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有效路径

2022-03-03江苏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210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陆游文本阅读教学

江苏南京市金陵小学仙林湖校区(210000) 叶 格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阅读教学以语言文字为对象,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其工具性的最直接体现。阅读教学以教材文本为载体,而教材文本大多是名家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能使学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感染,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教师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当作教学的目标,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指向对内容的理解,人为地窄化了阅读的视野;而有的教师则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熏陶,只传授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其目的是为学生的写作做铺垫。这些其实都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会让学生费时费力却不见成效。为此,教师应全面认识阅读教学,真正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以言意兼得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学为中心,引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包括对文本表达特点的体会,还包括对文本思想的提炼。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掌握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带领学生一首一首地诵读、理解、记背,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三首古诗作为一个整体“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学习。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初读,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其次,让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三首诗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找出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在一系列的自主阅读后,学生找出了一些典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概括出“秋”这个共同的主题。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三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学习它们并体会、感悟其异同之处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有的学生说,要从表达的感情入手学习。于是,学生再次投入到对诗句的研读中,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获与同伴进行分享,把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在汇报学习成果环节,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收获呈现出来。《山行》描绘了诗人秋天入山游览欣赏到的景色,突出描写了经霜枫叶的异常鲜红之美,其中“坐爱”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枫叶的情有独钟,体现了对秋天的热爱。《赠刘景文》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首先出现的“荷尽”“菊残”“傲霜枝”的意象,带给人一种萧瑟衰败的感觉;而后则笔锋一转,以“橙黄橘绿”突出表现金秋之美,并认为这才是“一年好景”,人们最应该记住它。这样描写,让人们得到启发,即使在困境中也应该看到希望。《夜书所见》描写的是游子的秋思愁情。诗人先描写“萧萧梧叶”“江上秋风”带来的是一种悲凉的感受;然后视野由远及近,描绘儿童灯火中挑促织的情景。这样安详的、充满童心童趣的画面,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的怀念,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自主阅读、交流感悟,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诗词内容与主题的提炼,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

纵览这种整体推进的阅读方法,我们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不仅让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体,而且也使学生的碎片化思考得到了整合,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获得了自我思考、自我生成、自我提升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交流讨论,比较出三首诗歌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掌握了学习与阅读古诗的方法。这为他们后续学习同类型、同主题的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实践,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输入的过程,既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为了学生的流畅、准确的表达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语言的训练,将输入与输出进行综合思考,协同安排。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地甄选文本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语言点。甄选的依据是课标、教学目标、学情等多个因素。在确定了语言训练点后,教师就要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把握具体课文的文本特点,从中提取出重点、难点、疑点等,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这些语言训练点,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多种对话,引发学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使学生能与文本、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这种训练点的选取只有更加精细,指向的内容更加具体,将学生的阅读范围“缩小”到个体语言单位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写作特点。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匆匆》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匆匆》一文不仅表达的情感很复杂、很细腻,而且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给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一阅读实践的难题呢?关键在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遍通读文本,抓住文本的主要特点,如对大量的问句、排比句等所表达的思想以及表达的效果等进行具体理解。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文本的特点,而且是学习与理解文本的关键点。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领悟作者的情感,进而明白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教师就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这些语句。通过画出课文中的问句、排比句,多种形式读这些句子,学生能初步了解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困惑,对所面临的生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内心感受。其次,教师可选择全篇中最能体现这些语言特征的段落,通过讲读、细读、研读,示范性地读,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全篇问句最多的是第4 自然段。教师聚焦这一自然段出现的6 个问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学生思而不得之际,教师进行点拨:“作者提出这些问题的背景是1922 年‘五四’运动的低潮时期。这时,大批曾经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他们苦闷、徘徊、焦急……各种情绪萦绕在他们心头难以消除。于是,作者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这6 个问句表达的是作者处在‘五四’退潮期的思考:‘自己做了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留下了什么痕迹?甘心这样无所事事吗?到底该怎么办呢?’”教师让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作者借助这些问句表达了哪些情感。在经过讨论后,学生明白其中既有叹息、懊悔、感伤、惆怅、无奈等消极的情绪,又暗含着惭愧、不甘、发奋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最后,教师从问句的数量、长短和排列顺序上再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集中发问数量多,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焦急的情感;问句的长短不一,表现作者对不同问题的思考以及所引发的情感;发问的顺序不能进行调换,因为6个问题体现了从失望、低沉、无奈到渴望、振作、奋进的迫切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抓住文本中的问句这一语言训练点,在对接单元语文要素中,引导学生体悟运用一组问句表达情感的写法。

在语文教材中,像《匆匆》一样,有着密集的语言训练点的篇章特别多。这些训练点不仅能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了好文章的标准,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写作中言意兼得,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表达方法的训练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裂变”过程。

三、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虽然是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教学是为语言形式服务的。在理解文本深邃的主题与情感后,再去思考用怎样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遵循了阅读的规律。在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个贯穿中年级至高年级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要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文本的思想感情,建构文本的意义框架,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自主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编者之所以将《示儿》这首诗选入该单元,一是因为作者陆游是一个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的诗人,二是因为《示儿》在陆游所有的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教学这种体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古诗词,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资料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呢?笔者的教学实践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自主研读古诗,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在小组中说说诗歌的大意。其次,引导学生聚焦陆游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临终前”对一个人来说显然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教师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从其他文章中了解到的,在这一时间点人们一般会说些什么。梳理学生的观点发现,多数遗嘱都指向不放心的人或事,这些人需要特别的关心照顾,这些事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这里,用普通人的遗嘱与陆游临终前所牵挂的人和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陆游临终嘱咐儿子的事情非同一般——告知“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时间,这是最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陆游为什么临终前还如此在意这样一个消息?”并要求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解。教师引导说:“陆游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金国给中原民众带来了怎样的生活?陆游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什么样的情怀?陆游一贯的主张是什么?陆游一生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陆游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代表性?”考虑到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不一样,也不齐全,教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大家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逐步梳理出陆游的生平、经历、主张与作为。这样,一个清晰而生动的爱国诗人形象就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时,学生完成体会古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学习任务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由文本中可见的“言”深刻理解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明确地说出文本蕴含的“意”,但是他们会在以后的阅读与表达中,有意识地去挖掘和感受文本中的“意”,这是言意兼得的开端。随着学生阅读量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掌握阅读文本的内在规律。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这为阅读教学以言意兼得为目标奠定了科学而客观的基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学情,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确定学生的能力培养点,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教师就要发现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悟、思考、运用,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总而言之,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实现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目标,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陆游文本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除夜雪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初夏绝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