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中的知识青年形象
2022-03-05刘贵紫
刘贵紫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与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青春之歌》是 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是当时最著名的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这部作品是“十七年文学”中比较罕见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这一文学时代的作品,富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在作品中我们几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们当下的某些精神特征以及高昂的革命热情。《青春之歌》于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多次再版,畅销不衰,并被翻译成日、英、法、越、朝、俄、希腊、阿拉伯、印尼、保加利亚等十几国文字出版。
《旭日冉冉》是缅甸著名作家吴登佩敏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缅甸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小说以大学生丁吞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的成长过程为线索,形象地描绘出了缅甸各个阶层人民的觉醒和斗争生活,再现了1934年—1942年缅甸民族独立斗争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旭日冉冉》于1958年获得缅甸文学宫奖,中国于1982年翻译出版。
一、时代背景
《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分别在中缅两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小说产出的当代社会——二十世纪中叶。二十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二十世纪的殖民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极致的状态,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等几乎所有重要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这一场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也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时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性战争。
二十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占领东北三省,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发动南京大屠杀。《青春之歌》是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青春之歌》是作者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杨沫1936年后曾任河北省安国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冀中十分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妇女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编辑。
1824年到1886年期间,缅甸先后经历了三次与英国的战争。二十世纪初,缅甸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促使缅甸人民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缅甸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兴起。①[1]3221914年-1918年间,英帝国主义把缅甸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缅甸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1920年缅甸殖民地政府通过的《仰光大学条例》,引发了仰光大学的学生抵制运动,这也成为了近代缅甸学生运动的开端。此后,工人、农民们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运动,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1938年是缅甸近代史上动荡的一年,这一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英群众运动,缅甸人民称之为“1300年运动”(1938年是缅历1300年)。②[1]352在这期间,仁安羌油田和乔油田工人在“我缅人协会”的领导下,举行了罢工;同年6月下旬,缅甸石油公司沙帘炼油厂缅、印度两族工人也开始罢工。缅甸民族为争取独立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小说《旭日冉冉》也是以此为背景,结合了当时的时政,作者吴登佩敏自己从大学时代开始,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曾任仰光大学学生会执委、我缅人协会副秘书长、抗日力量组织委员、并曾先后担任缅甸共产党总书记、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副秘书长、人民团结党总书记。
