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分析
2022-03-04于兆欣徐攀高罗斌玉冯晓敬
于兆欣,刘 颖,徐攀高,罗斌玉,冯晓敬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及治疗费用都在迅速增长[1]。心房颤动易增加血栓栓塞、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率,严重者可引起猝死、预后不良[2]。近几年有关指南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脑卒中以外的心力衰竭、体循环栓塞等心血管病风险[3]。西医治疗心房颤动包括抗凝、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等内科方法以及外科迷宫术、导管消融等新型技术。内科治疗效果有限,易于复发;新型技术尚不成熟,病人依从性差,费用昂贵。研究表明,中医药优势突出,能够显著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遴选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中药方,挖掘分析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进入CNKI,选择“高级检索”,检索项为“主题”,检索时限为2004 年1月1日-2019年11月27日,检索策略:“房颤”并“中医”或“房颤”并“中药”,共得到相关文献378篇。
1.2 文献筛选 纳入标准:以心房颤动为主要西医诊断;心房颤动治疗的医案类、经验类、临床研究类等文献;剂型为汤剂或免煎颗粒;明确说明方剂临床有效或经研究证明有切实效果;处方涉及中药均有明确用量。所纳入文献必须同时具备上述5条。排除标准:综述及动物实验类文献;丸剂、散剂、膏剂等非汤剂、非免煎颗粒剂型;重复或高度相似的方剂;无有效临床效果,或临床效果模棱两可者;药物组成、药物剂量不完整的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81篇、处方92首。
1.3 药物规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范中药名称:名称不同、实为同种药物的统一命名,如云苓、茯苓统一为茯苓;对于区分产地的药统一规范,如北柴胡与柴胡同记为北柴胡,南柴胡独列,关白附等同于白附子;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差异甚大者分开录入,如龙骨、煅龙骨,生地黄、熟地黄等;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相差不大时,则统一命名,如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统一为半夏,附子、制附子统一为附子。
1.4 数据分析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0)”软件,将筛选出的 81篇文献共92首方剂逐方逐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平台管理”——“方剂管理”版块,建立数据库。完成后,由两人对录入的方剂与原始文献反复核对,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可靠性。进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点击“统计报表”“数据分析”,依次进行药物归经、四气五味、频次及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数据的统计。
2 结 果
2.1 基本信息统计 选择“统计报表”——“基本信息统计”,依次点击归经统计、四气统计、五味统计、药物频次,导出Excel表,并计算出每行的频率,归经、四气、五味频率=频次/总药次(总药次=1 026),药物频率=频次/方剂数(方剂数=92)。最终制作出相应的统计表。
2.2 药物归经(见表1)
表1 92首方剂中药物归经分布(n=1 026)
2.3 药物四气五味(见表2)
表2 92首方剂中药物四气五味分布(n=1 026)
2.4 药物频次(见表3、图1)
表3 药物频次统计(频次≥15次,n=92)
图1 药物频次直方图
2.5 常用药对 进入数据分析系统,点击“方剂分析”下的“组方规律”。设置支持度为16,置信度为0.6。选择“用药模式 ”,共得到17个常用药对,包含中药12味,按频次高低制成统计表。详见表4。
表4 常用药对
2.6 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点击“规则分析”,共提取出10个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按置信度降序排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详见表5。通过“网络展示”得到17个常用药对网络展示图。详见图2。
表5 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图2 常用药对网络展示图
2.7 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进入数据分析系统,点击“方剂分析”下的“新方分析”版块,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选择“聚类”按钮,点击“提取组合”,基于复杂系统的熵聚类,共提取出用于新方聚类的3味药或4味药核心组合18个,详见表6,网络展示图见图3。
表6 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图3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核心组合网络展示图
2.8 新方组合 在“提取组合”中,可见系统在核心组合基础上,继续复杂运算得出9个新处方详见表7,网络展示图见图4。
表7 新方组合
图4 新方组合网络展示图
2.9 药物关联度 选择“药对系数”,共得到10 048个结果,关联系数>0.03的15个药对详见表8。
表8 药物关联度
3 讨 论
中医没有关于心房颤动病名的记载,按其症状多归属于“心悸”范畴。有关“心悸”的论述由来已久,《内经》首提“惊”“惕”,并认识到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为悸”,认为饮停心下、扰乱心神是心悸发生的关键;朱丹溪倡导痰与虚致病,《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张景岳开阴虚致悸的先河,曰:“怔忡之病……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清代瘀血导致心悸的理论得到了高度发展,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启发。现代研究认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当代医家对心房颤动的论治可谓多角度、多层次,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通过统计出的各项数据,分析挖掘其组方用药规律,并与有关医家论点、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为临床提供参考。
