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优化策略

2022-03-03吴荣玲

学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语文课堂教学

□ 吴荣玲

“双减”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再改革,它是适应时代发展与要求的新的教育态势。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并对接好新的教育方针以适应人民教育的需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科目,适应“双减”形势要求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架构语文课堂空间和拓展语文课堂张力等角度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点探讨。

一、结构优化,延展课堂时间

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目前全国多选用2018人教部编版),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写作、综合性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语文知识等栏目。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时间安排每周七个课时,每课时四十五分钟,每学期完成一册教材教学任务。45分钟课堂内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版块内容(其他内容作为活动处理),每册教材按主题划分单元,每个单元4篇阅读课文(极少数单元3篇)。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按部就班的依据教材顺序一课一课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惯常的课堂结构。但时移世易,“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如果不能改变上述单一的教学模式,恐怕难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要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提出的“优化课堂结构”可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要提高课堂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全部或部分完成本节课的课时作业。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我们可以将45分钟切割成“30+15”模式,即用30分钟学习原来45分钟要完成的课堂内容,用原来课堂1/3时间(15分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本节课必做的部分或全部课时作业。一节课节省15分钟,一周就能节省105分钟(1.75小时),一月就能节约472.5分钟(约7.8小时),一学期就能多出2835分钟(约47.5小时)。节省出的课内有效时间,效率非课下可比。把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处理课时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节省了学生在家作业遇到困难查找资料而花费的大量时间。而这只是语文单个学科延展出来的时间,如果每科老师都能如此优化课堂结构,延展出来的课堂时间将非常可观,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后,教师如何在30分钟内完成45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呢?下面就从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角度来分述此问题。

二、主题整合,架构课堂空间

优化课堂、提质增效,必须构建新型语文课堂模式,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大单元”概念与人教部编版新教材编排理念不谋而合,强调打破现有一课一教教学模式,以主题设计单元教学,成块呈现教学任务,集中学习课本内容,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非零打碎敲一课一课循规蹈矩推进课堂教学进程。人教部编版教材编排就是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科学探索”“人生之舟”等单元主题。教师可以利用新教材特点进行大单元备课教学。比如新教材“阅读”课,每一课都有出自本文且名家手写的“读读写写”字词板块。这个板块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集中教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教师可以将其纳入“语文知识”主题板块,整合整册书字词,从拼读、读写,书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用最短时间实现字词识用的“工具性”与书法美育“人文性”的融合,构成语文与美学课堂,完成较宽的教学任务。现代诗歌教学,可以采用“活动”主题,整合读写手段,从诗歌理论、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三块进行“活动”主题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块抓住“意象”“意境”“意蕴”“情感”等理论概念学习与理解;第二块注重单篇诗歌、某位诗人诗作或某流派名家诗歌的艺术赏析;第三是借鉴模仿学写现代诗歌。比如教学艾青名作《我爱这土地》,先从“鸟”、“土地”、“河流”等景物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散文中的景物与诗歌中意象的联系与区别,再把“土地”这一意象放到《艾青诗选》整本书中来审视,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原来“土地”这个意象在《艾青诗选》中是被反复吟咏的。抗日战争特殊背景下艾青诗中的“土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土地在这个时期艾青的诗中象征着正在日本铁蹄践踏下痛苦呻吟着的祖国。诗人反复咏叹“土地”是在吟唱祖国!诗中那只疲惫不堪的“鸟”,还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被暴风雨击打着的土地”,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学生一定会理解诗歌中注满诗人情感的景物原来就叫“意象”。弄懂了诗歌理论概念,再读那只“鸟”一定能读懂诗歌所表达的深沉厚重的“意境”和对祖国挚爱的“感情”。这样单篇课文学习与名著阅读某一主题任务关联起来,形成跳板课堂。且这首诗简短易学,在完成诗歌理论学习和诗歌欣赏两个活动版块后,布置模仿写作任务:仿用课文同样的题目和形式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一首现代诗。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用“活动”整合教学,构建立体高效课堂形式。摒弃孤篇单讲费时耗力的低效做法,整合教学环节、节约课堂时间。

三、要素融合,拓展课堂张力

融合题材、体裁和语体等要素形成运转高效的课堂。

(一)从题材角度整合拓展课堂张力

同一题材的文章合并设计教学,创新课堂提质增效。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板块,“贬谪”类题材诗文颇多,我们可以整合整册书中此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下面以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教材为例进行分析。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长卿《过贾谊宅》、李白《行路难》(其一),题材都是贬谪类,但是每个作品呈现的思想情感却是独特的,范、欧、韩作为政治家的文人,诗文中皆表现出关注朝政,关注民生的思想,蕴含的情感不以个人遭遇为羁绊,更多的是以家国情怀为牵挂,襟怀坦荡,风姿卓然。而刘长卿借古讽今,通过对贾谊故宅的凭吊抒发了遭遇贬谪后的个体忧愤;李白借《行路难》排解内心被排挤的郁闷,同时也流露出文人不屈的豪情。这样的比较学习可以拓展课堂张力,培养学生宏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有效节省课时,避免零碎分割课堂的低效。

