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内涵、价值、困境及进路
2022-03-04宗钰
宗 钰
(徐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反映出党和政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为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时代发展方向。因此,探讨与研究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发展困境及实践进路,对进一步深化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问题的思想认识、推动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从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基本内涵
“培育”在英文里为单词“cultivate”,《牛津词典》将其解释为“建立、逐渐形成”,可理解为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培育”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它发育成长;二是指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28页。从词义可知,培育本身不仅包含教育与养成双重含义的渐进式过程,而且也涵盖知识与理性、情感激发的教化训练过程,这是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划分为教育过程和养成过程两个过程。
教育过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养的知识性内核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进行开展,它是一个突出可量化、可评估与实效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主要目的不仅是补充思想政治素养的相关知识,而且是致力于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这种教育在空间上是以学校为主,在时间上贯穿一名学生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全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解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其系统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条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素养”有一个准确认知,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目标,这是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基本前提。
养成过程是针对思想政治素养的政治信仰和情感共鸣而言,它是不可量化、不可评估的内容,必须依靠净化与改善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感知社会氛围才能得以实现。养成的核心旨在触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与行为上的自觉,是一种更加持久的,更具弥散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养成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或某些方面新的核心素养;二是养成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公共实践的主动性。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国际国内改革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因此,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就是运用思想政治素养的丰富内容通过对高中生的养成教育,激励高中生在思想政治发展上追求不断进步与不断提高,以政治认同为出发点,提高法治意识、参与政治实践、行使政治权利、积极投身公共活动实现自身主动性发展。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本身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它不仅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而且也是广大学生的思想常态与精神空气。因此,将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聚焦在高中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关乎国家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的化解与应对
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育人导向,以“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为核心要素,致力于让每一个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独特个体,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多种社会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冲击着高中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冲击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容易造成高中生思想观念的冲突与共识的断裂,引发信仰被放逐、思想被消解、道德被嘲笑。同时,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又绝非易事,而是一件需要兼顾高中生心理特点、认知习惯、行为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等多元因素的系统工程,亟待通过系统的学术探求加快其科学化、理论化的步伐。因此,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尤为迫切。
(二)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关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我国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但与时代需要和社会期待尚有距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校肩负着向高中生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职责。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为目的,而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处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中心位置,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关系到高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对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造成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矛盾,而有些人歪曲事实、散播消极言论,使一些辨识度不高的高中生难以明辨是非真假,给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扰。同时,部分学校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出现认知窄化,迫于高考的升学压力,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口号化的宣传,刻意减少育人时间,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立法治副校长,而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因此,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对更新部分高中学校的育人观念,提升高中学校育人质量尤为必要。
(三)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关乎高中生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极为重要,上承对小学和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检验,下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良好基础的重要使命,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生活科技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交往虚拟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初步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思想开放、可塑性强、好奇心重,但缺少理性的判断力与鉴别力,是进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具备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素养,关系着未来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文化多元化相互交融,加之国内自媒体传播的影响力等因素使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在带给高中生积极影响力的同时,其消极内容也产生了破坏力。处于成人初显期的高中生,思想尚未成熟,心理求新求异,缺失必要的理性思维与判断力,很容易对西方文化盲从,导致他们受其文化中的利己主义、崇尚个人至上等消极思想侵蚀,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其负面新闻的报道产生了消极的干扰力,如帮扶老人被误肇事者,热心善举被讹事件的广泛传播,造成高中生对自己是否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与实施道德行为的干扰与困惑。因此,培育处于塑型关键期的高中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尤为重要。
