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分析研究
2022-03-04林王兵张勤徐庆红成艳
林王兵 张勤 徐庆红 成艳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运行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聚焦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全方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已成为实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基于共建实验室,高校和企業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吸纳社会资源,拓宽办学门路,改善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实验室,缺失了高校的智力支撑以及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保障,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合作双方在共建过程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迟滞了共同发展的步伐,与“共建、共享、共融、共赢”的建设初心拉开差距,将合作拉入困境。
1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困境
1.1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合作共建模式单一
合作共建实验室是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的基础上,但现实中往往呈现高校“一头热”和少数企业主动响应的现象,企业的参与动力明显不足。通过校企合作满足人才需求是企业参与的直接目的,但受制于我国校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企业难以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紧缺人才,进而打消了企业的积极性。除了存在高校“高热情”与企业“冷处理”的矛盾外,因合作前提准备得先天不足,导致合作模式相对单一。常见的是援助式共建模式,合作形式多为企业提供资金、设备,高校提供场地。
1.2共建主体诉求不统一,合作缺乏深度
良好的利益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而企业在投资活动中重在计算回报率,以利益至上为追求目标。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以致在合作中双方的诉求不能统一。在缺少政府主导,或者尚未寻求到明确合作共赢根基点的情况下,企业不愿过多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无法拓展合作深度。充分考虑相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同时,还要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和企业利益主体和谐共存的问题,关注在趋同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力争实现共赢的目标。
1.3运行机制有待加强,对问题预见不充分
实验室建成后,校企双方本应发挥各自优势,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促使其健康持久稳定的运行。实际情况却与预期设想“南辕北辙”。“政、校、企”三方统一组织机构的缺失,对建设中问题的预见不充分,运行管理机制上的缺陷,致使多数校企共建实验室走不出从建设初期“轰轰烈烈”的风光无限到实际运行后“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困境。
2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分析
2.1融合共生机制
企业和高校是社会的两个不同形态的组织,从组织学角度的出发,很难将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过程中,构建融合共生机制,打造校企利益相关共同体,采取目标导向、组织构建、利益保障等措施满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激发企业参与内动力,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首先,以共同目标为导向,建立目标融合机制,杜绝行政干预的局限性,有效规避合作冲动带来的“一时兴起”,在平等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合作主体实现目标1+1>2的共建效果。其次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建立组织融合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管理机构,明确高校和企业各自职权,在友好磋商的氛围中处理分歧和矛盾,促进合作事宜可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在合理利益追求的驱动下,建立起利益融合机制。
2.2开放共享机制
开放共享是共建实验室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开放性是高校实验室的自然属性,开放机制是保障基础。共建实验室一般建在学校内,是集企业资本和高校科技资源整合的产物,绝不能因此成为两家的专属物,不能与对外开放自然属性背道而驰。在实验室开放上,校企主体共同做好“三个创新”。一是实验内容上的创新。受到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高校开设的实验室项目多是验证性内容。在共建实验室内,引进了企业真实项目,更新实验内容,开展项目式综合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达到以项目实践育人的目的。二是实验指导上的创新。打破指导老师只源于高校的局限性,鼓励和支持企业人员走进高校,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在与企业生产环境同标准的实验环境现场指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三是实验模式上的创新。制订出以竞赛为引领的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做到课程内容与竞赛大纲的对接、课程安排与竞赛时间的衔接,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模式。
2.3激励共赢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不管是合作刚开始抑或已经确定合作关系,涉及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多方在考量利益得失的时候,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容易将合作拉入“囚徒困境”。因其合作关系和多主体的特殊性要求,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将旁观者转变成受益者,鼓励高校师生、企业员工参与进共建实验室中,实现利益融合、共享。做到在政策措施上释放积极信号,在激励方式上调动各方主动性,在利益分配时兼顾各方诉求,力求多方受益。具体来说,学校在自身财力和资源受限下,借助企业搭建起真实场景实训场地,在“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驱动下,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工学结合、学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达到“教学做一体”的目的。对企业而言,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为其节约了场地投入、人力成本、研发成本、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赢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为企业长远发展诸如强有力的后劲。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并建立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出更趋完善的管理办法,规范日常运行,把控过程管理,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考评指标,保障共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3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建议
3.1争取政府的有力支持
政府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校企双方应争取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出引导作用。一是倾向性的政策支持。当前,借助人脉关系或短期需求达成的共建意愿,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给予扶持。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性措施和保障性法律法规,给予企业奖励,在贷款贴息、低息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适当的财政支持。共建实验室短期内难以有显著受益,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倒逼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经费补偿。三是有效的舆论资源支持。政府的宣传平台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高校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适度参与的行动支持。既要避免“家长式”的大包大揽,也不能是“甩手掌柜式”的不闻不问,政府的适度参与对校企双方而言是一种约束,指引双方在明确的目标、规范的运行下有序推进实验室建设。
3.2建立合作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
在确定合作意愿后,合作双方应建立共建实验室组织协调机构和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构由企业和高校负责人及相关专家组成,共同制定管理规章,确定利益分配方式,在法律约束下明确合作各方的职责和权力,以制度约束保障各方权益。政府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监督职能,充分监督好校企双方,正确评价校企双方,维护协议和制度的权威性,落实好企业应当享有的优惠政策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校企合作必然牽扯到很多利益的相关问题,发现问题后,组织协调机构应以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合作协议为框架,及时处理、调节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其次,充分发挥校企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双方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沟通渠道,定期更新产教融合平台,不断提升合作深度和育人质量。
3.3构建自由退出机制
共建实验室进程中因运行机制不畅等原因导致合作陷入困境,以至建设成果与协议目标和初衷背道而驰,在容错机制无效下应构建自由的退出机制。自由退出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完善的退出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构建过程,需要合作各方重视程序管理,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刚性决心,还需兼有梨花带雨的柔性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方的心理失衡和成本损失。退出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应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做好资产分割、人员撤离、场所清理等,为后续的需求提供发展空间。
4校企共建实验室成效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依托检验检测行业背景,在泰州市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学院与泰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环境检测中心。
4.1专业技术特色
校企共建环境监测中心自2016年成立后,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已具备7大类近2000项指标的检测能力,是泰州高校中唯一通过计量认证的实验室,是华东地区环境检测领域获得认可的能力范围最广的非政府第三方实验室之一。2017年,继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后,中心建成国内高校中第三家二噁英分析实验室,形成以二噁英分析为代表的POPs技术分析特色,走到了国内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最前列。
4.2社会化服务
共建实验室目前拥有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自有设备总资产超3000万元。先后承办全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培训、全国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实操技能培训、二噁英类污染物分析测试及减排技术发展高端论坛等专业技术活动,现为全国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实操技能培训基地、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样品协作定值实验室。
4.3人才培养
共建实验室立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融合,学校方与企业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大纲、重构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式教学,注重新技术、新标准的学习,将专业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实习的无缝衔接。为了更好地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共建实验室积极探索实践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举措。举办环境工程专业技能大比武暨就业双选会,将专业技能大比武与毕业生双选会合二为一,用人单位零距离考查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的多赢。
总结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实质上是高校、企业、政府为了共同发展目标而拓宽出的育人途径,实现了三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政府结合地方产业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需求,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企业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人员,学校配备优秀师资及教学培养体系,形成以政府起政策主导、企业搭实训平台、高校为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共赢模式。在良好运行机制的保障下,实现校企共建实验室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林王兵(1986— ),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