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教育价值及策略

2022-03-03赖小晶舒开智

课程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传统

文∣赖小晶 舒开智

一、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内涵及篇目

学界公认的 “革命传统”定义是:“在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时期,被压迫者推翻剥削和压迫,力求建立新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时,体现出来的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人格;以及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也应包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领导和开展的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活动,形成了极具民族色彩和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1]本文中“革命传统作品”是指小学语文教材各主题单元中以单篇课文形式呈现,对“革命传统”进行记录和歌颂,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被赋予反映中华各族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精神内核的文学作品。以下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篇目的统计情况。

年级册目篇名分布位置单元及其主题一年级上册下册《我上学了》第1课《升国旗》识字10《吃水不忘挖井人》第1课《我多想去看看》第2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识字单元第二单元 心愿二年级上册下册《朱德的扁担》第16课《难忘的泼水节》第17课《邓小平爷爷植树》第4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第5课《神州谣》识字1第六单元 伟人第一单元 春天第二单元 关爱第三单元 传统文化

(续表)

二、革命传统作品的教育价值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统编教材由“人文”和“工具”两条主题线索穿插构筑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统一整体。在这套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比重明显增加,进一步丰富了教材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明确了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缅怀历史,感念现在”是永恒的时代主题。革命作品的历史相对久远,而且都是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挖掘这类文本的实用价值,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笔者从道德熏陶、政治认同、思维提升、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辨析。

1.道德熏陶

统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选用了有代表性的革命事件,如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历经艰难险阻的长征等,不但追溯了历史,而且蕴含启迪作用。众多历史事件涉及许多个性鲜明、品德高尚的革命英雄人物,如开国伟人——毛泽东、牺牲奉献的老班长、慷慨就义的狼牙山五壮士、永不屈服的梅兰芳、甘于奉献的雷锋,这些革命英雄人物都具有立体而鲜明的形象特点,使得学生在回顾英雄事迹的同时,也能够继承和弘扬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再者,循序渐进地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培养社会公德,提升道德修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留下革命传统的烙印。

2.政治认同

从认同对象的角度来看,政治认同是指对政治主体、政治规范、政治程序、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实现祖国和民族统一、和谐稳定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据。[4]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大量政治认同的内容,其中政治主体认同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国家、伟大领袖人物、政治精英以及其他优秀共产党员的认同和赞赏。五年级下册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记录了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毛主席毅然将爱子毛岸英送入抗美援朝一线战场,最终葬送在异国他乡。毛岸英的光荣事迹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革命事业的政治认同。再如二年级上册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描写傣族人民和周恩来总理共度泼水节,从中表现出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品质。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欢乐的场景,而且能感受到各族人民心连心的和谐景象,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感。

3.思维提升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对某一事物的判断、理解、分析、概括、综合,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文本教学,通过课堂上师生共同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训练学生对某一事物的感知、理解、吸收、转换,最终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小学教材革命传统作品中选入大量的革命人物、事件,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挖掘革命传统作品背后的历史价值,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思维品质,也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革命传统作品本身蕴含浓厚的革命精神,通过感悟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精神这类具有人文色彩的作品,能够实现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文本中革命传统的人文因素挖掘出来,因地制宜地将革命传统精神内涵渗透到教学中,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4.审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5]革命传统作品的内涵和审美,是中国先辈们审美意识形态的凝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和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学习文质兼美的革命传统作品过程中,通过细节的语言描写、人物形象的描绘、历史事件的勾勒,可以让学生有力感受语言形式之美、人物形象之美以及文化内涵之美,从不同角度感受革命历史的风貌。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讲述了抗战时期五位英勇战士奋力杀敌的故事。通过描写前进道路的崎岖、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凸显人物克服阻挠、英勇杀敌的气魄,展现崇高的爱国情怀。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品读,对人物个性和心理活动的体认、感悟,能够深度诠释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对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革命传统,形成正确“三观”有重要作用。

三、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教学策略

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基于师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文本认识理解和教学的相关情况,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

