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新时代培智教育的启示
2022-03-03刘春生
王 琦 刘春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指出:“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发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新时代意涵,对我们遵循课标精神,厘清培智生活教育的发展方向,走出培智生活教育实践误区,具有现实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新时代意涵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被称为“中国新教育的基石”。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其时代价值和意义也更加凸显。
(一)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只有深深植根并融入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充满活力。教育是以生活的整体为背景的,“人要实现发展,首先要面对生活。教育是人的生活需要,教育只有倚重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1]好的教育往往是与好的生活一致的。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不会有生活教育,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本质特征。
(二)实践性是生活教育的路径指向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提炼出“行—知—行”的知行观,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想,突出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突出“教学做合一”,强调由教而入,以学为中心,落实到做,再由事入手,经由做和学,回归到教,教与学最终都要通过做来落实。因此,实践性是生活教育的路径指向。
(三)发展性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内核
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我国近现代主要教育理论流派之一本身就充满活力,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2]所以,生活教育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教育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既要观照学生当下的生存状态,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过上更好的生活。正是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发展性的价值内核,时至今日,这一理论在我国教育领域依然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当下培智生活教育的实践误区
培智生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学习必要的生活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我国培智生活教育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也存在着一些实践误区。
(一)生活教育庸俗化:以经验的生活代替完整的生活
教育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经过选择的社会生活。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在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教育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熏育品格、提升素质。这种教育生活不同于学生自然状态下的生活,而是一种具有教育功能和理想性质的生活,使学生成长为具备一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从无知走向丰富,从单调走向丰满的过程。但部分培智教育工作者认为智障学生认知能力弱,将生活教育狭隘地定义为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生活知识、技能,解决学生吃饭、穿衣、如厕等实际问题,并热衷于编写各种“实用”教材,将教学各种实用的知识技能奉为圭臬,而放松了对学生丰富情感、价值理想等完整生活目标的引导,从而使培智生活教育走上了庸俗化的实用主义道路。
(二)生活教育功利化:以当下的生存代替长远的发展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成长的每一步过程都有教育意义。教育既要关注儿童的需求,观照儿童的当下,同时也要观照他们未来的发展。在当前培智生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视当下不重视未来的功利现象,一味追求教育的短期效应,而不考虑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出现了只重视书本知识学习,不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只关注应对当前生活的技能训练,不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的关键能力培养;只注重学校教育本身的实施,不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融合等现象。这将导致学生缺少面向未来生活的准备学习,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时困难重重。
(三)生活教育片面化:以技能的训练代替全面的发展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培智教育也需着眼学生未来高质量的生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智障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部分培智学校未能准确理解全面发展的涵义,片面地以为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习得一些碎片化的生活技能。他们看到了生活技能训练对于智障学生发展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出现了德育在培智教育中缺位,自然科学教育被忽视的现象,致使智障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更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启示下的培智教育实践匡正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即“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3]培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智障学生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培智生活教育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既要强调回归生活,更要强调引领生活
教育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承担着引领受教育者憧憬未来、实践美好、走向更理想生活的职责。如果教育过多依附于当下生活世界的需要,就会失去其超越性。人类的社会生活复杂多变,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全面而具个性的素质是智障学生走向丰富生活的通行证。因此,培智教育不能被动消极地服务于生活的需要,成为抽离情感与价值引导的机械训练和行为强化工具。不可否认,培智教育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但更需指向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对价值生活的引领。我们强调培智教育回归生活是为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纠正过去教育中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囿于书本知识学习的偏向。然而,培智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回归上,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简单化、庸俗化,而应当有所超越,要引导学生过健康的、向上的、美好的生活。
(二)既要关注当下生活,更要关注未来发展
与普通教育强调关注学生未来生活不同的是,当前的培智教育更多强调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补足智障学生适应当下生活的能力。与此相对应的便是在学生观上过分强调学生的缺陷,在教育观上过分强调补偿缺陷,在课程观上视康复课程为“无上法宝”。诚然,面对智障学生心智发育迟缓、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现实状况,培智教育关注学生当下生活,强调补偿学生功能缺陷、发展学生现实能力无可厚非。但是智障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他们身上也蕴藏着各种潜能,有些学生甚至具有超越普通学生的天赋。适切的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这种潜能的发掘、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培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着眼长远,从学生未来更好更全面发展的角度,开设面向未来的、多样化的、发展性的课程,认真落实好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既能适应当下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做好尽可能多的准备,以适应未来生活所需。
(三)既要培养生活技能,更要注重“五育并举”
生活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智障学生的生活教育也不只是简单化的一维追求。但是,一些培智学校仍存在把大量时间用于学生生活技能训练上的现象。部分教师错误地以为培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就意味着培智教育的成功,生活技能训练成了包打天下的利器。众多案例告诉我们,智障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的需求绝不能止步于简单的生活自理,他们亦有丰富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他们的未来生活也应该是绚丽多彩而又富有活力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生活技能的训练上,无异于剥夺了他们作为人享受公平的、全面的教育的权利。因而,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生活教育,不仅要强调物质层面的生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教会他们热爱生活、适应生活,最终能够有质量地融入生活、驾驭生活。这样,智障学生的未来才会充满各种发展可能,才有机会赢得美好的未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培智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随着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凸显。我们只有坚持从智障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出发,灵活运用不断发展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找到生活教育理论与培智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推动培智生活教育成为“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有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为智障学生融入当下的以及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