二、知识青年的觉醒年代
国难当下,人民面临着无数的抉择。知识分子最先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思想和理论,他们率先撕破了那层蒙昧的旧制,手中的笔杆变成了救国的利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危难的祖国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们。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林道静从小就受到后妈徐凤英的虐待,甚至在其父林伯唐破产之后,还逼迫林道静嫁给胡局长。古代社会,婚姻大事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按照这些旧制思想,林道静虽然不甘不愿,但还是会依据父母的安排“乖乖”嫁给胡局长,可是林道静从小受到教育,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她为了躲避后妈的安排,孤身一人带着自己喜爱的乐器,乘上火车逃离了北平的家。林道静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解放,从传统封闭的婚姻意识解放到思想解放再到人格解放,她逃离父母的安排的婚姻,在自我选择伴侣之后,她勇敢的表示“我又不是男人身上的附属品,离了他活不了。”③[2]83意识到两人思想不合,又选择了离婚,在当时那个年代,女性自由选择离婚,面对时代的流言,她坚定地迈出了勇敢地那一步,追逐自己想要的爱情、婚姻、人生和信仰。
丁吞的自我意识觉醒可谓是曲折而漫长,从小父亲的教育就是要努力考上印度文官,谋求下半辈子的安稳,可他在这条父亲安排的道路上,遇到了虚荣拜金的杜泰基一家,遇到了思想传统想寻求改变却踟蹰不定的玛敏妩,遇到了年纪小却勇敢追求独立的玛钦娣,遇到了精明算计的玛妙米,还遇到了很多意志坚定地德钦党同志哥觉、哥埃内、昂山等等,他们互相影响、相互改变着彼此,激发了彼此间自我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革命党人,在这期间,她经历了社会的考验、时代的历练。如果说之前林道静对革命的认识存在于卢嘉川的宣扬和书本里的理论描写中,那么林道静在看到佃户被地主欺负,切身感受到农民群众的艰难和不易后,她的革命意志实打实的扎根到了土地上;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她们冒着被军警抓捕的危险,到大街上散发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传单,高喊着口号、挥舞着拳头;身在监狱受尽折磨,林道静和十六岁的小俞妹妹却依然积极响应着绝食抗议。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穷的。当林道静感受到她和小俞不是孤单的、孤立无援的个人行动的时候,她们的心同时被融化在一个看不见,隔着多少层铁壁然而却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伟大整体中。④[2]420
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同志,都是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独立斗争的艺术典型,黑暗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追求独立,以民族为己任,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曾退缩一步。
丁吞是仰光大学的学生,按照父辈们的安排,毕业之后考取印度文官,如果再娶一个能够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女子,定是前途无量,可面对残暴的英国殖民统治,他在经历了数次思想斗争之后,依然决定参与政治斗争,和无数的德钦党同志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们一起争取民族独立。玛钦娣同样也处于花样年纪,面对“头戴钢盔,腰间别着左轮手枪,手里握着皮鞭”的警察她毫不畏缩,积极参与示威运动和绝食抗议,革命中的青年们互相鼓舞、彼此支撑,流血受伤也依旧继续。
你看,玛钦娣不像她,年纪虽小,但有胆量,有毅力,她和我们一同绝食。马钦娣比我小六、七岁,身材瘦小,不像我们健壮有力,可她却和我们一样顽强地进行绝食斗争。我们应该比她更顽强,更有毅力,更坚决,绝不应该感到失望和沮丧。玛钦娣鼓舞了我的斗志。⑤[3]254
艺术源于生活,杨沫和吴登佩敏用其细腻的笔触,用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丁吞、玛钦娣、玛敏妩等几位知识青年形象勾勒出了当时广大青年的一个缩影,他们有的也许迷茫过,有的也许止步于某一阶段,但是更多的知识青年还是勇敢地站起来面对破晓前的黑暗,用尽全力去迎接那轮冉冉升起的旭日,不仅鼓舞了无数青年人,唤起了他们的民族心,激人奋进,也引人深思,同时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中缅知识青年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挥洒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政治与爱情的交手
青春必然会和浪漫的爱情碰撞,《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中把这些知识青年的爱情与革命交织在一起,二者的屡次交手,都与当下时代缠绵融合,却又有各自的特色。
(一)青春懵懂的碰撞
林道静为了逃离后妈安排的婚姻,孤身逃离北平,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表哥,投奔无望之时,在这个“到处散发着腐朽霉烂臭味的”家庭和社会中,她遇到了北大国文系的学生余永泽,她这只“孤独地跋涉在苦难沙漠中的骆驼”,被余永泽的善良、热情以及满腹的学识所打动,她遇到了“沙漠中”的绿洲,两人很快结了婚,可是单有慰藉是完全不够的,很快林道静发现他们两人在思想追求上并不一致,林道静思索再三,还是选择了和余永泽离婚,而卢嘉川对革命的热情,反而一点点在吸引着她。