1.体认革命传统精神,挖掘深层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在教学革命传统作品时,要精准把握革命传统作品的意涵,采用精准适切的教学策略”[6]。这些作品中,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有倡导实践的延安精神,还有挺身而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等。

凸显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作品有《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神州谣》《少年中国说》《梅花魂》《七律·长征》。《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这篇课文呈现双页对开的插图设计,以天安门城楼和五星红旗为背景,展示了56个身着民族特色服饰的儿童和谐欢聚、团结共处的场景。作为一年级新生学习的第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使学生第一次体会到热爱祖国的情感,对民族团结有重大意义,与此情感类似的作品还有《升国旗》《我多想去看看》《神州谣》,它们共同揭示出爱国精神、民族信仰的主题。

凸显延安精神的作品有《桥》《为人民服务》《青山不老》《千年梦圆在今朝》《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精神的内涵是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民主团结。《桥》体现了党支部书记舍己为民、危难时刻坚持人民当先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一文用议论的手法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号召奉献精神;《青山不老》展现的是山野老农默默奉献,用一生来植树造林遏制风沙肆虐的奉献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航天精神。

在教学这类作品时,要着力挖掘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和不怕牺牲精神。将革命文化渗透于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育人价值。

2.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增强情感共鸣

现代语文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不是课堂中的听众,也不是机械的接受者,而是学习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7]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这类作品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宏观把握学生的能力点和兴趣点,增强学生主动学习革命传统作品的意识,形成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认同、珍惜、感恩的意识。

要在教学中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革命传统作品的最大价值,就必须充分立足于学生,建构学习支架和情感,要从故事、人物、语言三个角度深入开展教学。[8]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聚焦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相关的故事,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取适合学生的小故事,使学生感受丰富的革命故事,形成看法和认识。二是聚焦革命传统作品的人物特色,通过外貌、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式抓住主要人物的突出特点。三是要抓住关键语段,反复揣摩、品读,体会其蕴意。强化语言训练,从而落实革命传统作品育人的人文目标。可借助媒介辅助教学,选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如图片、画册、视频、音乐等。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仅能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革命传统题材作品形成的年代相对久远,多数学生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具有历史韵味的革命作品难有深刻理解和认同,因而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紧扣现实,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例如,在升国旗仪式和九一八防空警报演练的活动中,让学生铭记历史教训、勿忘国耻,并且和同学、老师、父母交流自己对革命传统作品的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兴趣。

其次,在时间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汲取革命传统文化知识,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博物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革命传统文化,深入理解革命传统文化知识,为学习这类作品做情感铺垫。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如井冈山革命基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熏陶,陶冶革命情操。最后,让学生将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在写作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获得了革命精神的滋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不同的文本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开展学习雷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完《延安,我把你追寻》,绘制关于长征的红色革命地图;学完《冀中的地道战》,可以排演情景剧,模拟与敌人奋战的场面;学完《桥》,可以访谈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有效运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革命传统作品内容由于与现实相距甚远,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而且作品中蕴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特别是特定时期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又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可以利用影视资源,挑选合适的革命题材的短片、电影、电视剧,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黄河少年》《建党伟业》《觉醒年代》《长津湖》等,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实际选择播放片段。如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举行师生共同观看《建党伟业》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增强对革命历史的感受体悟,立体把握革命人物形象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革命传统题材作品学习的难度。教师也可以趁机选择合适的历史资料进行补充,拓展学习内容的深度。

教师还可以适度拓展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域。[9]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教师可以借助《狱中自述》这一文章,采用课堂播放音频片段或者课外自主阅读的方式,感知李大钊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感受革命英雄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不影响教学安排的情况下,开展拓展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课文改编和话剧表演等,丰富革命传统作品学习内容。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对相关文本的演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传递的革命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取得收获,而不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部编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作品不仅蕴藏丰富,而且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紧扣单元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传统题材的应有价值,使得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能够被深度挖掘并且得到继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