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时数据的我国旅游学研究方法进展思考
——以2018~2020年《旅游学刊》为例
2022-08-03赵方玉
赵方玉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650504)
引言
中国旅游学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紧跟国外学术研究,到目前跟国外基本同步,部分领域开始领先国外,但跟旅游学依赖的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科的传统研究方法对比,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仍不成熟,未成体系,且科学性不断遭到广泛质疑,无法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旅游学刊》作为国内旅游学术界公认的旅游权威期刊,引领了中国旅游学界的理论发展和方法创新,复合影响因子逐年提高,最新达到了4.539。本文以《旅游学刊》为历时数据来源,基本包括了近年来我国旅游界的核心科研成果和先进科学研究方法,选取2018-2020年的学术文章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旅游研究内容的统计归类分析,以及研究方法归类统计、不同研究内容使用的不同研究方法统计、参考文献的资料来源、作者所在单位性质、作者所在区域以及项目资助基金分析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旅游学界近年在研究方法使用领域方面的动态和发展趋势,方便研究者认清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的检索条件为: (文献来源%=‘旅游学刊’ or 中文刊名%=‘旅游学刊’ ) AND ( 年 Between(‘2018,2020’) );检索范围:总库;得到文献总数659 篇。研究样本选择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为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章,并去除文案、年会、论坛介绍以及企业发展等文章,尽可能收录了所有学术文章,选择608篇学术文章作为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分类
在旅游学的研究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文章的历时数据来源、内容、视角和结论有极大差异。考察文章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我国旅游的研究水平,有利于考察旅游学的独立程度,有利于研究学科的交叉程度,有利于后来者运用研究方法开展独立研究。
考察国内旅游学科的建设,大都是从地理、历史、餐饮、酒店、交通、规划、文化、体育等专业衍生出来,不可避免受到以上母学科相应研究方法影响。根据张宏梅(2004)研究,旅游研究方法经历了传统定性研究-现代定性研究-定性定量结合研究-基本定量研究-复杂定量研究等过程[1]。邹光勇(2021)在《旅游研究方法》中将定性研究方法定义为依据预测者的主观判断分析能力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包括焦点小组法、深度访谈法、德尔菲法、文本分析法等;认为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博弈论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法、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空间分析法等[2]。张宏梅(2004)认为旅游研究方法可划分为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现代定性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础定量分析方法、复杂统计分析方法等五个阶段[1]。Veal根据旅游研究的方法和维度,以两分法的形式将旅游研究方法分为: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归纳和演绎、实证主义方法和解释主义方法、实验方法和非实验方法、经验研究和非经验研究等[1]。在旅游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当属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张进福(2000)、张宏梅(2004)的研究都证明我国的旅游研究都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导方法。张宏梅定性研究了1998-2003年《旅游学刊》的文章,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属于定性研究,认为传统的定性方法依然是主流,现代主义定性方法略有发展,定量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加强[1]。
表1:研究方法分类
本文采用张宏梅的研究方法分类(表1),把旅游学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三种。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文字作为表现手法,对所研究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是科学研究的传统思辩阶段;另外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研究内容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类分析,更注重分析的科学性。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分为基础统计分析(均数、频数、相关分析、统计检验等)和复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等)[1]。这种以统计数据做研究,但没有进行统计处理的文章列为使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的论文,使用了基础统计和复杂统计方法的列为定量分析方法论文,下文对《旅游学刊》2018-2020年的608篇学术文章加以归类分析。为了数据的可重复性操作,本文进行了编码质量检验,采用了霍尔斯蒂系数检验。霍尔斯蒂系数公式为PA=2A/(nA十nB)。作者先进行第一次编码,请同行进行了第二次编码,经过计算,交互判别信度达到0.9,属于较好信度。
二、不同研究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分析
根据研究方法的历时数据归类统计,发现传统定性研究占比大幅降低,但还是占有68%以上,而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合计占比超过了17%。跟张宏梅研究相比,定性研究虽然还是占据主流地位,比例有所下降,定量研究比例逐步提升,说明定量研究方法逐步得到研究者尤其是主要研究者的重视,新一代年轻学者更倾向于使用定量研究方法。
