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心区公园边界设计探析

2022-03-05梁秋瀚孟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公园

梁秋瀚 孟培

摘 要:以城市公园边界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公园及其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的发展脉络,从宏观上的公园边界规划理念和微观上的公园边界设计手法两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认为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从点滴做起,把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城市公园;边界溶解;公园城市

公园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规划出来的,具备良好的绿化环境和较完善的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市民休闲、游憩、娱乐、欣赏美景的场所。除此以外城市公园还具有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减灾避险等多种功能。根据绿化比例,城市公园可分为公园和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作为一種公共活动的空间,任何人都能够享受公园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任何时候都可随时进出,城市公园尽可能地应该追求福利性和公益性的最大化,公园存在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城市居民都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所有的居民得到免费的享受。城市公园边界是城市公园与自然,如山体、河流、湖泊等,以及城市公园和城市其他功能空间,如道路、建筑、社区、商业综合体、工厂、学校等的界线。

一、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人口密度不大,城市与开放的自然环境的距离也不远,城市的原生态性良好。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了居住拥挤、环境恶化、疾病流行等一系列问题,各大城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体量不断扩大,城市中各种建筑的密度不断增加,大量城市绿地被侵占,环境迅速恶化,人们越来越难亲近自然,市民生活的舒适度降低。在此前提下,市民社会崛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需求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园的建造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举措。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园,并免费为公众开放,成为现代城市公园诞生的标志。这一时期欧美主要工业国加快了城市改造步伐,他们拓宽道路,建造城市公共空间,也掀起了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热潮,出现了一批城市大型公园,使之成为城市之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的维多利亚公园、伯肯海德公园和海德公园以及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等。

我国公园的来源之一是古典园林,古典园林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具有私有的特性,尽管现在这些园林对公众开放,但这些园林仍是封闭的,边界是清晰的,它们与城市的连接并不紧密。另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设立租界,为了满足自己游憩的需要,他们将西方发展日益成熟的现代公园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建造了一系列公园。其中,仅在上海、天津和青岛等大城市就有30余座,如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非斯尔公园(现为中山公园),天津的维多利亚花园等。到1949年,我国各个城市都建设了一些市民公园,但是人们想要进入这些公园,不仅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而且还有时间上的规定以及进出自由的限制,所以这些公园都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我国城市公园还处于数量少、面积小、景观模仿国外公园的阶段。1949年后,这些公园大多还保持着原有格局,以收费的形式对公众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公园有了较大发展,在设计上以休闲游憩为目标。20世纪90年代,城市公园更是在设计理念上有了重大变化,开始意识到公园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作用。此后,我国相继出现了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城市等概念。2000年后,我国的公园开始拆除围墙,让公园融入城市,公园及设施24小时免费为公众开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杭州西湖十景和武汉东湖绿道。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公园城市理念。这几年公园城市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强调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要使城市形成系统式的绿地,而不是建造孤岛式的公园。公园城市应当各有特色,平衡使用,并将生态价值、系统性以及服务质量等因素纳入评价的标准。公园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把公园的不同的形态与城市空间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自然经济与人文社会相融合的复合化系统。

二、城市公园边界的溶解

边界是人们进入某个空间的界限,明显的边界能让人们从心理上产生领域感。公园空间边界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设计中,如绿篱、栏杆、隔离墩、高差、台阶、坡道、矮墙、广场、水体、建筑小品等。作为边界空间,它不仅有限定和隔离的功能,有时也起到联系空间的作用,并以不同的形式让人们参与其中,体现现代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各类职能。首先,公园边界有连接空间的作用,起到沟通公园内外的作用,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为开放边界的多点渗入、城市其他功能空间与公园对接的线性渗入,以此促进公园内外的沟通与交流,也使边界空间独特性得以显现;其次,公园边界空间与外部空间以渐进的方式进行连接,并在视野、起伏、尺度、疏密、功能、围合程度、景观节点和可达性等诸多方面进行变化,使边界空间层次分明而连续,让边界不再是单一的界线,而是由多种景观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景观带;最后,既然是边界,就具有分隔的作用,不是所有边界都适合溶解,必须隔绝不利因素,避免其对环境的影响与危害,比如公园和城市机动车道的界线就适合分隔,用绿篱筑起阻挡噪音和污染的屏障。

公园开始拆除围墙只是走向公园城市的第一步。从宏观上来看,公园城市中的公园只有红线而没有围墙,是新型的开放式公园,是规划布局的开放。公园城市从公园溶解开始,先进的溶解公园理念,是将公园景观与城市道路、城市景观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实行开敞式的绿地建设。溶解后的公园边界将彻底消失,被通透的绿意所代替,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空间,而是以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和溶解到城市的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溶解公园的规划概念产生于新城市主义思想,新城市主义提倡建造丰富多样的、适于步行的、紧凑的、混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完善的都市邻里单元。设计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绿意盎然的绿道是各功能区与城区的连接体,包括大道、河流和公园大道。各种公园、小块绿地、绿化带、球场和社区花园相对均匀地分布于社区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规划的思想上,主张在城市公园的绿地规划设计中,适当地去融入一些其他不同的城市功能,使公园的边界淡化,通过公园开放的活动场地,从不同的角度,例如空间形式、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等,实现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一体规划。这种规划的模式可以为城市公园的边界空间、形态以及功能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这种模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了更多不同层次上的开发与利用,使得城市公园拥有了很多兴奋点和吸引力,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让周边的城市居民和游客来到这里,提升了城市公园整体场地空间的活力。其次,将不同的城市功能融入公园当中,可以使城市不同功能的空间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公园多个边界穿插过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灰空间,也让公园更加具有趣味感和活力。

