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是:读懂孩子,理解人性
2022-03-05张春艳
钟志农,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曾历任中学教师、班主任、地区教育局长等职。现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首席导师兼德育导师,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名师工作站联盟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国内多所高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国培项目特邀专家。
2021年的4月末,我做刊物改版的市场调研时,第一站就去杭州拜访了钟志农老师。在他日常工作、休息的小公寓里,除了几样简单的生活用品,余下的空间几乎全被书籍占据——它们有序地摆在书柜里或是码在书桌上,像被植入到记忆库里一般,钟老师随口提到某一套著作,轻轻拨动,信手拈来。
在这个被文化滋养的狭小空间里,钟老师每日与书为伴,或伏案写作,或含饴弄孙。仿佛岁月格外温柔,浸润着他谦逊儒雅的风度。从他脸庞的笑意、轻柔的语气里,散发出一个心育工作者的特有魅力。
8个月后,我借着本期封面人物专访的机会,再次走近这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听他娓娓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因为家族里有读书的家风,祖辈、父辈都是读书人,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但学业上并不顺利。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我14岁初中毕业就被迫失学,去印刷厂当工人,当时什么活都干过。直到四年后,才有机会去北京完成后续高中阶段的学业。
比起在杭州我孤身一人自谋生计,那当然有了些许改善。但我在北京没有家,读书时是住校生,因此一切都靠自理。同学的衣服、被子都可以拿回家去拆洗;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被子自己拆,晾干后,借着月光,在水泥乒乓球台上铺开被袋,把棉花套进去,然后自己去缝。有一次被我班的女同学看到了,才叫来几个女生一起帮我缝。
心:所以,您比身边的同学更加独立自强。
高中三年我一直当班长,学习上非常努力。因为家庭背景不同,我知道自己必须独立,只有更为谨慎,更为努力,更加奋发向上,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否则“路在何方”?
没有。“文革“开始后顺应时代潮流,当了兵团知青,从山西雁北到内蒙巴彦淖尔,再到黑龙江北大荒,我在最艰苦的地方待了28年,从事过最强的体力劳动,比如修水利、筑大坝。在内蒙兵团的连队搞“红化”建设时,我为了刷写宣传大标语,还曾经掉到开水锅里去。
那是一个400人吃饭用的蒸窝窝头的大锅,直径大概一米五左右,当时我踩着锅盖在墙上面写“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锅盖是半圆形木板做的,下面是滚开的水,蒸着笼屉。一不小心,锅盖哧溜一下就陷下去了,我的一条腿也进去了。我在医院住了120天,医疗条件比较差,伤口始终不能愈合,每一次换药,纱布揭开连皮带肉地带下来,常常痛得昏死过去。关节处稍有活动就会流脓冒血,走路也一瘸一拐的。八年以后,伤口才慢慢愈合,但伤疤还在。现在阴雨天气候变化,仍会很难受。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处艰难,每一道坎坷,每一种身心的伤痛,到头来都可以凝聚成宝贵的资源和精神财富,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对待它。所以在我后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时,我对许多观点的“体验”“感悟”往往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大概是1986年,我在中学做校长,一个高一学生因为经常在寝室偷东西,受了几次处分就是改不了,按照校规要把他开除掉。我作为校长力排众议,主张再给他一条出路。那个时候没有学过心理学,但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点儿不一样——他偷了东西也没用,但还是要偷,偷完之后紧张焦虑的情绪就释放出来了。用现在的专业知识来说,他这是强迫性偷窃,但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觉得他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我跟那个学生说,钟校长相信你,虽然你的错误已经触犯到学校底线了,但是我相信你的本性还是好的,给你一个机会,一定要把这个毛病改掉。
我几乎每一天都可以看到他,见了面就要跟他聊一聊、问一问。在学校工作的每个晚上我都要去寝室巡视一遍孩子们的住宿情况有没有什么问题,晚上10点,全部都熄灯了,我才最后一个离开。每天早上6点钟我第一个到校,到食堂看孩子们的早餐吃得好不好。正因为有不断碰面的机会,在我的鼓励下,这个孩子后来表现很好,1989年高考考走了。还曾经写过一封信给我,感谢我挽救了他。
50岁那年,我从黑龙江调到浙江富阳做教研室副主任,主抓中考高考兼高中历史教研员。因为之前有过当高中校长和教育行政主管干部的经历,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中存在的很多行为问题,琢磨这些学生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后来有机会读到了港台地区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就开始酝酿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这个课题,并以富阳为实验基地,推动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至农村、山区里的每一所学校也都开设起了心理辅导课。当时国家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纲要还没有出台,所以我要面对很多压力、困难、反弹和不满,但最后还是克服重重阻力,并得到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把一个个政策有序地落实下去,这个过程确实很不容易。从1993年立项,1994年做课题,到2001年全国第一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议在富阳召开,用8年时间闯出了一条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子。
评特级之后,直到2007年,我一直在做理论总结工作,一方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断提高开课质量;另一方面,开始全面总结各地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的经验。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完整的心理辅导课理论体系,我用了几年时间归纳整理,在2007年出版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各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在“团体咨询”理论课程中涉及到心理辅导课这一内容时,基本都在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我到全国各地讲课,许多“科班”出身的青年老师都会跟我讲,他(她)是读着我的书成长起来的。回过头看,2007年出的这本书,是我在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系统的总结。从那以后,我的实践与研究的重点,就逐步转移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个案上面来了。