三、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发展之困
(一)培育方法存在重灌输轻实践的倾向
培育方法作为连接培育实施者和培育对象之间的纽带,是影响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本身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内化和外化之间存在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培育对象的个体感受性。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对象是高中生,与一般的大学生不同,高中生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不容易以质疑、批判的眼光审视外部输送的各种信息。因此,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比通识教育、技能教育、专业教育更难做到“入脑入心”。当前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依然习惯于在“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内认识思想政治素养培育主体,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需要往往得不到足够关注。无论是专门开展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培育活动,还是将思想政治素养元素融入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存在适应性滞后问题,惯常于用“一刀切”式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对待不同情况的高中生,漠视培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不注意因势利导、因人而异,不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中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往往造成高中生不愿意学、学了也不信、学了也不做等种种问题,培育对象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释放,极易造成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低效。
诚然,当前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实践也在通过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手段等方法探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实效性,但这些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是不是让培育对象乐于接受依旧是个问题。现实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观赏游览、情景体验难以引起情感共鸣的现象并不在少数。高中生只是机械性地参加,而没有真正获得对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性的正确认识,他们甚至将社会实践活动认为是类似于放假,很多高中生甚至会选择请假回家,也有高中生将其作为枯燥学习生活之余的休闲放松。出于对原有方法的路径依赖,理论灌输仍然是当前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教育形式却难以满足当前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单向教条式的“说教”手段也难以对高中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加之,现实中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贴合实际地泛泛而谈、忽视实践环节的知行脱节、“口号式”地提要求让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流于形式,难以充分形成高中生的内心认同和思想转化。
(二)培育环境存在重校内轻校外的倾向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感染、导向和约束作用。在本研究的调研问卷中,当被问到“经常观看爱国影片”时,28.7%的高中生表示“非常符合”,0.8%的高中生表示“比较符合”,9.5%的高中生表示“基本符合”,27.9%的高中生表示“不太符合”,33.4%的表示“不符合”;当被问到“身边的道德模范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时,39.3%的高中生表示“非常符合”,3.2%的高中生表示“比较符合”,9.7%的高中生表示“基本符合”,2%的高中生表示“不太符合”,45.8%的高中生表示“不符合”;当被问到“育人为本、勤学求实的校园文化氛围”时,24.3%的高中生表示“非常符合”,25.6%的高中生表示“比较符合”,38.1%的高中生表示“基本符合”,8.9 %的高中生表示“不太符合”,3.1%的高中生表示“不符合”。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期的当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市场经济的“金钱拜物教”观念、多元文化时代的社会亚文化以及各种消极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观念的错杂交织更加剧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干扰了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滋生出许多破坏性因素,使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结果呈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高中生一边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多元的精神文化,另一边也遭遇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尤其是这几年兴起的“佛系文化”、“丧文化”、“泛娱乐化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向社会传递了不思进取、消极厌世、贪图享乐的负向信号。这些消极文化现象,会在社会蔓延,挑战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破坏团结奋斗、积极进取的社会风尚,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引”高中生爱慕虚荣与贪图享受,而且还有意无意地传递“不用努力”就可以轻松实现名利双收的负面信号。出现的这种消极化与低俗化的传播理念,时刻警醒我们,要警惕消极文化现象的负面影响,驰而不息地推进主流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不断扩大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正能量的舆论版图,积极进行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为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三)培育管理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实施管制性的规章制度,也辅之以引导性制度。换句话说,若学校没有制定出匹配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相关制度,就很容易造成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效能低的问题。在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当学生被问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学校教育理念”时,28.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符合”,17.1%的高中生表示“比较符合”,48.9%的表示“基本符合”,3.6%的表示“不太符合”,1.5%的表示“不符合”;当被问到“学校组织去敬老院‘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时,26.5%的高中生表示“非常符合”,23.6%的高中生表示“比较符合”,37.3%的表示“基本符合”,8.2%的表示“不太符合”,4.4%的表示“不符合”。
不可否认,高中学校作为中观层面组织,始终呈现着德育与智育两种并存现象。然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对高中学校造成消极影响。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学生被培养成考试的工具,而过分强调德育而忽视智育,会阻碍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校管理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水平,是保证一所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是保障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要素。高中学校重高考升学率的功利性的管理思维,导致对学生德育采用仪式化地管理。国家一直在推动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但具体到高中学校,对学生公共参与方式与渠道则较少提供,使高中生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过于抽象和宏观,以致国家制度设计尚未满足高中生公共参与的需求。
四、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实践进路
(一)延展培育方法突出实践育人