在对绿地的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师往往盯着红线去做设计方案,这样一来,公园的周边会成为一条僵硬的边界。在设计学科中,边界是一个场所空间里最具有活力和多样性的地块,传统的设计难免会忽略边界这一要素,而溶解公园更注重公园的边界要素,弱化其边界空间的分离性,强调与周边的城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功能空间相融合,提升其活力及多样性,这样有利于设计师更好地进行设计。在城市结构中,我们将公园溶解为城市的基质,打破城市原有的生产、生活、生态框架,将公园纳入城市系统,同时溶解掉公园边界,以公园为街,实现城市街区解放;用绿网串联各城市功能空间,以公园为中心,实现城市功能融合;在拓展城市功能的过程中融入周围的景观,为城市街区单元增添活力,从而使城市公园绿地发挥出多元化的价值。当前,溶解公园的思想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设计方法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应用。

由于城市用地管理和地块的使用权等诸多因素,公园城市的推进过程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公园边界的溶解也必将是渐进式的。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将公园边界溶解的规划思想完整地体现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引导我国城市的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三、城市公园边界的柔化

公园边界的溶解从边界的柔化开始,柔化是形态上的过渡,是功能空间之间的融合,也是景观设计中的微观操作手段。1971年丹麦建筑师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里提出了柔性边界的概念。他认为:“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活动在私密和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更加轻松自如。”此外,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类似的“灰空间”理论,该理论可解释为建筑与其外部环境空间的过渡区域,并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指色彩方面,当各式各样的颜色混在一起,分辨不出来原来的颜色的时候,被称为灰色,这种颜色与任何其他颜色进行混合搭配时,都能够达到协调的效果;二是指室内外空间中模糊的过渡空间。

柔性边界的理念在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公园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奥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最经典的代表,他们在公园边界空间,利用许多大树,形成了城市与公园之间的柔性边界,这些大树具有足够的高度,能够遮挡住周围的高楼,实现了城市环境与公园边界空间的有机融合。我国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公园,在边界设计上也运用了这样的理念:使用低矮的墙体或镂空的墙体让内部的景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边界的柔化;用铺装材质、纹理和拼花图案的递进变化柔化边界;利用景观元素的疏密、空间和尺度的大小等层次变化来柔化边界。这样能够达到起承转合的空间环境效果,使城市公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在边界空间体系的引导之下合理地展开。还可通过不同植物种类的配置,通过植物疏密、大小的变化,穿插柔化城市公园边界,弱化公园内外空间的疏离感,使消极空间变为积极空间。

在面对很长的刚性边界时,可以在其中穿插小的功能区,如设置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等方式,或者将边界进行转折等,以达到边界柔化的效果,当边界空间不只具有分割功能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运用各种形式进行柔性处理,使得不同功能空间内部实现更好融合,使边界内外双向流通更具有易达性和便利性,营造出连续、整体的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能够引发人们自发性活动的产生,可以引导人们驻足停留,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伴随行为活动的发生,提升城市边界空间的使用效率。在如今的城市设计当中,设计者往往将设计重心放在中心区域或者是重要地段,忽视了边界区域设计的重要性。

将人的活动引入空间,形成灵活的柔性边界,边界的柔化不只表现在边界空间的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使边界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积极有效的空间。边界区通常是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同时,边界也需要人的参与,营造出富有活力以及舒适的动态空间环境。柔性边界只是对于城市边界空间的一种设计尝试,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而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城市公园边界的柔化,为人性化的公园边界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要充分利用柔性边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边界空间的服务设施,促进公园景观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相结合,让边界空间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期望能有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值得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四、结语

在城市生活中,公园的存在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必不可少。城市公园边界空间所承载的功能将会更加多样化,在进行规划布局时,要把公园与周边区域内的所有用地进行统一考量,把握其整体的环境风貌,同时,要在人的行为活动需求的基础上,配置相应的功能设施,实现边界空间的开放与共享,从而使公园拥有更高的使用价值,让公园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马库斯,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谢正义.公园城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6]张波,王芳,李景奇,等.溶解公园:概念、方法与实践[C]//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邓蜀阳,何子张.“柔性边界”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J].新建筑,2000(5):28-29.

[8]杜晓海,李弘阳,谷康.城市边界空間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12(10):215-217.

作者简介:

梁秋瀚,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孟培,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公园城市城市公园
刘玮玉艺术作品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讨
与扬州市委书记谈“公园城市”
从公园规划到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初探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对策与建议
四川省公园城市试点建设基础评价
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路径思考
江门市公园文化服务供给实证研究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