“那时,我,一个大学生与玛登温(温妮)的会面就像寺庙的沙弥见到施斋的小女施主一样。”⑥[3]20吴登佩敏在描写丁吞第一次和温妮见面的场景时,文风充满了浓郁的东南亚宗教色彩,参加斋僧会的大学生丁吞,遇到了退休区长的女儿温妮,“当我发现她并没有注意到我时,心里便产生了说不出来的遗憾。”⑦[3]22几句话就勾勒出了青春里的敏感情愫。丁吞的另一条感情线索是和缅文优等生玛敏妩,两人互生情愫,但又都小心翼翼彼此试探,不敢戳破友情的界限,“我特别注意到,玛敏妩和土包子妙觉疏远了,而和我却越来越亲近,真可谓谊比挚友深,未达女儿情。我始终没讲过一句我爱你之类的话,只把爱情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中。”⑧[3]42
青春懵懂的男女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彼此的前进的方向发生了分歧,可能会互相磨合,继续携手向前,也可能就此别过,分道扬镳。这是每一个青春里都会遇到的故事,读者也会在这些情节里,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这些懵懂的碰撞,青涩而纯粹。
(二)革命话语下的情爱交织
林道静情感道路上遇到的三个男人,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随着她革命觉悟的不断提高,她所选择的伴侣也更具有革命性,也正是在卢嘉川、江华的引导下,她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余永泽给了他一段新的开始,卢嘉川为革命献身的勇气激励了她更大的革命热情,而江华作为一个更加成熟、彻底的革命者,带领着林道静向坚定的革命道路迈出稳当的步伐。
温妮的父母希望丁吞考取印度文官,而丁吞选择了走政治道路,温妮最终听取父母的安排,按部就班的进行人生抉择;玛敏妩受到丁吞的鼓舞和周围抗议游行示威学生的热情感染,她也曾下定决心要参与罢课游行,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我安稳的生活;丁吞对玛钦娣敬佩而又心怀愧疚,他敬佩玛钦娣小小年纪却有坚定地革命斗志,他与有夫之妇玛妙米的缠绵情谊,再与玛钦娣干净纯洁的感情相比较,他心中充满了无数的愧疚。
在《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中,男女主人公的革命成长道路和他们的爱情是息息相关彼此纠葛的,遇到不同的人推动了他们对革命道路的进一步认知,而那个人身上对革命信仰的追求,也让主人公对此暗生情愫,主人公之间的革命追求和感情选择互相推波助澜。
(三)世俗道德方面的缺憾
林道静和余永泽是自由结合,两人彼此吸引结成夫妻,林道静在还未和余永泽离婚前,就已经对卢嘉川产生了感情,虽然两人没有发生肉体关系,但已经达到了灵魂上的契合。
丁吞明知道玛妙米是有夫之妇,却依旧和她纠葛不清,两人也发生了肉体关系,在听到德钦党同志间议论他和玛妙米之间的私通之事时,他脸红愧疚装作恼羞成怒的反驳,他害怕流言蜚语、怕朋友们的质问、怕社会的指责,暗下决心要与玛妙米断绝关系,却依旧是剪不断理还乱。
林道静和丁吞在感情上充满了些许世俗道德方面的缺憾,人无完人,二者可以说是年少无知,个人的社会经历造成了这些感情的纠葛,这些缺憾不值得提倡,但是林道静面对貌合神离的婚姻敢于离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一点是女性自我意识解放的一大亮点。
四、旭日冉冉中绽放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和《旭日冉冉》这两部作品分别勾勒出了二十世纪中缅知识分子追求独立斗争的文本形象,这些知识青年形象虽然国籍不同、样貌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但是都为了各自民族独立勇敢斗争,二者在内容、主题、风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第一,两部作品的文本形象都描绘了知识青年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提醒当下的年轻人要铭记历史,引人深思。
第二,作品中的知识青年的革命性与其感情经历都是互相纠葛成长,革命觉悟与其所选的伴侣之间都成递进关系。
第三,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感情方面的经历都存在道德方面的缺憾,但是作品当时的影响力更多是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性和爱国心,唤起人民的觉醒,都是在追求独立斗争中,迎着冉冉旭日,吟唱着青春之歌。
注释:
① 贺圣达著《缅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第322页。
② 贺圣达著《缅甸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第352页。
③ 杨沫著《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8月第二版,第83页。
④ 杨沫著《青春之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8月第二版,第420页。
⑤ [缅]吴登佩敏著 贝达勉译《旭日冉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254页。
⑥ [缅]吴登佩敏著 贝达勉译《旭日冉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20页。
⑦ [缅]吴登佩敏著 贝达勉译《旭日冉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22页。
⑧ [缅]吴登佩敏著 贝达勉译《旭日冉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