1.学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法。学校的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最重要的空间,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因此,抓住了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课堂,也就抓住了教与学的根本。一是开展“活动体验型”教学法。这种课堂形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的切实感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真情实感。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学生“品德”和“能力”为核心,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现实需要为基点,反映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展“议题型”教学法。这种课堂是以问题为导向,围绕设置的议题来探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思维,促使学生围绕多样化的各类议题辨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值得强调的是,要注意设置开放性的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形成师生的学习共同体。三是开展“综合型”教学法。这种课堂通过构建多种知识的教学模块,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和多元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高高中生运用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迁移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各位政治老师积极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每一位老师不仅要依据学科特点,积极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制定出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而且应负责一个社会实践场所的组织与指导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调研,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公益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用这种亲力亲为、身体力行方式也在引导与激励每一位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
2.家庭采取以生活为引导的榜样示范法。学校德育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家庭教育状况的映射,家庭教育才是学校德育的支撑点。①姚文忠等:《学校诊断》,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监护人,应如何发挥其榜样作用呢?一是父母以高尚的人格垂范、渊博的知识视野、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高中生的典范。家庭是高中生最初社会化的基本环境,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使他们刻骨铭心、终生不忘。父母是高中生最信赖的人,成为高中生行为的向导,促使他们将良好思想品质贯彻到现实生活中。二是父母坚定的政治信仰与政治态度指导高中生正确的政治参与行为。高中生接受的有关政治文化教育,最初来源家庭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之中,家庭是他们在其中生活最早与最长久的群体。这种普遍性与长久性要求高中生要充分重视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尤其是他们参与政治的方式与父母日常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三是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高中生提高公共参与的践行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家庭氛围对高中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父母日常的言行、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通过成员之间的耳濡目染渗透到高中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实实在在地作用于高中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高中生内心可以感受到自由与民主,更好地表达思想与言论,逐渐形成自由表达与参与意识,有利于提高其公共参与的政治权利和践行政治义务的能力。
3.社会采取以实践为基准的实践体验法。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同时,也是承担责任与义务的主体。很多时候,高中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行为的体验和锻炼,这是因为学校德育教育处于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尴尬境地。就目前来看,一些学校的德育教育正在发生悄然改变,积极转变德育理念,进行创新德育课程的改革活动。②宗钰、王作亮:《中学德育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基于对济宁市W中学的调研分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第6期,第55-57页。以上海的大同中学为例,这所学校在近几年的实践研究中,正尝试德育课程链的改革,已经形成生命教育课程链、科技创新课程链、传统文化课程链等特产德育课程,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育人课程观。根据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借鉴各地各校的实践经验:一方面,高中生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假期社会调研活动、红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参观活动,亲身感知与体验,参与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正确了解与认识国情与民意,理性对待各种言论和行为,提高自身辨别是非能力;另一方面,高中生参与服务社区的深入调查。高中生通过了解生活社区建设的意义与方法,学会同相关部门之间开展沟通与交流,不仅能从中收获相关的知识素养,而且还能锻炼高中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民主管理活动的社会能力。
(二)优化培育环境强调协同育人
1.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能够影响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每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状态和精神境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既要“寻根”,又要“开新”。以“寻根”延续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以“开新”发扬时代精神,用时代新风引领社会发展的新潮流,积极向社会传递时代需要的正能量。爱国、明礼、勤劳、自强、谦和、孝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镌刻在中华民族精神丰碑上的宝贵遗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绝不能抛弃民族文化基因。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应倡导舆论导向,发挥正向宣传作用。实施社会环境的建设工程,还要加强舆论支持,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大众传媒是社会的窗口,媒体宣传报道的导向往往能够对社会舆论导向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新媒体”、“多媒体”、“融媒体”以其便捷迅速的传播优势愈发显示出对大众心理的牵引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引导人、鼓舞人,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媒体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多以积极视角宣传报道社会正能量,净化网络舆论环境,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对社会负能量,媒体应以客观的视角、辩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做好解释工作,尤其要杜绝博人眼球的不实报道,以免误导广大高中生。
2.构建积极健康的学校环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文化提出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要求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必须要用一种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共识性价值观以巩固全社会团结奋斗、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集体主义道德观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信仰,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树立起灵魂旗帜和精神标杆。同时,高中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价值取向:首先,全面了解高中学生特点。高中学生的特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处时代不同,他们的需求和特点也会不同,要把握高中学生的总体特征,就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总体趋势,又要在高中生的求学、社交等方面给予重视。其次,正确判断高中生的需求是否合理。在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对于高中学生的合理需求和正确价值取向予以保护和关注。再次,深入分析高中学校文化育人功能与高中学生利益需求的本质相似性。文化具有自在的育人功能,这种育人功能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高中学校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应当深化文化育人功能和高中学生成长目标的一致性,提升高中学校文化育人的实效。