从归经分析结果来看,12经均有涉及,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多样性,总体上以心经为主,肝、脾、肺经次之,表明了心房颤动以心为病位,以心、肝、脾、肺四脏功能失调为重要契机,揭示了心房颤动除可以从心论治外,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温肺化饮等亦是重要的治疗思路。四气中温药占比最大(34.7%),温药可以温通血脉、振奋心阳,也说明了心房颤动多以寒为主要病机,以痰、饮、瘀等阴邪为主要病理产物。严永琴[4]认为心房颤动病机责之于心、肾、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挟血瘀、痰浊致使脉道不畅,鼓动无力。五味以甘独占首位(57.3%),取甘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补益脾胃等作用,提示心房颤动病人大多起病急骤,不容小觑;同时也揭示诸学者在心房颤动治疗中重视补益后天、标本兼顾,以及培土制水以祛痰饮的思想。
用药频次结果显示,频次在15次以上的共23味,可见这23味药为临床医家治疗心房颤动所青睐。从诸药中可以窥见譬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生脉散、炙甘草汤、酸枣仁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的影子,说明医家重视发掘古方,在经典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药物功效看,多为补气、滋阴、活血化瘀、安神类药,反映了医家治疗上标本兼顾的特色,既不忘治气阴虚之本,又不忘治瘀血之标,同时佐加安神以调摄心神,使心神得养,与张艳教授根据营卫气血理论得出的心房颤动主要病机为心气阴两虚伴瘀血内扰不谋而合[5]。前10味药中补虚药占7个(麦冬、生地黄、当归、五味子、炙甘草、黄芪、党参),可见总体上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体现了养正则邪自除以及治病求本的中医理念。
17个常用药对为临床配伍组合提供了参考,其中频率最高的药对为麦冬-五味子。麦冬、五味子组合实为生脉散化裁,麦冬味甘性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味酸甘性温,敛肺止汗、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二者配伍,寒温并用,一润一敛,酸甘化阴,使阴液得生而不肆意耗散,一清心一宁心,使心神安宁而无乱象。窦新宇等[6]研究发现,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效果显著,证明了麦冬、五味子相配伍治疗心房颤动的价值。药物组合关联规则是在17个药对中筛选出的置信度大于0.6的药对,置信度越大说明前后2种或3种药物同时出现的概率越大。置信度前4位的依次为五味子-麦冬、牡蛎-龙骨、龙骨-牡蛎、麦冬-五味子,结合常用药对前10位,认为五味子-麦冬、龙骨-牡蛎为治疗心房颤动的核心药物组合。龙骨、牡蛎相配镇潜固涩、养阴摄阳,一入心经,一入肝经,既能镇惊安神,又能平肝潜阳,《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摄魄之妙药”,龙骨、牡蛎的高频率组合运用也从侧面说明了心房颤动多属于中医神志病的范畴。
通过新方聚类得到的18个核心组合,是用来合成新处方的潜在组合。从功效看,除了前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安神药外,尚有黄芩、黄柏等清热解毒药,竹茹、陈皮、瓜蒌、半夏、石菖蒲等化痰祛湿药,提示了除“虚”“瘀”外,“热”“痰”亦为心房颤动的重要致病因素。王振涛教授认为心房颤动的病机需抓住“虚”“热”“瘀”,倡导养心安神法治疗本病,与该分析相契合[7]。由18个核心组合演变出9首新的处方。新方2正是大补阴丸易知母为鳖甲,鳖甲与知母均能滋阴清热,鳖甲另可潜阳以防心阳耗散,《本草经解》曰“鳖甲气味俱降,阴也”。纵观全方,熟地黄滋阴生髓以充先天,黄柏泻热之力显著,《本草化义》曰:“黄柏专泻肾与膀胱之火”,鳖甲、龟甲助熟地黄以养阴,同时又增强了黄柏退热的功效,全方补泄并施、培本清源,具有滋阴泻火的功效,提示可能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之心房颤动。另外新方4为生脉散化裁,全方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可能适用于气阴两虚的心房颤动病人;新方5为泻心汤加熟地黄、磁石组成,全方泻火解毒、滋阴安神,提示用于火邪炽盛伤阴之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新方6为当归补血汤合炙甘草汤加减而来,有益气养血滋阴的作用,或许适宜于气血两虚的心房颤动病人;新方8为枳术汤加半夏、茯苓、石菖蒲而成,《金匮要略》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白术与枳实配伍,一健脾益气,一逐饮消痞,攻补兼施,加半夏、茯苓、石菖蒲以补气、燥湿化痰,共奏益气健脾、祛除痰饮之功,适合气虚痰饮停聚的心房颤动病人。药物关联度则是描记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关性的定量分析,可以是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具有复杂的运算过程。关联度最高的为枳壳-丹参,从功效看,说明理气与活血的高度相关性,印证了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中医理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整理了当代医家治疗心房颤动的方剂共92首,分别对方药的归经、四气五味、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进行了统计归纳。利用新方聚类合成的新方具备一定参考价值,对临床开拓新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通过运算得到的信息存在机械化特征,缺乏临床诊病治病的多样性、灵活性,合成新方的临床实效及可行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并且新方没有说明君臣佐使,亟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