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学理阐释

2022-03-04欧庭宇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进行学理性阐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奋斗目标层面。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的初心与使命,在践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共同目标同时,也逐渐孕育和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论述来看,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6页。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2页。,再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③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4页。和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页。,擘画了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以后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其次,现实坐标层面。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着人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向共同富裕迈下坚实的一步,需要新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新的现实坐标提供新的科学指南。同时,2021年8月,党中央因地制宜地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意在强调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从实践层面具体落实。再次,学术导向层面。现阶段学术成果颇为丰富,但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坐标(理论内涵和理论跨越把握不准确)、内在逻辑不足(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任务把握不够)、共同富裕路径构建把握不够充分,亟需加强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学理性阐释,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共富梦”和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意涵阐释

概念是研究事物的逻辑起点。若想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意涵,就需要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概念入手。新时代共同富裕不再局限物质层面,而是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在战略上更加注重协同奋斗、共同发展和分享进步成果,在理念上注重全面、全面、共建和渐进的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典型特征,所走的路与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的西式现代化道路不同,而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我们不妨从共同富裕的静态性与动态性两大表征入手,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并进一步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在何处。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

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内涵,需要从静态观摩与动态考察两个维度来完成。从静态观摩的视角来看,共同富裕作为政治经济学概念,不是时间同步、过程同步、结果同等的富裕,而是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先富起来,以示范性引导、渐进性推动的思维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具体来讲,共同富裕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着力人民群体的扶幼、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的权利,使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权利;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推进全体人民的健康公平,保障人人享有健康成果和健康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资源普惠,确保使人们在享有各领域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动态考察来讲,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与以往共同富裕思想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由以往的“物的公平分配”转向重视人的共同发展。在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内,将“物的平均分配”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从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到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无不将“均贫富”作为生产成果或生产资料的分配原则。实质上,这种分配原则往往容易忽略人的主体需要,并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基于人本逻辑(人的发展——物的丰富——人的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通过推动“物”的高质量发展而为“人”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现阶段,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物”的公平公正分配为“人”的消费创造条件,这也是人的共同发展的意义所在。当然,消费的人力资本化为物质分配创造了机会和条件,间接促进“物”的分配。二是由以往经济贫富的个体性差距转向城乡二元制结构的群体性差距。改革开放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改变命运、走向富裕的机会与途径,但城乡二元制结构限制了他们的市民身份(只能通过升学、参军等途径改变)。现阶段的共同富裕依然面临较大挑战,除了人力资本积累、劳动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机会均难以达到市民的条件外,还有体制内外、编制内外、干群身份之分,均会影响其收入差距。若不改变城乡二元制结构和社会分成体制,可能会使广大居民不能享受公共服务,导致更大群体性差距。三是由以往重视分配结果转向强调消费过程。如前所述,人的消费比物质分配更有现实意义。消费作为人的能力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此基础提升人的基本能力,其涉及面比收入分配更广。换句话说,消费的可及性跟收入多少无直接关系,譬如人的健康水平,并非资金投入就能完全解决。人的消费是一种对人的发展进行投入的资本,其意义和地位比物质支出更为重要,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分配比物质分配更符合人的发展。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跨越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呈现出新特征和新样态,使整个共同富裕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得到丰富与发展,其理论意蕴得到了体现与延展,成为了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所有人共同富裕的服务,并将此纳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根本特征,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普遍交往的世界市场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世界历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不断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观的基础之上作了进一步更新与完善。

一是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页。,是对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9页。的赓续与创新,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作了新的探索与延展。

二是将渐进性的共享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与条件。首先应看到的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为工人阶级利益而斗争“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③马克思 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4页。,彰显了追求共同富裕的长期性与过程性。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的“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90页。到邓小平指出的“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基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共同富裕要积小胜为大胜”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使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的渐进性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运用与延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转变。

三是人类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历史必然性。无论是马克思提出“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要论断,还是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理论,均揭示了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奇迹”,并欣欣向荣地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也充分证明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四是将共同富裕的对象范畴进行了科学的外延。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的长期课题。如前所述,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到列宁时代,始终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考虑共同富裕的问题,其主体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等群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将农村人民作为共同富裕的对象;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38页。纳入到了人民群众范畴,甚至将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群体纳入其中,使人民群众的范畴得到了延展,从而扩大了共同富裕的对象范围。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的对象范畴由广度扩展转向深度引入,由局限于物质分配转向了人的全面发展,使共同富裕对象界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此外,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也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我国的共同富裕不同于西方国家“为了少数人的富裕”,也不同于的中东、拉美国家“无法从高速发展的经济中赢得公平分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保障公平正义的平衡点,使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国际社会摆脱贫困的发展规律提供“中国智慧”。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逻辑阐释

