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重论域
2022-03-04郑海祥
郑海祥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关键内容,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全方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指“通过科学、规范、合法的手段实现管党治党结果上的效益提升”①刘先春、陈慧瑞:《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若干思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0-18页。。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实现自身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功能和活动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承担着领导与执政双重角色,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也包含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其内容是随着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环境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角色变化而发展和完善的,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特定表现形式。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自身成长的过程就是一部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和国家治理等方面高水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现代化深入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新发展阶段、新历史方位特征和要求科学概括形成的重要概念,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深厚的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党的建设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那么,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关系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在历史演进与实践发展中深层互动的?本文尝试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相融合的视角科学阐释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径。
一、正向主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与关键
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和整体效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国家现代化取得已有成就为基础,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现实依托。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与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党的建设为法宝,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化”①陈金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与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期,第4-8页。,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安排。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更高水平的体现。但推进国家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表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则依靠自身成功建设担起了这项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自身建设优势,取得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注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出发,对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实际进行科学判断,把革命矛头指向“三座大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政权”的革命道路,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统一全党共识,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强有力军事保障。中国共产党注重组织体制机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了党、政、军、民融为一体的组织结构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集中统一的领导力量和稳固的组织动员基础。通过持续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成为一支高度组织化的政治力量。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组织、宣传和革命动员,将民众团结起来,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掌握了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党的建设为法宝,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主权独立、内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价值原则、制度基础和体制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国家现代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起点,中国共产党则要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发展方向和现实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赋予国家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并为其创设了现实的社会制度条件。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组织体系为依托建构了其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党的建设成功与否则成为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兴衰的关键。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判断,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问题,成功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我国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页。,将国家主要任务集中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并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83页。。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目标取向与根本制度前提。政治路线确定以后,需要组织路线的实施作为保障。在组织体制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整党整风,完善了党的组织体系,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同时,中国共产党提高了党员入党条件,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浪费,改进干部管理制度,实施正确的干部选拔标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培训。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此外,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组织网络为基础,使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通过特定制度安排实现了对国家权力和社会领域的全方位领导,采用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一元化领导方式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坚强领导体制和坚实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自身建设为基础,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制度基础,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明确了价值取向,奠定了制度前提,找到了奋斗目标,提供了有效体制保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正确道路
中国现代化发展既不能移植西方国家模式,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必须从我国特定国情出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建设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锐意进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赋予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进程出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现代化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问题”④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4页。。
组织路线是实现思想路线,落实和巩固政治路线的有效载体和保障。在组织体制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逐步实现从革命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党组织的权威由传统‘人治’型向现代‘法理’型转变”⑤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党组织建设也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严格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推进。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严格按照党员标准吸收符合条件的积极分子入党,并根据国家现代化发展形势吸收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巩固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革,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逐步理顺了执政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功能实现了从全能主义向集中开展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的转变,其执政活动也确立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准则。通过科学领导和有效执政,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科学发展战略,并推动发展战略实现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的细化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找到了正确发展道路,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科学发展战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坚强组织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政治气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了对国家现代化内涵的认识,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规划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安排。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页,第517页。。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等重要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拓展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赋予国家现代化新内容,确立新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支撑,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并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新内涵,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
政治路线的深化、拓展和实施,有赖于组织路线的与时俱进、相得益彰。在组织体制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科学构建“六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着力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和群众组织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9页,第517页。,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政党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④郭定平:《政党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3期,第13-22页。。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效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国家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一种全面、综合、历史及现实相统一的思维落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战略安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⑤刘卓红:《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2期,第62-68页。。
二、逆向塑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党的建设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而随着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道路的形成及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对党的建设逆向塑造能力日趋增强,促使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调适,不断提高自身建设质量。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基础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对自身革命党、领导党和执政党的角色进行有效调适,逐步实现三者有机融合。同时,推动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转型,不断提高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水平,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组织功能,提升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也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将从“全方位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②参见陈金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与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期,第4-8页;刘卓红:《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2期,第62-68页。三个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发展。国家现代化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对党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是以物质文明现代化为牢固基础、涵盖多领域的全方位现代化。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领域协调均衡发展,是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破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各种难题,有赖于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健全完善的领导体制。
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中心工作,也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之意。党的全面领导集中体现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三大政治功能。在新发展阶段,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新要求体现为: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战略着力点,按照“总览全局、协调各方”原则,更好发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现代化建设的“短板”,确保各领域各部分协同发展。第二,在组织领导方面,要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及其推荐的重要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各级组织网络和党员的工作,贯彻落实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决策,并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全方位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第三,在思想领导方面,要不断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做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各种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和宣传工作,力争在全社会凝聚思想共识,并将其转化为推进全方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动力。当然,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最关键的在于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因此,开展全方位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提升党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角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更高目标,即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而推进党的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第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党的综合能力。要以科学先进的执政理念为指导创新执政体制机制,推动执政方式的转型升级,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和方向指引。第二,要大力提高制度治党水平。国家治理制度化水平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进一步强化运用党内法规管理党内各项事务和规范党员行为的意识,构建更为科学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要增强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和党内权力运作的制度化水平,防止党内法规空转或虚置,在党内形成良好政治生态,为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第三,要提升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水平。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是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提高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以更高水平开展治国理政活动,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为国家法治建设夯实基础。要进一步规范党与政府、人大、政协、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监察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党全面领导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格局,为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提供支撑。
(三)人的现代化要求倾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全方位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条件。规划《建议》指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目标与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倾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要求中国共产党:第一,要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满足人民的主体意愿和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第二,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强化人才兴国理念,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磅礴的人民力量。第三,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障人们的合法权利,引导和塑造人们的现代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品格,实现人的现代化与全方位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的顺利推进。
三、有机调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党的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在历史与现实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了有机调适和相互促进。在新的征程上,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引领和推动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命运所系。”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干事创业的基础,是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协调发展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第一,突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突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重要内容”,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体现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决策施策的科学性和保障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四个方面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光明日报》2021年6月26日。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可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供给和动力支撑,而充分激发这一制度的效能可以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第二,提高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实现全方位现代化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强化党在关键领域和行业的领导作用。如《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强调,要在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中切实发挥党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光明日报》2021年5月31日。其次,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是党中央精神的重要执行者。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执行党中央精神和决策的综合能力,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在新征程上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将指引广大领导干部牢记初心和使命,严格按照规划《建议》制定的战略安排,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方位现代化建设实践蓬勃发展。
(二)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拓展党治国理政空间,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中国共产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水平。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规范管理党内各项事务和党员行为的基础,也是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需求制定了新的党内法规。如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徽党旗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为提高制度治党和依规治党水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共产党不断规范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制定《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夯实治国理政基础。执政党的根基在社会。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也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关键之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使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并作了具体工作安排。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2日。第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治国理政发展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7月13日。。以此为指导,将大力提升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和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这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提供有效支持。
(三)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提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在此过程中,既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足,又要培育人民的现代文化素养,并调动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一,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国家重要地区和关键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党中央作出部署,将推动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等的高质量发展,把浙江打造成共同富裕示范区,更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党中央作出部署,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即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①参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这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稳固基础。第二,提升人的现代素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人是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发展,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和现代化素养是前提,培养现代化所需专门人才是关键。中国共产党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要求,着力提升人民的现代素养,加强人才建设。如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实施《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力争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推动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等等。这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