儿子生在北大荒,最后从北大荒考入浙江大学。那时候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但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的教育方法还是符合心理学理念的。我认为成功的家庭教育主要靠三条:一是情感的滋养(爱和归属);二是人格的示范;三是家庭文化的传承。首先父母给要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足够的关爱,这一点我爱人做得特别好。作为母亲,她对孩子的情感投入是无条件的、完全无私的,从不考虑要孩子“感恩”或回报自己什么。而父亲的人格示范作用则很重要,比如我在那看书,儿子从身边走过,瞄一眼就知道他应该怎么做。学习的方法,我也从来没有教过他,但儿子走过来看到我在书上写的,画的,圈的,点的,他立马就心领神会了。他现在成为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你去看他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就知道是家庭文化中一脉相承的。
我教育孙子就完全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他、引领他的。从他出生开始,孩子每一个月的成长、发展、进步、不足,我都有记录,从不间断的,一言一行都用“印象笔记”这个电脑软件记载下来。我认为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科研课题来研究,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另一方面,因为是隔代教育,我的角色定位上也有很大不同。我只能通过观察、弥补、协调、建议的方法去努力影响孩子的父母。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的建议或教育理念的传输会有一些难度,但看到问题不能熟视无睹,还是要去适度干预和介入,做好弥补和协调工作。
教育的真谛是“读懂孩子,理解人性”。首先是读懂孩子的年龄特点,比如七八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只有5~10分钟,父母和老师就要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用一两分钟做一个小游戏,动静交替一下,而不要长时间停留在一个注意目标上,然后再回归课堂教学内容。以此类推。其次是读懂孩子的个性气质特点,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沖动的、暴躁的,他的神经元构造类型不同,对这样的学生就要给予包容和理解,并且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所谓“理解人性”,就是理解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其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安全感。在家里没有安全感,孩子就会非常焦虑,奔跑喊叫,行为出格。在班级里老师不给学生安全感,一天到晚批评一个学生,动不动拎到教室外面去,他就没有尊严和归属感,最后也导致失去了安全感。我们要理解孩子的人性需求,填补他缺失的东西,当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的孙子也是会被老师“告状”的,有一次家校联系本上,老师用红笔写了满满的一页,历数他一天的“五大罪状”。我做的事情就是先和他讨论老师批评的五个错误的具体情境,教给他正确的应对技巧;再给他鼓劲:尽管老师批评你了,但我们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总体上优秀的孩子,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改正就好了。所以第二天他还是高高兴兴上学去了。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要沉得住气,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尺度去要求孩子,否则就是犯了《正面管教》一书作者尼尔森说的“成人主义”的错误。
编辑/张春艳
1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丛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抓住每个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按照每三年为一个学段、每学期开出6节心育活动课的节律,从小学直至高中毕业,提出了整体性的主题设计框架和完整的目标实施体系。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操作步骤具体翔实,是近10年来最富独创性的中小学心育活动课设计精华荟萃。
2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一书中提出的50个问题,全部来自第一线听课现场的“采风”,钟志农老师对这些问题从单一的团体辅导规律引伸到研究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件上来,引伸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上来,引伸到课堂教学本身的运作规律上来,从而使本书成为国内在心理辅导活动课研究领域内独树一帜的佳作。
3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是钟志农老师在发展性心理辅导课领域内影响面最广的一部代表作,该书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总结了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客观规律和实操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课程特点”“四大动态进程”“八条操作要领”“十项操作技术”“六条评价标准”和“四种错误倾向”。本书出版后很快成为各地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用书,并被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采用为团体辅导课程的教材。
4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一书,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小学心育课程的目标体系和主题架构,书中对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各种问题做了全方位的精准扫描,将国内心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