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05赵梦珂

成长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课程思政

摘 要:自本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并逐渐深入民众生活,中国网民急剧上升,其中青少年占较大比例。网络便利了青少年的学习、交往,拓宽眼界的同时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寄托。但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尚未充分形成,家庭、学校对网络教育支撑不力以及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青少年在利用网络时容易受其影响,产生一些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背景、产生、对策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修养。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育改革 课程思政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19岁以下的网民占比15.6%。[1]青少年学生群体利用网络学习娱乐,在体验网络的便捷性、灵活性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青少年获取学习材料、增长眼界,更便利了他们的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的多元性也对青少年尚未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冲击,网络游戏成瘾、网恋、过度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等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学习。

虽然国内近些年网络道德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网络道德问题研究还大多停驻在高校方面,有关中学生网络德育的教育培训和活动宣传相比较少,更难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如何有效宣传和实施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并用此来限制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以及中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研究还有待发展,本文对我国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解决对策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 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2.1 网络道德的内涵

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除了遵循一般道德规范外,还有自己的内涵。严耕在《网络悖论》中的定义是:“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2]李伦在其文章《网络传播伦理》中写到:“所谓网络道德是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系”。[3]在《网络道德》中李士群则认为:“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4]

以此我们知道,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可以把网络道德理解为道德的子集,是我们在网络空间里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准则,限制我们网络行为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好的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2.2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表现

第一,青少年网络成瘾,逃避现实,责任心减弱。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交友聊天、游戏娱乐、看网络小说,由于较少受到监督加之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致使上课无法专心成绩下滑。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世界,网络的虚拟性让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使得学生情感冷漠,逃避现实世界。网络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让他们自由发声、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得青少年在网上如隐形人一般,无形中让青少年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有人知道,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如窃取他人信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责任意识淡薄。

第二,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诚信缺失。网络语言不文明已然成为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的普遍现象,网络中的人,形形色色,稂莠不齐,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并把网络谩骂当成新潮跟风,这一现象经常在贴吧、微博评论、网络游戏中最为常见。其次,网络语言不规范影响汉语学习,不少学生把网络用语用在语文写作上,例如近期流行词“蓝瘦”“香菇”“真香警告”,这既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对汉语的学习,也导致一些学生写作时错别字增多。同时,青少年在上网时容易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甚至散布反政府、反社会的言论,不利于青少年的三观的养成。网络中丰富多样的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阅读、学习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信息真伪的问题,一些同学无意识的转发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还有一些青少年学生为在网上成名,吸引别人关注,歪曲事实、随意造谣、传播病毒,网络诚信缺失。

第三、青少年网络道德知行脱节。现实世界中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都认为传播垃圾信息、邮件,捏造、传播谣言,使用不文明语言,传播色情内容,计算机黑客行为是不道德的,却仍有不少学生在网上有过使用不文明语言、传播垃圾信息邮件、尝试过网络“黑客”行为等。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特殊期和关键期,他们大多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但自我控制能力弱,这就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的监督和引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增强网络消极影响的抵抗力。[5]

3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3.1 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原因

青少年处于身体各项机能逐渐成熟的时期,性成熟和性冲动致使青少年学生网恋,尝试性行为;更容易被黄色网站吸引。其次,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容易被莫名网站吸引导致上当受骗;沉迷游戏、聊天以致精神萎靡,逃避学业,影响青少年成长成材。再次,青少年逆反心理严重,追求自我表现、感受刺激。家长老师不让做的事情偏要去做,轻视学业花大量时间在游戏、聊天上。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为了彰显个性,青少年往往不加斟酌散布虚假信息、随意诋毁他人,甚至公然反对主流价值观。

3.2 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监管不善。很多父母只看中孩子学习,忽略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对于叛逆期不听话的孩子只是一味打压,缺少有效沟通。这在无形中助长孩子对网络的依赖,靠网络来寻求心理的安慰和情感宣泄。家长更多是对孩子上网时间的限制,至于孩子在网络上做什么基本毫不知情,更谈不上对孩子進行网络道德行为的监督。最后,一些家长自身网络道德修养不高,很难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积极正确的引导。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绝大多数中学学校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授的仅仅是简单地计算机操作技术,而对于网络道德知识方面几乎未涉及。一些学科教师可能在教学中涉及,但未曾对网络道德教育做专门的讲解。学校也没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网络道德成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的空缺。