(二)从体裁角度整合拓展课堂张力

同一体裁类课文也可以进行合并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两单元八篇“议论文”教学内容,如果一课一课设计教学费时低效。教材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两篇就文体而言都是驳论性文章,鲁迅这篇是典范的驳论文,雨果则是间接驳论。鲁讯文课本编排在后,雨果文编排在前。如果将同是驳论文体裁的两篇课文合并教学,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正文教学内容,在学生弄懂什么是驳论文概念,学习到本文第二层“立”部分:“我们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时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为例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学习,逻辑上顺理成章。鲁迅先生文章用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方式批驳,雨果文章先呈现错误观点(巴特勒上尉的话),然后逐层深入揭露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犯下的可耻罪行,最后推演正确的观点。雨果的驳论思路正是对鲁迅文章“立”这部分思路的反转,如此对比阅读教学,由浅入深。小说体裁作品贯穿整个中学教材,数量很多,如果每篇孤立教学很费课时,若从文体角度整合设计,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小说可以抓住三要素组织教学,但不是每个单篇都从这三个方面来讲,教师可以根据每篇小说的具体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单篇只侧重三要素中某一个要素来实现教学目的,让单篇融合于单元,通过组合要素来完成小说文体单元总体教学任务。我们还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的小说课文为例进行探讨。《故乡》的人物刻画十分突出,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闰土”、“杨二嫂”和“我”三个人物形象来设计教学。课堂通过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年青杨二嫂和中年杨二嫂的外形和内心变化以及“我”复杂细微的心理描写来把握小说的创作初衷,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我的叔叔于勒》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变化,抓住驱动“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节戏剧性变化的内在因素是“金钱”这一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题:作者借“金钱至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替代亲情人际关系的怪现象。《孤独之旅》最突出的是对“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环境描写,大量篇幅的环境描写使小说体裁散文般淡化,类似于孙犁的“荷花淀”,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这一典型特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从环境的渲染和变化角度审视杜小康的成长经历,学生很快就能把握作者创作的意图:人生成长需要历练。教师立足单元教学,从融合小说要素角度着手设计教学,每篇突出一个要素,将单元篇目整合起来,学生就能从整体掌握小说文体的特点。议论文、小说文本可以这样教学,推而广之,节时高效的课堂就会凸显张力:教学目标没变,教学内容增多,而教学课时由原来的一个单元8-10课时可以减少到4-5课时,且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从语体角度整合拓展课堂张力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课标的明确要求,古诗文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呈激增态势,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规定初中阶段(七—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但2018版新编部编版教材节选了113篇段,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因时间的久远、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学习古诗文对当今中学生来说困难不言而喻。但这个坎又必须得跨,如何“跨”、怎样“跨”得轻巧些?下面我们从语体角度来谈谈古诗文课堂教学构想。为了缓解学生文言诗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因学情利导,个人认为课堂诵读是关键。文言文言简意赅,句式多变,加之通假、虚词表意等文言现象,初读起来佶屈聱牙,不易懂。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范读、教读、齐读、译读、分读、连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终达到在课堂上熟读成诵的目的。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小,音韵和谐,开课初老师范读,接着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单读(教师及时纠正重音、停连、语气等方面问题),小组比读,全班齐读,播放名家配乐朗诵,再让学生有感情诵读,如此反复必能当堂完成背诵任务。篇幅长一点的课文可以分段诵读完成任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教师无需多讲,抓住名句进行赏析即可,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课堂上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只需抓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名句,教师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角度带领学生品析诗句恢弘的气势、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放手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背诵。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这首诗音调铿锵、语言质朴刚建的特点。这样课堂上虽然多耗费些时间,但能避免学生回家干思苦读,甚至畏难放弃背诵,耗时耗力不见成效。古诗文教学中若经常在课堂上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学生就能养成遇难不惧、化难为易的古代语体文学习的好习惯,在课堂内完成背诵任务,就是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外作业负担。利用学科特点,融合语文诸多要素,拓展课堂张力,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总之,立足教改大势和“双减”教育背景,着眼教学理念的创新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从时间、空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探讨“双减”课堂可操作的具体方法:结构优化——延展课堂时间、主题整合——架构课堂空间、要素融合——拓展课堂张力;提升语文教学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内涵,主动适应“双减”背景下新的教育形势,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应景顺势努力探寻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教改路径,综合考量学科教学内容、课堂诸多因素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寻找可行办法以期实现语文课堂有效“双减”。

猜你喜欢

双减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