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时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2-03-05夏裕祁
夏裕祁
当我依次将图片呈现给学生,“父母要求自己去学习,不要再玩手机”“天气凉了,別人问你有没有穿秋裤”……学生们在讲台下,时而窃窃私语,时而笑出声来。
“看到这些,大家最想回应对方的一句话是什么?”
“老师,我想和父母说,你自己都在玩手机,为什么要我去学习?”另一个同学说道:“对呀,为什么天气凉我就要穿秋裤,我又不怕冷。”接着又有几位同学发言。
我将其中的高频词汇“为什么、我、做、要”记录在白板上后,问了下一个问题.“如果你做到了很多刚才提到的事情,少玩手机多学习,做好保暖,积极运动,我们会变得更好吗?”学生们纷纷点头,于是,白板上又多了一个新的关键词“更好的自己”。
“这些关键词,重新排列,好像也说得通。为什么要我做更好的自己?为什么我要做更好的自己?我为什么要做更好的自己?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成为更好的自己背后的东西。”
“思考为什么要做最好的自己,其实是在帮助自己澄清动机和期待,大家不妨对以下两个语句进行补充:我想要做更好的自己,是因为我希望:____。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可以:____。你会在这两条横线上填写什么呢?”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陆续有学生完成了填写,有的学生边填写边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有的学生则眉头紧锁,犹豫再三才开始下笔,也有的迟迟没有动笔。
“有没有完成的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7又希望获得什么呢?”
坐在后排的男生赵一凡举手站了起来:“老师,和学习无关的可以吗?我想说关于游戏的。”“当然可以,只要是和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相关就行。”
赵一凡接下来说道.“我想在游戏里的排名能够更高一些,因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我可以做好这件事,我可以告诉他们,我不是什么都做不到。”边说他边将手握成拳头,高高地举了起来。“所以你希望在游戏里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希望别人能够看到你,认可你,也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对吗?”他点点头,“是的老师,我爸妈总说我什么都做不好,连游戏都玩不好,浪费时间。”“谢谢你的分享。”之后又陆陆续续有几位同学分享了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背后的动机和期待。
“那么,有没有同学在填写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有一些新的想法呢?”有同学说道:“老师,我妈妈每天都说让我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我都没想为什么,现在想想,好像更多是为了让她开心。”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自己没想好要做什么,上什么高中也没太多考虑,是该想想了。”
“大家不妨给自己画个像,思考一下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会呈现出哪些具体的特征,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场景与事件中,他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越具体越好。再想想他和当下的我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大家思考一下,写在自己的活动记录本上,完成后和小组成员分享。”
之后的10分钟里,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画像”,开始和小组成员分享起来。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女同学的分享:“我一开始写的是想成为‘白宫美’,因为觉得大家都会关注长得好看的人,我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后边改成了希望能多充实自己的内在美,一方面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找到感兴趣的事,培养一个特长。因为我在听你们的分享的时候才意识到,其实大家并没有那么在意外表,只是我自己以为。”
“谢谢同学们的分享,也谢谢小组内同学们的积极倾听。请根据自己完成的自我画像,思考并制订当下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的话,也可以向小组的同学们寻求支持,听听他们的建议。”在同学们制定目标和计划,与小组成员讨论的间隙,我和他们简单分享了“乔哈里窗”,提醒学生们注意处理好自我视角与他人视角的关系,即有助于帮助自己明确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对目标进行落地执行。
欣慰的是,这次学生们在进行分享和讨论的时候,不再是天马行空地订一些很难实现的目标,而是立足于当下,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感谢大家的思考和分享,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更好的自己,不是单一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对自己整体方向的一个预期。而在当下,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可以先从其中选一两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近期可达成的方面入手,为自己设立合理的方向与目标,勾画自己要做的更好的自己。”
进入八年级后,伴随着对初中环境的逐渐适应,以及同学关系的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分配更多的精力到自我探索之上。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时,提到了关于“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困惑。学生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甚至退缩逃避,向老师抛出“同学们总是不关注我,我怎么样才能做到最好?”“父母想让我考上××高中,可我不想去,太难了”等问题。
上面提到的这些辅导中的问题,都和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从十一二岁开始,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即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他们开始强烈地关心自己的身体容貌特征,心理状态,社会关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节名为“做更好的自己”的心理健康课,属于“自我认识领域”,通过体验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于更好的自己的期待和动机,建立阶段性的发展规划。
课题中提到的“更好的自己”是与另一课题“最好的自己”相对应,充分体现了成长型思维的观念。“最好的自己”一旦达成,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完结感,对于后续的努力倾向降低,是固定型思维的体现:而“更好的自己”适用于范围更广的学生群体,不论学生当下现状如何,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