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涵育高中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2022-03-04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林啟红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育人学科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林啟红 张 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高中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值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细心引导和精心栽培,抓好这一关键时期的价值观塑造十分重要。红色基因内涵丰富、谱系广泛,在教育价值上与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红色基因涵育高中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红色基因涵育高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糖衣炮弹下缴械投降。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理想信念的培塑正当其时。通过红色历史的介绍、红色故事的宣讲、红色活动的开展,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进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将青春奉献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红色基因蕴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核精神,为高中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红色基因蕴含的精神力量可以滋润心灵,从而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红色基因包含的意义品质可以激发潜能,从而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教育引导高中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现实需要,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三)有助于德育工作品质的提升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红色是新中国德育的本色,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生长点,创新了学校德育形式。学校将红色基因的传承纳入德育工作,贯彻到高中学生培养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构建特色明显、载体创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德育模式:以红色精神为参照,设置学生德育目标;以红色故事为基础,设计学生德育活动;以红色地标为场域,构建德育实践;以红色品格为指标,构建德育评价,通过教育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红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意志品格。学校德育工作中红色元素的加入,充实了德育工作的内容,提升了德育工作的品质。

二、红色基因涵育高中学生成长的校本化实践

(一)建设红色育人场域,形成浓厚红色氛围

红色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创设,更离不开场域的营造。建造红色育人场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基因的涵育,让红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发生。南京市第九中学因地制宜,在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提取红色元素,启动红色育人场域的建设,以物型环境促进红色基因的现代传承,打造含有“一廊三馆五中心”的红色教育体验空间,实现全新、全程、全景式育人。

学校利用教学楼走廊的空白墙面打造出一条“红色基因宣传长廊”,营造了“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红色教育氛围。校园里“颖超园”中伫立着邓颖超的全身直立铜像,多年来学生在“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学校曾是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的求学地,“闻天楼”走廊上的画像和事迹介绍激励着青年学子继承和发扬“科学理性、自觉严格”的红色革命精神。在杰出校友朱小蔓的纪念馆中,学生深深受到“品行高洁、严谨治学”精神的感召。

学校还建设了可供学生学习交流、展示汇报的“五中心”,即:红色精神阅读中心、强国有我演讲中心、光辉岁月观影中心、红色剧场表演中心、世代赓续创作中心。学生在“五中心”中阅读红色经典,追忆峥嵘岁月;举行演讲比赛,述说少年远志;观看红色电影,重温革命回忆;表演红色话剧,传递信仰力量;创作红色文学,续写红色故事。

红色育人场域的建设,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领域,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潜入学生心灵,深入学生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传承红色基因。

(二)设计红色育人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有感官的体验、认知的理解、情感的共鸣,因此活动是实现红色基因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及周边丰富的红色基因场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对实践活动的类别、属性和价值做了深度思考,系统设计了三类红色育人实践活动:体验类活动、演绎类活动和思辨类活动。

体验类活动以物型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让学生在场域中实地体验革命历程、感受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体验类活动有:红色基因寻访活动、红色励志行走活动、红色外场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进梅园新村、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研读史料、瞻仰英雄,寻访红色基因;开发适合学生体格发展要求的红色励志行走活动,规划安全有意义的行走路线,在行走中传承“长征精神”;设计了国内红色虚拟路线和国际红色虚拟路线,采用绘制绘本、设计电子小报等方式让学生探寻革命之路、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之源。

演绎类活动以红色精神文化资源为基础,让学生在文学作品、艺术表演中沉浸式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演绎类活动有:红色经典朗读活动、红色精神演绎活动、红色舞台戏剧活动。学校开展“红色经典咏流传”朗诵比赛,以诵读红色经典的形式,共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建设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以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追忆百年党史,赓续红色精神”的入场式方阵表演,生动还原历史场景,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苦难与辉煌;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党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家的红色情节;以英雄事迹、革命故事、历史事件为素材,编排创作富有教育意义的舞台剧,举办红色戏剧展演。

