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2-03-0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213161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独立思考意识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213161) 赵 珊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形成语言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理性的认知过程,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孙绍振教授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关注批判意识的渗透,要根据文本学习的实际,带领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升华语文智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师生对话活动,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意识的培养要从质疑反思入手,引领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让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意识。课堂上,一些教师对批判意识的认识不足,习惯于根据教参的要求讲授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进行独立思考。整个课堂,以教师为主,谈何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要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挑战权威,能根据客观事实来审视事物。课堂是师生对话的场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平台。在课堂上,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不同的想法、观点给予宽容、理解、保护和支持,让学生敢于质疑,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景阳冈》一文,提出了一个问题:“该文的题目‘景阳冈’,能否换成‘武松打虎’呢?你觉得‘武松打虎’与‘景阳冈’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很多学生都觉得“景阳冈”这个题目好,甚至包括在座的听课教师。当教师看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景阳冈”更好时,他感到震惊。因为学生、教师都被教材的权威所影响,思维已经固化,认为编者的题目是最好的。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好的题目应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既要吸引读者,又要经得起推敲,教师进行引导:“某小区发生了打狗事件,有两家报纸分别以《小区怪事》和《打狗引发争议》为题目进行报道。大家认为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有的人认为,第一个题目好;有的人认为,第二个题目好。教师引导他们再一次根据好题目的标准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以审慎的眼光面对文本,对文本内容、观点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批判,使学生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批判。

二、引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始于文字,也为了文字,在对文字的学习与积累中促进学生思想、情感、智慧的发展。很多时候,一些教师陷入功利性的泥潭,眼里只有分数,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缺乏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课堂上,学生忙着记笔记,而没有对语言文字进行思考、感悟、体会。一些学校还规定,语文课堂要自读3 分钟,讨论4 分钟……这些固化的教学流程,很多时候是一种形式,自读、讨论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这样带给学生的只是浅层化理解,学生无法真正去品读课文。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由教师牵着走、赶着走,打破了阅读自由之梦。对文本的感知、理解,需要学生自我阅读,这样他们才能体会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才能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首先,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面对文本,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读,让他们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去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这是批判意识形成的基础。其次,教法要适切。面对教材中的不同文体,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合宜的教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这是学生批判意识形成的基本途径。其三,要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与独特感受。对同一文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经历、个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将自己的阅读思考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对字词句的分析,一些教师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忽视字词句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使学生无法与文本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只有与文本产生共鸣,才会产生批判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保障。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对文中的“奴仆”一词,他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薛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奴”的象形字,让学生据此来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引领学生围绕“越王勾践为什么愿意到吴国去当奴仆”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文化的魅力,而且从勾践的“奴仆”生活中,感受到他忍辱负重、矢志不移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引导,不仅具有文化的内涵,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而且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获得了批判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课堂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学习场域。在民主、理性、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对话,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对话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师生对话,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与编者的对话,还可以是学生与自己的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判断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学会反思,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时,教师要善于抓住人物对话,让学生去感知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首先,在阅读课文前,教师提出问题:“很多同学都有过旅行的经历。你们都去过什么地方旅行呢?”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牛肚子里旅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读读课文,说说自己想到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表达的主题,激发学生去展开预测阅读。其三,学生自读课文,试着回答上面的问题。其四,教师要求学生以同桌合作的方式,边读边想,并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的变化。同时,要求学生根据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师提问:“红头喊‘救命啊!救命啊!’这里用感叹号有何意义?红头被吃进牛肚子里时说‘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这里用省略号又有何意义?大家可回顾自己的生活,当内心恐惧时,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爱问天性,指导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以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对话引领,点拨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

四、增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涵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语文,需要日积月累,只有做到聚沙成塔,才能实现厚积薄发的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说一说,就是鼓励学生开口表达,说文中的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写一写,就是让学生多动笔,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圈点,对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对精彩的语句进行仿写。在读写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能力进行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不断发展,就能形成批判的精神。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与象共舞》一文时,在视觉化阅读、通感化阅读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求学生尝试运用“与某某共舞”为题进行拓展。有的学生想到“与蝶共舞”,有的学生想到“与狼共舞”,还有的学生想到“与风筝共舞”等,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获得了极大地拓展。批判意识的培养,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个层面来拓展思维空间,提出不同的想法或见解;批判意识的培养要从质疑入手,鼓励学生敢于发问,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想法,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对乌鸦成功地喝到水的方法,有的学生认为“乌鸦不讲卫生,因为小石子太脏了”,还有的学生说“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显然,两个学生的想法都脱离了文章的主题。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这样的想法不加以引导。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又要做到合理引导,对学生偏离主题的想法给予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五、打破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学习中,很多学生觉得书中的道理是正确的,因此不敢提出质疑和批判。教师要打破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式,要教给学生批判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敢于质疑、学会批判。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一文,最后狐狸将整个奶酪都吃光了,两只小熊却没有吃上一口。狐狸对小熊说:“我分得很公平啦!”“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对这样的结局,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对狐狸的分法,大家有何想法?只有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仁者见仁中,才能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在讨论中,学生理解到凡事不能斤斤计较,懂得要预防别有用心的人,知道怎样冷静地处理难题等,这促进了学生批评性思维的形成。

批判意识的形成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理智、品格、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对批判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指引学生明辨是非,精思慎取。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对于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教师应结合故事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铁罐与陶罐,谁更坚硬?为什么铁罐看不起陶罐?多年后,为什么陶罐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这样,结合故事情节,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能力。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别人的短处。”有的学生说:“在与人相处时,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学会和睦相处。”最后,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铁罐、陶罐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围绕“陶罐与铁罐对待对方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让学生感受到,不要骄傲,要懂得谦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要辩证地看待问题等。教师的引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

对批判意识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认识、理解的层面上,要拓展实践渠道,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组织活动,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的语文实践,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用心指导学生,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范例进行思考、探究,提取其信息,并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使学生获得对文本语言的内化、感悟,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例如,对《鹿角和鹿腿》一文的学习,除了关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修辞手法,还要从中挖掘寓言蕴含的深刻哲理。文中写道:“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教学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一句作者采用反问的手法,在结尾却使用‘!’,为什么呢?请大家站在鹿的视角,思考一下鹿角与鹿腿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深入阅读故事,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角色心理,领会了故事所讲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续写《鹿角和鹿腿》的故事。这样,提高了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批判意识是一种思维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可通过阅读体会、问题启发、读写结合等方式,鼓励学生展开交流、辩论,使学生学会反思、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总之,批判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将之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离不开质疑与批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批判阅读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宽广、更全面、更深刻,就会形成理性的判断,并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独立思考意识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谈独立思考
意识不会死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