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能力短板与成长路径

2022-03-04

教育观察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职业院校

门 超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立德树人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是对学校教书育人教学本质的理性回归,同时也是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性问题的回应。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把立德树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协同性。本研究从课程思政视域出发,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能力诉求,以及探索提升教师驾驭课程思政能力的路向。

一、职业院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意识形态渗透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1]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意识到落实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找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站位。

(一)必然性取向: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身之本,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3]同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且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4]《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将课程思政作为开展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认识体系,实现全员育人。

(二)可能性取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思政育人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价值引领个体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取向的优化,对职业院校育人效应的形成具有实践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将“教书”和“育人”两者割裂开来,简单地将智育视为知识的积累。[6]他认为智力训练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信念与世界观,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主观状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6]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仍存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现象,如果仅仅是知识传授,没有价值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职业院校课程思政需要从专业结构和内容出发,挖掘其内在价值属性,从属性、内容和结构等多角度出发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融合,使课程思政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能力短板

(一)思政知识缺失

知识结构是教师个体经验结构中具有一定体系和价值的知识集合体,同时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专业课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就是专业知识传递和输送的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让渡。因此,知识结构便成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首要因素。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课程思政主要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育人方式。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思政知识。但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政知识,不清楚党中央的政策文件、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思政。

(二)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性、逻辑性和结构性较强的课程体系,内部结构呈现稳固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或嵌入思政元素时,往往会导致课程体系的结构异质化,产生课程结构生态失调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专业课教师硬性植入思政元素,无形中会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水土不服”,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课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三)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弱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手段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及技术技能的习得具有一定的场域性。在专业课改革中,专业课教师习惯性地使用原有专业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无法领会专业精神和专业文化内涵。一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授了思政内容,但没有将其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形式化、程序化和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思政课程价值观的彰显,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支撑体系不健全

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时代命题的深度思考和理性回应,也是改革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行动。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职业技术技能,而且需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文化观,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应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职业院校现有的培训体系强调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却忽视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课教师更关注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生存与成长的土壤。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成长路径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成长应该是“课程—人”的理性对话,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立足专业课程教育,掌握专业技术教学方式,还需要加强对课程潜在文化和价值的挖掘和开发,将专业课程的价值观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思政话语。

(一)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优化其知识体系

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的认知能力,优化其知识体系,是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决条件。首先,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提高政治站位。具体来说,职业院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认识到时代使命和个人责任。同时,专业课教师需要了解党的思想和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以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能力。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开发能力,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

从知识论来说,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根植于行业时代语境,客观上赋予了其时代规定和行业精神。从传统观念来看,专业课教师以传授专业课程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主,这样的角色定位符合基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要求。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培养范式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和结构中融入思政元素,把握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性。由于专业课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能力,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无法有机融合。因此,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要素开发能力,促使他们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挖掘出来,实现全方位育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领略课程思政的内在魅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需要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课程思政往往会出现忽视思政教育元素阐述或是简单教授思政知识的情况。对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知识,而且要从专业课程内容中提取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和精神要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实现高质量教学

只有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各自的育人优势结合起来,凝聚成强大的育人力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7]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频率较高,更了解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情况,对开展课程思政而言具有天然优势。然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适度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职业院校需要加强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程开发、思政教育方法等教改能力培训,以实地调研、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专业课教师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开展培训活动,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将课程思政教育的“道”与“术”结合起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将外生性的教学需要转变为内生性的职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效。

(四)健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保障机制

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具有天然优势,集中体现在接触学生时间长、学生认同度高等特点。因此,职业院校要健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保障机制。首先,职业院校要加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在经费、时间等方面保障课程思政培训,让专业课教师能够定期学习课程思政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而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其次,职业院校要建立课程思政骨干教师队伍资源库,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最后,职业院校要以开放为理念,建构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竞赛、课程思政研讨会等活动为中心的多维扩展的学习方式新平台。[8]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