社会风气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让地球变成一个“小村庄”,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和道德水平的人都能在网络畅通无阻的与人交流,社会中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人们道德混乱,对青少年三观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媒体舆论引导力度不足,一些网络媒体为吸引眼球恶意揣测,上传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学生常常信以为真,浏览过多垃圾信息,容易上当受骗,最终诚信意识淡薄。此外,网络监管欠缺、缺少宣传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也是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所在。

3.3 互联网自身弊端

網络空间的隐蔽性和匿名性。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真实,其虚拟性给与青少年很大的刺激感受,一些网络游戏具有暴力性质,还有游戏升级需要,给青少年找到了刺激感和成就感,容易沉溺其中。匿名性更是助长青少年在网上的勇气,可能会做出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甚至学会诈骗、窃取他人信息数据。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信息的开放和共享便利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但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青少年过度利用网络查找答案,复制粘贴别人作品,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更容易淡化知识产权意识,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过度利用网络查找问题答案既不利于青少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网络空间的无序性。由于网络监管力度、技术不足,使得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是法外之地。造谣、哄骗他人,恶意诋毁,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在网络随处可见。而这些现象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进行无形的渗透,让其觉得我可以在网络上随心所欲,淡化是非观念,忘记现实生活的道德要求,呈现在线线下双重道德评判标准。

4 从网络失范行为走向良好行为

4.1 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提高网络素养,同时加强与青少年及时沟通,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心思细腻敏感、爱面子,不太愿意主动找人倾诉,父母要及时观察孩子心理变化,及时有效沟通。要让家庭温暖抚慰青春期少年敏感心理,而不会把情感寄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在照顾孩子情绪情感的同时教育孩子健康上网,不在网络上做道德败坏之事。最后,父母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除了对孩子上网时间的限制,父母可以在孩子手机、计算机安装拦截广告、垃圾信息、不良网页的软件程序,并引导孩子不在网络上使用不文明语言,认清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没有严格的界限,网络空间里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依然会受到相应惩罚。

4.2 加强学校教育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教育要源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在中学生日益拓展的生活里,教育应该是多样的,不能把焦点全部聚集在现实生活的教育,对于网络社会中的教育也不可忽视。学校除了教授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德育的重视。因此,中学校园要完善德育管理体系,更加重视网络道德教育。课堂上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授的不应该只是知识,还应该是网络道德的指引;学科教师要提高网络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多穿插网络道德的相关案例,普及网络道德相关知识。

4.3 完善社会职能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控制和管理。[6]新媒体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更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监管,取缔非法网站、非法链接,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规范网络行业,增强责任意识。网络从业人员要有责任意识,不制作、不传播不良网页链接、非法广告、暴力色情游戏,还清新网络环境。大众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网络新闻媒体工作者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传播网络道德知识,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4.4 强化政府管理

政府要利用行政力量制定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健全相关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并组织义务宣传,举办网络道德知识竞赛活动;还可以请相关人员定期去学校开展网络教育“公益课堂”活动;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让网络道德知识深入学生心中,认识到网上错误的行为会带来现实的惩罚,使青少年在行动中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行政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

4.5 青少年加强自我约束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影响内因,而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网络道德修养水平高低在于青少年自身。青少年要自觉提升网络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的同时,在上网时也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不点击浏览莫名网页、不传播垃圾信息、邮件、不轻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多参加学校里的团队活动,在团队中榜样的力量会激励成员积极上进,自觉加强自律能力;同时来自团队其他成员行为的无形压力,也会促进自我提高道德修养。多与现实中的同学、老师、家人交流沟通,增加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对于避免网络成瘾、促进青少年社会化都有积极有利的效果。

5 结论

在网络媒体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对人类来说是把“双刃剑”。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心理尚不成熟。网络世界的花花绿绿容易使其沉迷其中,模糊道德认知,让青少年的三观面临严峻考验。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产生,并带来许多危害。我们必须究其原因,对症下药。好的网络环境和成长氛围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同时青少年也要积极学习网络道德知识、约束网络道德行为、培养网络道德情操。因此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国家信息网络办公室,2021.

[2] 严耕.网络悖论[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53.

[3] 李伦.网络传播伦理[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4] 李士群.网络道德[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5.

[5] 邓验,曾长秋.论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128-131.

[6] 臧翔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6-67+87.

作者简介:

赵梦珂:(1996.12—),汉族,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