现阶段,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存在“均富裕”、“杀富济贫论”、“同步富裕论”等误读,亟待进一步厘清其内在逻辑,以便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①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08月18日,第01版。实际上,这为理解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理论依据,暗合了多维共享与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富裕,但不是平均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离不开物质生产方式的协调性)、奋斗目标与实践过程(注重渐进性,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离不开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几组逻辑关系。

(一)多维共享与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

唯物史观原理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意味着共享与共富的同一性。针对全民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页。实质上,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包含主体的全民性、范围的全面性、手段的共建性、过程的渐进性等特征,意味着共享与共富的的思路与步骤一致,共同彰显了致力于最终达到全民富裕与共享富裕的目标一致性。就主体上讲,全民共享既是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整个人类持之以恒的价值目标。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撰写导言时,认为“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9-710页。,这里的“人人”表明了主体的全民性的观点。共同富裕不是历史上的“杀富济贫”,而是“一个不能少”的全体人民富裕,虽然在共同富裕推进过程,存在部分人群和地区先富起来,但这是为了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以求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在涵义上讲,全面共享是一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共享,这里的“全”跟共同富裕的“共”意蕴一致,体现了全面共享与共同富裕的统一性。在手段上讲,共建共享意味着全民共享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了生产与分配的融合,唯有做大“蛋糕”以保证“蛋糕”分得更多、更好,使全民共建与全民共享保持相互统一、彼此促进,为走向全民共同富裕铺平道路。在过程上讲,渐进共享承认城乡差距、人群的收入差距、区域差距,表明全民共享的实现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均衡到均衡过渡的渐进过程,这展现了渐进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差异性,需要量力而行,稳中有升地走向共同富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联系在一起,要求生产力层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一个制度、目标、理论和战略均不同于西方发展思路的现代化道路,意味着认识共同富裕需要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对于共同富裕而言,其中“富裕”隶属生产力层面,以生产力发展作为支撑,而“共同”隶属生产关系层面,离不开相应的生产条件。“富裕”具有生产力边界,这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剩余劳动”提供的条件。否则,这样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为满足生产的条件,即便是“共同”,也只能是共同贫穷。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倡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④《科学发展观若干重要问题解读》编写组:《科学发展观若干重要问题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页。,还是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⑤《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0页。,均肯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也印证了共同富裕是一个发展范畴的问题,需要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当然,对于共同富裕,除了推动生产力发展,也需要相应制度供给,保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分地运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合作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一步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并在分配领域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了共同富裕的逐渐实现。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制度,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上走向建成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三)奋斗目标与实践过程的有机统一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与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的实践过程相统一的渐进式富裕。共同富裕这一奋斗方向是明确的、确定的,如何看待实践过程的富裕程度与富裕先后是一项长期课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页。,这并不意味着奋斗目标与实践过程的一成不变,也不是没有差别的平均富裕。共同富裕的标准只能是依照当前情况,相对于过去某个阶段或时期是富裕的,但相对于未来极有可能是贫穷。为此,共同富裕的目标层次是不断更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的,其实践过程是一个由简变繁、由低到高的渐进式推进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②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524页。这意味着要实现共同富裕,不能仅仅局限于奋斗目标,要尽可能避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操之过急的急性病,而要在实践过程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资本逻辑困境”、消除“两极分化”,将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以保证稳步走向共同富裕。当然,即使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质”突破了,也要看到量的差别。由于社会成员自身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条件所限制,导致其共同富裕的标准存在一定相对性和差异性。因此,看待共同富裕的推进情况,不能以同等富裕的静止眼光、同步富裕的孤立角度来描述,而要以相对的标准、发展的眼光去考察,从而形成奋斗目标与实践过程相统一的共同富裕“动态图”。

(四)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有机统一

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③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针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为何要将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有机统一?我国的发展坐标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需要我国政府做好全社会共同利益的领域的宏观调控,才能确保共同富裕“有蛋糕”可分;市场失灵现象长期出现,需要发挥政府的“市场掌舵人”的积极有为,才能确保共同富裕的“蛋糕”分得更好;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均是政府功能与市场功能有机统一的最佳例证,也是共同富裕“有蛋糕分”与“分好蛋糕”的成功经验。具体来讲,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共同富裕的各个方面认清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安全,从而最终达成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从“共同”与“富裕”两者关系来讲,发挥市场的效率功能与政府的调节功能,既能提供丰富的劳动资料、先进的劳动技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多的“蛋糕”,又能健全制度机制和产品分配方式,确保共同富裕的运行秩序。从公平与效率两者关系来讲,统筹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能更好地平衡“蛋糕更多”与“分的蛋糕更公平”的关系。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党的十六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党的十七大开始“有效统筹效率与公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强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页。,意味着物质更加丰富的阶段,共同富裕将更加强调公平。从规避外部风险的角度来讲,市场功能决定收入分配的结构性特征,往往存在不合理的竞争关系,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手段,予以弥补国民收入,规范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性保证。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阐释