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并参考文章内容,可以确定样本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综述/评论、理论方法、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行政、景区管理、市场/营销/形象、旅游者心理行为、资源评价/规划开发、旅游社会/文化、旅游教育、生态旅游、节事旅游、美食旅游等,不用的研究内容所使用研究方法差异较大。旅游社会/文化、旅游业发展、综述/评论、理论/方法、旅游者心理行为等研究内容较多的使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传统定性方法占绝对主流地位。旅游者心理行为、旅游社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等研究内容较多的使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这些领域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这与研究内容所在一级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相关。同时,新方法的出现并未彻底代替老方法,还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
通过知网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样本中关键词出现次数为:旅游体验37次,旅游景区10次,新型城镇化10次,旅游企业9次,旅游影响因素9次,国家公园7次,旅游消费、结构方程、中国旅游分别为6次,跟归类的研究内容频数基本重合。跟张宏梅(2004)的研究内容对比发现,传统的研究内容如综述/评论、理论方法、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行政、景区管理、市场/营销/形象、旅游者心理行为、资源评价/规划开发、旅游社会/文化、旅游教育等,研究热度基本不变,占据主流研究地位,数量、质量都有一定体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鲜的研究领域和众多的热点研究领域,比如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集中出现,全域旅游、遗产旅游等时兴研究领域的出现,再如儿童旅游、荧幕旅游、场景旅游、旅游信息技术等全新研究内容也不断出现,都体现了旅游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新研究内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全新研究方法的出现,这些新的内容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同时,旅游信息技术、智慧旅游的研究集中在定性研究中,说明我们的智慧旅游研究目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主流研究者不断学习推进。关注旅游学尽可能多领域的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使用的科学性,这将成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趋势,为旅游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纯粹的理论研究占比不到5%,相比较国外的理论研究数量还是比较少,研究领域实用主义和实证的更多,需要学者不断强化内功,紧跟国内外理论前沿,深化和引领我国旅游学理论领域的发展。
表2:不同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归类
三、资料来源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类所有论文的历时数据资料来源,可以归类为以下五类:1.论文、书籍和其他定性资料;2.官方统计数据;3.野外考察、采访;4.问卷;5.访谈。可以看到,传统定性研究资料93%来源于论文、书籍和其他定性资料,传统定性研究方法占比超过了68%,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此,同时考察所有的样本发现来源于此的论文总数达到75%,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刻的在影响后来研究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知网的聚类分析,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样本中的引用达到13652次,高举榜首,篇均引用22.45次,质性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旅游学的研究。反观定量研究方法,总占比仅有17%,资料主要来源于论文、书籍和其他定性资料、官方统计数据和问卷,仅有3篇来源于野外考察和访谈,这充分体现了定量研究的数量系统性。
表3:本文跟张宏梅的研究内容归类对比
四、不同区域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分析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论文第一作者涉及区域按发文数量排行为京、粤、苏、川、沪、闽、浙、陕、鲁、鄂、津、湘、皖、琼、滇、辽、渝、桂、豫、赣、冀、甘、吉、晋、黔、黑、宁、港、澳、台等计30个省、市、区,没有蒙、藏、疆、青四省区的相关论文。论文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江苏、四川、上海等地,还形成了北京、广东二大旅游研发基地,其他发文较多省份也是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可以验证经济发达地区旅游科研水平较高,集聚了大量的旅游科研人才,契合了我国旅游发展格局。跟张宏梅(2004)研究纵向对比发现,发达省份的旅游研究同步耦合了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产生了虹吸效应,大量研究聚集于北京和广东,这显然不利于旅游研究落后地区的科研发展,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平衡发展。通过查询有少量论文和无论文九省区的院校,发现均有旅游专业分布,部分省份还培养旅游专业研究生,说明这几个省份旅游教育和旅游科研发展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需要加强东西部人才沟通和联合培养等,提高西部地区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考察港澳台和国外发文量,我们欣喜的发现对比15年前,发文量有了极大提高,从0到了24篇,分析作者国籍发现,第一作者都是国内学者,国外研究领域开始重视国内的研究,同时大量国内学者到了国外学习西方的科研方式,能带动国内科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境外的文章全部是使用的传统定性研究的方法,说明全球的旅游研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我们的研究方法基本与全球同步。
从不同区域的研究内容来看,发文较多的省份研究内容还是聚焦传统研究内容,不断在发力创新研究领域,引领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发展。发文较少省份研究领域囿于传统研究领域,方法和内容都没有创新。这与各省市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旅游人才发展是基本同步的。发文较多的江苏、四川在部分研究内容的缺失,如江苏没有“旅游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四川在“旅游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旅游教育”等领域缺失,说明各省份旅游研究领域不齐全,学科发展不壮大,人才配备不齐。
