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多元化数学提问打开高中数学教育大门
2022-03-03奂满军尚军豪
奂满军 尚军豪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各教师必须转变以往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转而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入手,用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分析意识,让学生找到数学概念、题目、公式中的隐蔽关系与更好的记忆方式,助力学生在直观、形象、简单、多元的记忆与分析中获得数学知识、能力、思维等的发展。同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问”中,学生能够明确教师的引导思路,教师也能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这一观点也与当前“双减”、新课标等政策文件中提出的“轻负高质”教育要求相符。因此,利用多元化提问优化高中数学课堂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必要性。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元化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呢?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诚然,在任何知识学习中,有效的问题都具有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不少教师未关注到提问的有效性,未正确利用提问打开教育的大门。基于此,本部分将以高中数学教学为切入点,依据多元化提问教学要求,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提问现状及提问原则,明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提问教学优化方向。
(一)高中数学多元化提问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问题”已经成为新型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不少教师都会关注提问的可行方法。但是,目前来看,不少教师的提问存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提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多数学教师在提问时会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出现灌输理论的问题,会过多将提问目标放在数学概念、知识、题目等方面,期望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进行数学练习。这一过程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提问内容多、价值不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已经开始从“满堂灌”教学转为“提问引导教学”,基于对问题引导价值的重视,一些教师会采取整堂课提问的假“问题链”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中教师的提问看似多,但是实际内容基本是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记不记得”等无意义的辅助提问,这些问题除能够引起学生的随声附和之外,并不会产生实际引导价值。如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中,教师若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直线l(定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之比等于1的动点 P 的轨迹是抛物线吗”等低效判断式问题引导的话,那么学生的回答只会是“是”或者“不是”,而若教师能用“你认为P点的轨迹是什么曲线?为什么?”等问题进行引导,则学生就可以据此进行思考、分析,更细致地回答、交流。
第三,提问理念落后。新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課堂学习的主体,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多种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认识与执行能力仍显不足,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也很容易出现因材施教缺、有效互动少等实际问题,且不少教师并未掌握针对学生具体需求提问的方法。教师找不到学生需要的引导点、学生得不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这也自然很难实现“高效课堂”“高质课堂”的目标。
第四,教师提问对象固定。基于教学进度、计划等的影响,不少教师更热衷于提问所谓的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喜欢“逢问必答”的课堂提问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教师大多不愿意“浪费时间”。这种提问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群体发展不均衡,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且这种提问方法也与公平教育理念不相符。
(二)高中数学多元化提问原则
基于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元化提问现状,为更好贯彻、落实提问教学的引导促进价值,合理利用提问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以教材内容为纽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达成促成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的的高效教学任务。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提问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良莠不齐,若教师提问难度过大的话,则很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在具有“暖场”功能的前几个问题中,教师可适当利用基础问题,摸清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情况,并依据这一情况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在后续提问时,教师也应依据这一原则,以“基础问题+学生升华思考”的方法,确保班级中所有学生均能在课堂中受益。同时,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需接触的数学概念、公式等内容较多,为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学习片面化等,教师可以在数学题目讲解、分析中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回顾,也可以在进行新知识、概念、公式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构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思维图,从而不断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二,吸引性原则。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习惯于提“是与不是”类问题,这种问题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事实上,要想让学生的课堂思维发生质变,教师必须确保学生的大脑能够在整节课中不停运转、思考,同时,要想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集中到课堂之上,教师也必须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指向出发,利用更具趣味性、探究性、生活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想了解数学、分析数学、探索数学。如在“一次函数模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假如某种植户小王租了50亩土地,现其雇佣了20个劳动力,想在土地上种植3种水果。水果A每亩需要劳动力1/2人,每亩预计产值0.6万元;水果B每亩需要劳动力1/3人,每亩预计产值0.5万元;水果C每亩需要劳动力1/4人,每亩预计产值0.3万元。小王希望能在每亩土地上均种植上水果,并且让所有雇佣的劳动力都能有工作,那么其应该如何规划才能确保最高产值?”,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实用性与生活性的同时,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第三,开放性原则。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运用、思考而非记忆,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单纯的教材讲解很容易将学生局限在框架之内。因此,在实际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开放性原则,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案例与开放性探索作业,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仍以“一次函数模型”为例,在新授课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根据对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分析,你们认为下列哪一种水果可以在本地区种植?”,要求学生结合跨学科知识(地理、数学、生物等)与生活经验,利用讨论、探究、查阅等方法,进行开放性分析,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与探究兴趣。
不同教学环境、氛围之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会有所不同。传统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记忆,这种沉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成了一个大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学生是舞台下的听众。于是,实际课堂中便常会出现教师“表演”费心费力,学生学习昏昏欲睡的情形。但是,随着“双减”、新课标等相关政策文件的推行与各种新式教学理念的提出,不少教师开始重新审视师生关系、重新看待课堂教学,基于多元化提问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利用问题提升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改变教学中的被动现状呢?此部分将以引导性问题和生活性问题两种提问方法,简单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问题设置策略。
(一)引导性问题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与能力建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循序渐进式思考。为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综合、持續、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在数学提问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问题里获得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例如,在“曲线和方程”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针对三种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并通过比较、思考的方法,产生对不同曲线的不同认识。之后,教师便可提出问题:“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曲线对应着一种标准方程,一种标准方程也都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演绎出相应曲线,那么曲线方程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曲线方程呢?”等等,以此让学生结合概念,思考、归纳、分析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引导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且能够带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生活性问题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数学无用,尤其是正值叛逆期的高中生群体,他们常会想当然地认为“生活中需要的数学知识基本也就是加减乘除,如果我不想当数学家,不想从事数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那么我完全没必要学习数学”。在实际调查中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事实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也并非只是考试的要求,在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数学,一些与数学看似无关的职业、岗位中也会蕴含着数学知识。为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利用生活情境的构造与生活问题的提取,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意愿。
高中阶段数学概念知识存在一定抽象性,不少学生对此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活融入的方法,用贴近生活的数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教师可将“荡秋千”作为切入点,先讲述朝鲜族荡秋千的民俗,再以秋千高高荡起时,在蹬板的来回摆动下形成的圆弧为案例情境,结合圆弧公式,提出数学问题,并结合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实现学生概念认识的深化。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言,更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共同提升。
另外,针对不少学生数学学习兴致欠缺、主动性不足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教学的方法,利用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学习意愿。以“分段函数”内容教学为例,此部分是高中数学及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函数内容过于抽象,且以往很多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也多是以讲题为主。基于此,在此部分教学中,教师便可为学生提出“刘老师上个月应发工资是8642元,那么他应该缴纳多少税款?”这一问题,引入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与个人所得税,展示各段税率表,并向学生提出“以刘老师为例,按照税率表,他应该如何缴税呢?若其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f(x),那么,你们能够将个人所得税率表中第一级到第三级的应缴税款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等问题,通过实际情境引入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想做、乐做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总之,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教育理念与认识的不断提升,教师应基于学生兴趣与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探索更多元的数学提问方法,用更利于学生学习与数学教学的提问模式解开学生的思维束缚,让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