共同富裕作为一项不能等的现实任务,承载着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引领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彼此帮助而达到物质富足、精神自信、环境优美、服务普惠的美好生活目标,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美好生活的社会状态。党的十九届五中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②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1页。等原则,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和根本经验。其他国家难以推进共同富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党候选人为了选举获胜而放弃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相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就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始终围绕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因此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的共同富裕要求,亟需坚定党的全面领导,为保证共同富裕道路的不变质、不变色提供政治保证。第一,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共同富裕运行方向的稳步性。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需要基于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类风险与挑战,积极办好自身的事情和长远发展的事情,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为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提供政治稳定条件。第二,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共同富裕政策制定的连续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持续不断、循序渐进的重要任务,需要重点处理好居民收入分配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按劳分配原则到党的十五大的“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到党的十六大为了避免地区间与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而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党的十八大“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③《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1页。等,这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仅为共同富裕政策制定的某个方面。面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而有所不同的目标要求,党的领导保持相对不变的共同富裕政策取向的引领性,为共同富裕稳步有序地连续推进提供政策保障。第三,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共同富裕利益诉求的共识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整体利益的出发点,科学处理利益多样化与根本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使国家方针政策如实反映不同阶层、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利益关系,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推进达成共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共同富裕既是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是关乎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60页。这意味着人民的需求既包括吃饱穿暖的物质需要,还有公平、正义、环境、安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需求,其落脚于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好“富裕群体”与“富裕内容”的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要注重共同富裕对象的全民性。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同富裕战略工程的群体覆盖实现了“量”的扩充,即由革命之初的贫苦群众增加到今天的全体人民,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是全民共享的共同富裕。针对刚刚摆脱贫困的人民群众,要引导他们走稳、走好“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扶贫之路,帮助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掌握脱贫的劳动技能与产业经营理念,守住防止返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除了经济收入的全民覆盖,也要注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方面的全民覆盖,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突破,保证全体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共同富裕内容的全面性。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除了物质方面的满足外,需要引导人们在自身思维观念、价值导向、个人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实现超越与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有机统一。譬如,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群众而言,要由“扶贫”与“扶志”的统一转变为“致富”与“志富”的统一,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致富,激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过上幸福生活。同时,要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域全覆盖,要站稳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①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4页。,使共同富裕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过程。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破解共同富裕的发展难题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永久应对的核心主题。面对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13页。,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指明了发展动力、价值导向、思想理念、发展方式、政治立场等政治问题。针对推进共同富裕所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系列问题,新发展理念依据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条件与特征,提供了破解物质与精神层面、生产与分配等难题的发展思路。第一,用创新发展理念提供共同富裕的发展动力。为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好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等方面的难题并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又要靠创新驱动,提升科技自强自立和高质量发展,做大共同富裕可以分割的“经济蛋糕”。第二,用协调发展理念破解共同富裕的不平衡难题。协调发展在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着平衡与稳定的作用,既要协调好实体经济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协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49页。,又要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协调发展问题,即统筹兼顾各区域、城乡、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用绿色发展理念破解共同富裕的环境生态问题。跟资本主义单纯追求利润的资本逻辑不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本逻辑,建设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环境友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适应人们由“求生存”的物质需求到“求生态”的美好生活需求转变,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发展新路。第四,用开放发展理念创造共同富裕的良好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国家探索共同富裕道路都无法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需要保持相互合作、开放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共同富裕获得更多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第五,用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等多个维度,亟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一线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比重。同时,要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制度、政务服务制度、产权制度、基层治理制度等,保证初次分配更加公平,再次分配对高收入群体进行精准调节,助力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余论

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就是要回答新时代共同富裕解决了什么问题和怎样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并非同时、同步、同等的富裕,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意味着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决了一系列共同富裕的现实问题。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强调共同富裕要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基础,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并以长期持续、有先有后的动态中向前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高度;它阐明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彰显了党在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规划与战略安排,夯实了党的长期执政与提升全面领导力的基础;它要求推进共同富裕在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保持要素分配、完善市场机制和要素市场等分配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它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和全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有助于发达国家摆脱后现代化危机和发展中国国家走向现代化,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福祉。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今后共同富裕的实践,社会各界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等原则上,还需围绕与人民切身相关、高度关联的民生问题,处理好“如何提升相对贫困治理水平”、“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如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一系列现实任务,来引导和保障广大人民的致富增收,为人民的发展能力、向上流动提供更加普惠公平条件,从而使人民均获得人人出彩、为人人作贡献、共同梦想成真的机会。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