五、作者所在单位性质及合作群网络分析
历时数据显示论文主要集中在院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超过了95%,研究方法使用多样,研究内容覆盖面广,且不断拓展创新研究内容。而政府机构、报刊媒体和企业发文只占不到5%,研究方法只使用传统定性方法一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旅游业发展、市场与营销、旅游社会发展方面等几个方面,研究内容较单薄,无法引领旅游研究发展。同时科研院所产学研的能力和成果还存在欠缺,需要学校和其他单位不断加强合作,带动产学研的发展。
通过知网的作者合作群网络分析,样本中作者合作出现频次为:郑向敏406次,戴斌183次,白凯170次,冯学钢152次,张辉146次,李建军126次,章锦河125次,白长虹105次,李君轶101次,何建民93次,吴必虎90次,以这些知名学者作为核心成员的团队网络影响力逐渐增大,团队合作非常密切,成员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团队稳定性强大,产出稳定。
表4:旅游研究的数据来源统计
表5:不同区域研究方法归类
表6:不同区域研究内容归类
六、项目资助基金分析
从历时数据可以看到,有基金资助的高达58%以上,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达到26.6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2.99%,教育部等部级基金资助7.57%,国家层面的资助高达47%,占比接近一半,国家科学基金包含探索、人才、工具、融合等项目系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体系。旅游科学研究获得的资助项目不断增多,能不断提高旅游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培养学术骨干、支持科研人才,加强科研条件支撑,融合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有重大意义。还有41%的文章没有获得任何资助,对旅游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还要不断增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是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扶持,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年轻一代学者的快速成长,但我们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还是比较欠缺,需要学者的不断努力。
表7:作者所在单位性质归类
七、讨论
本文基于历时数据从定性和定量方法角度讨论了旅游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但限于作者知识维度,对于以下内容还有待完善:(1)本文的样本选择只限于《旅游学刊》一种期刊,其他如《旅游科学》《旅游导刊》《旅游论坛》《中国旅游导论》等期刊内容未做涉及,难免会遗漏了大量学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尤其是新入学界的作者;(2)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数量模型都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旅游学科隶属于社会科学,数据来源难免存在偏差和误差,尽管作者都做了样本可靠性分析,看似误差在合理范围,但从数量模型的适用范围来看,可验证性是存疑的,既然数据可重复性有问题,那数量模型得到的结果的可信性也是存疑的;(3)研究内容分类中只能兼顾内容的主要方面,《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一文,即是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也是一篇研综述, 从综合来看,本文就把该文归类为综述类文章加以研究。(4)母学科对旅游学研究的介入程度有多少,那个母学科的介入程度更多?《旅游学刊》对作者的身份、学术影响力的塑造有何影响?是否更倾向于选择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以上内容都有待分析。
表8:基金资助统计
八、总结
本文选取中国旅游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旅游学刊》中的608篇文章为历时数据来源,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了归类统计分析,分别归类了样本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等,发现了近年在旅游研究方法使用领域方面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全新研究内容不断出现和传统旅游研究内容基本保持不变的趋势依旧存在;旅游研究方法相比15年前比例有所下降,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北京、广东为二大研究基地,众多旅游发达省份一起发展的良好局面;旅游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论文、书籍以及定性资料,前人的研究在深刻的影响着后来研究者;旅游研究的基金资助率较高,达到了58%以上,且国家基金的资助比例也很高;核心作者合作网络不断增强,产出稳定。
综观国内旅游研究方法,尽管理论研究上使用过的方法种类较多,但大多是相邻学科方法应用领域的拓展,旅游研究自身的方法论远未形成。众多的方法应用于旅游学科,繁荣了旅游学科,也造成旅游学科研究无法独立发展自身的研究方法,有些方法昙花一现,方法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对旅游学科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旅游研究所用数据不易获得,比如省外游客数据,笔者翻遍了网络和各种统计数据都没有收获,只在部分知网论文中得到一个比例数字,甚至有些地市只统计交通、饭店、景点的单独数据,都没有关于大旅游的统计数据,研究者获得数据困难,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由于样本数、误差等原因引起的数据不准确等问题都会影响研究的准确性。研究方法没有最优选择[7],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各有千秋,各有适用领域,作者善于从自身知识结构和研究对象出发,针对问题选用合适研究方法。经过思辨的定性方法不一定不准确,定量方法不一定准确,还取决于样本选择的信度、效度,模型的理论适用性和局限性等。
我国旅游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整合:一是提出问题优于研究方法,方法的使用终究还是服务与提出的问题,善于从“母学科”获取营养支持;二是明确学科规范化训练,以学术问题为着力点训练概念力,对接旅游实践;三是不断利其器,善其事,探索研究方法的体系发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