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将传统节日合理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中有利于向低年段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并在传统节日活动中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内涵,感悟语文的魅力。
1.挖掘语文教材内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比如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是祖先们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总结,是在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凝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好资源。其中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人文精神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担负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出自文学名家,包含非常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现有的资料需要我们好好挖掘和利用。
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涉及到传统节日的篇目有一年级下册的《端午粽》,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端午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此时,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 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他们更适合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而《传统节日》是一首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童谣,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这时,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因为很多节日现在淡化,所以学习课文时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
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备课时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在讲解课文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和情感。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课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以“猜礼物”、“送粽子”来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来打开课堂。然后,通过板书“粽”来讲解粽子是糯米做的,粽字左右结构米字旁。最后扩展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传统节日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认知。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描绘的情境,知道不同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从而领会中传统节日的精髓。此外,教师还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讲故事、表演舞台剧、做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
2.探索传统节日内涵
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因此,教师要通过甄选、创立适宜的中国传统节日并开展相关的节日文化活动,鼓励孩子们从身边传统文化入手,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在交流展示中对传统节日中所蕴藏的语文、德育因素进项开发和研究,形成以节日为载体,以语文课程为主要渠道的专题活动,从而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此外,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教育的魅力。而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仅仅靠老师“填鸭式”补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序地组织自主学生搜集资料或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搜集资料,家长也参与其中,协助孩子搜集、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同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让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就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做好这个“点火人”,让学生的头脑燃烧起来。
例如清明节,我们学校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大队委参加了“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通过到博物馆聆听解说员讲烈士在革命战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参观陈列在室内珍贵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清明节的内涵,所以在假期,不少同学通过回老家扫墓或是踏青的方式来纪念有意义的清明节。
3.开展实践活动体验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科,更是育人的指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基础,结合传统节日的内涵,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并且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德育精神,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避免出现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印象停留在“说的较多、体验的少”的浅层理解中。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从依托于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传统节日中所蕴藏的德育因素的开发和研究,形成以节日为载体,以语文课、实践活动为主要渠道的专题教育活动教学设计专辑,从而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是中秋节。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不一样的实践作业。一二年级以画画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中秋佳节的美好时刻;三四年级则以手抄报的形式,查找有关节日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呈现出来;五六年级则以文字的方式记录难忘的回忆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从作品的呈现来看,丰富多彩的图画,细腻的文笔,同学们对节日的欢喜已经喜于言表了。在重阳节,我们的老师的组织的家长和孩子们齐约在聚龙山开始一场好玩有意义的亲子重阳登山活动。登上山顶,家长和孩子们随即开始了草坪野餐、游戏大比拼。游戏完毕,孩子们开始完成最后一项任务——帮家长们捶背。重阳,亦称“老人节”,通过小小的举措,孩子们表达对长辈们的崇敬爱戴,也实践了尊老这一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活动最后,家长们和孩子们还不忘把场地收拾干净。这次登山活动,既让孩子们开心体验重阳登山的乐趣,又体验了一番室外亲子活动。更重要的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环保在孩子和家长们的言行举止中慢慢的熏陶感化。
4.研究节日德育渗透
传统节日相对于其他德育资源有其独特性,深入挖掘节日内涵,辅之以有效的教育形式,可使德育教育焕发无穷的力量。但目前对于传统节日渗透到德育教育中的方式方法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本着关心、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原则对待学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式,正面引导,全面探索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传统节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帮助学生吸收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精华。
我们用行动研究法,暨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传统文化节日开展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还用教育调查法,也就是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和知识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了解节日文化内涵的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也善于运用经验总结法,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做法和经验,提升理论高度,总结出可以推广和借鉴的优秀成果。
例如研究春节,大家都知道,春节:一个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它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然而,春节刚好正值寒假,要将德育渗透到春节里面并不容易。于是,寒假前,我们让学生出了一期“庆元旦、迎新春”的板报。寒假期间,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为期整个寒假的实践作业。其中,“新年新愿望”让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愿望。“剪窗花”“糖果大变身”则让家长和低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动手,将年味进行到底。既有趣,又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创意对联”“新年习俗多”则让中高年级的学生们主动去探究家乡新春的习俗,真正去感受春节家乡的习俗文化。开学归来,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和学生在班里进行了实践作业的分享会,让学生感受了自己和同学了解的春节,开阔了眼界。班会课结束后,各班评选出了优秀的实践作业在架空层进行展示,并这些获得优秀实践作业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和颁发了奖状。
将传统节日融入小学语文之中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收获知识,也浸染传统节日的内涵。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则应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丰富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节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节日元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