思辨类活动以思维品质提升为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辩论中深度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特征和时代意义。思辨类活动有:红色党史学习活动、红色人物对话活动、红色基因阅辩活动。学校通过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党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爱家的红色情节;通过与老一辈革命家的对话,聆听革命事迹,让红色革命榜样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先阅读红色经典人物传记、红色报告文学等书籍,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阅辩分享会,进行分享和总结,促进同学们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三)构建红色课程体系,落实学科思政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如此强调学科思政,其中深刻的时代意义不言而喻。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建构红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学校以厚植红色精神为核心,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线,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红色课程资源,建构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体系,落实学科思政要求。

学校根据各学科与红色基因关联的密切程度,将国家课程分为“1+3+N”三种类别,“1”指的是思想政治课、“3”指的是语文、历史、艺术这三门学科、“N”指的是除了上述四门课以外的学科。

思想政治课是红色基因涵育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鲜活真实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迹和革命遗址等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涵育方式,结合学校历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了校本课程“九中红,在心中”,做到思想政治课与红色教育广度联合、高度契合、深度融合。

语文、历史、艺术这三门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元素,比如语文教材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文章;历史教材中有专门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章节;艺术学科中许多合唱曲目就是红色歌曲,书画作品也有着红底色的渲染。学校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红色基因,通过评选将优秀课例集结成册,构建特色化的红色课程。

有些学科的红色元素不明显,需要从红色基因的外延方面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深植于这些学科的红色根脉。比如在体育学科中红色基因元素较内隐,学校从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入手,依托体育课程基地的平台,重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将革命精神的培育融入体育教学。各学科课程保持与红色教育相互协调配合,与思政课同向并行、同频共振。

(四)挖掘红色基因元素,探索联席教学模式

无论什么学科,最终都要致力于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单学科的红色基因教育容易导致概念束缚、情感稀释、价值单薄,因此,跨学科红色基因研究是大势所趋。学校把握住这一趋势,积极开展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红色基因教育研究,挖掘各学科中的红色基因元素,汇编成表对比分析,探寻各学科在红色基因涵育价值方面的共同点。

为更好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学校创新地提出了“联席教学模式”。联席教学是指由两位或者多位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狭义的联席教学指的是课堂上出现两位或者多位教师,同堂授课;广义的联席教学是指由多学科的教师组建成教学共同体,围绕共同的知识、具体的问题、项目化任务,共同完成资源整合、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和反馈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校曾开设公开课“改革开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政治老师和历史老师同堂授课、联席教学。两位老师在课前充分沟通,历史老师以丰富的史实史料为支撑,通过旧照片、旧报纸等丰富史实立体地呈现在中共领导下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成就,政治老师结合理论强化分析思考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改革开放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共同商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课上,通过介绍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将历史课与政治课无缝对接。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的共性优势,准确把握了两个学科中共有的红色精神,体现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五)多元红色评价形式,创新德育评价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红色基因的传承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创新性、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与之相辅相成。

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对评价载体进行创新,研制了过程性评价手册《红色的证明》,其中包含“九中学生必做的10 件事”:读一本红书、唱一首红歌、绘一副红画、出一份红报、对一次红话、观一次红影、听一次红课、演一出红剧、寻一次红根,旅一次红研。在《红色的证明》评价手册中,每项活动都有细致的任务要求,比如学生要完成“绘一幅红画”的任务,需要将画作贴在手册中,并介绍画作创作的初衷、表达的内容;要完成“演一出红剧”的任务,需要参与演出一出红剧,将视频上传至网络,填写网络地址、剧情介绍、角色特点以及演出的感想和收获。

学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提早动员、多元主体、广泛渠道的形式,自每位学生入学起就发放了《红色的证明》,学校、教师、家长、社区、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采用大数据和网络投票的形式,获取更多真实有效的评价数据。学校设计了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完成《红色的证明》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学校创设条件,通过丰富的场域、多样的活动协助学生投入到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来,并以多样的形式记录下成长的历程。这本记载着学生丰富生动活动历程的《红色的证明》,完善了现有德育评价体系,成为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学生正值成长的关键期,把握住这一时期,让他们在红色场域中体验、在红色活动中实践、在红色课程中认知、在多元评价中成长,才能让红色基因在不知不觉中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