3.建设爱国主义的家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家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他反复强调公民小家庭的安康幸福是与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密切相连。②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日。良好的家风是联结民族大家庭与血缘小家庭的牢固纽带,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代后浪,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初级阶梯,从而合力铸就立德树人的向心力,奠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稳固根基。爱国主义思想是其中的主流元素,在传颂和歌颂爱国情节的美好诗句中成就了生动的育人元素。家风“传”的是精神财富,是一种更加厚重的“抽象”财富,悄然辐射每个成员的信念与活动,能够在家庭成员工作生活中转化为物质财富。父母要通过自身行为模范助力孩子的行为模仿。家庭长辈在工作生活中每时每刻注意一言一行,持久深远地影响孩子。在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不能时刻以自己利益出发,需要做到先人后己,不能语言教育孩子与自身实际行为两张皮,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家长务必关注自身爱国情操的加强,孩子的认知模式会循序渐进促使自己模仿家长言语和行动,进而养成牢固的爱国情愫。
(三)完善培育保障推进管理育人
1.完善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物质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物质保障应包含经费投入和设备投入两个主要方面。
其一,经费投入方面。高中学校不仅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而且也是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重要环节。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是顺利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高中学校主管部门一般都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预算,高中学校也会相应地做出这方面的预算计划。然而,对于以教学和升学为主的高中学校而言,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会在升学奖励、教师培训上投入更多的花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投入会少些,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受教育的激励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学习方面。同时,有关高中生宣传研学和实践调研活动以及表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活动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因此,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经费开支需要纳入到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算之中,否则,培育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二,实践场所与设备设施投入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包括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管理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校应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工作条件,夯实物质基础,从而确保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场所与设施。一方面,关于投入到实践场所的费用。伴随着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改革的不断发展,高中学校与大学、社会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进行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离不开高校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应拓宽眼界,面向高校与社会,增加教育渠道,不仅包括学校公寓、食堂、校园等校内场所,也应开辟在大学的教学教研培训实践基地、研学课堂实践基地、社区育人基地等校外实践场所,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另一方面,关于设备设施投入的费用。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不是只出现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之中,而是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校园广播站、学校校报、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站等媒介的建设。因此,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等各种科技产品成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的重要设备设施。
2.完善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精神保障。对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进行培育工作既需要成功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其一,深化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规律的研究。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规律,是探讨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如培育主体、内容、目标、环境、载体、方法等之间的本质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理论,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确立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的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保障,开展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活动的一个基本依据。与此同时,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怎样才能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内容怎样才能更适应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的规律,怎样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基本规律,更好地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服务等问题,都有待于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化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规律研究,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各培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培育规律,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研究,提高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其二,深化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理念的研究。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理念正确与否是培育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理念只有符合高中生思想进步的需要,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所在。社会在发展,育人环境在变化,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更新培育理念。如前所述,本研究是以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尤其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育人理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育工作。然而,通过前面的实证调研与访谈工作发现,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在培育理念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为此,需要发挥三者协同育人的合力,解决三者育人理念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研究工作者们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当前现实的培育环境、培育主体的特点和高中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综合探讨,为高中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理念的正确树立提供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