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整本书阅读

2022-03-03吴永福

学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读法整本书读书

□ 吴永福

由于教材选文无多,且多是单篇,因而必得有所延伸和拓展。比如整本书阅读,无疑是容量更大或份量更足。但整本书阅读并非现在的新鲜事,也是早已有之。比如《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的“序”中就说:“希望读者读了这部书,自己去读成本的书,所以一部分的材料是从成本的书中节录出来的。自修国文不能单靠一种读本,要多看成本的书才容易见功效。”从成本的书中节录,便有提示作用,也可有所引发,从而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丰子恺在《〈再和我接个吻〉的翻译》中说:“据教日语的朋友说,学习日语,仅仅读几本教科书决不能直接看书,必须再请先生‘领读’几本原文书籍,方能应用。”其实母语教学都是这样,要懂得延伸和拓展。

一、文学阅读的延伸和拓展

如何延伸和拓展,一种方式是找寻优良的选本。从选本入手,也可识得许多名家名作。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我从来也不敢轻视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像这样的选家,这样的选本,造福于后人的,实在太大了。”[1]596为人所公认的优良选本,就是首选的读物。而由选本涉猎开去,就可拓开阅读的视野。再就是本于兴趣,讲求性情相投。林语堂是倡导自主读书的。他在《论读书》中说:“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这是指读书的效用而言。“所以读书必以气质相近,而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则要气质相近,也即性情相投。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说:“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有句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事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读书要与程度相近,也很在理。《读书的艺术》中还说:“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兴趣相近者入手不可。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得不去找关联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磨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是自动的读书方法,较之现在上课听讲被动的方法,如东风过耳,这里听一点,那里听一点,结果不得其门而入,一无所获,强似多多了。”

整本书阅读的选择中,文学类自然是首选,但要多读名家名著,并尽可能地远离低级趣味。也不尽是小资阅读,如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之类。而散文随笔,仍可多供选择。张中行在《作文杂谈》中认为:“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这里所讲的文体选择,就是用散文来对接作文。作者又说:“要先散文(广义的,包括记事、说理等作品)后小说、诗歌。散文中有些说理较深的文字,读比较费力,像是远不如小说有趣味,但更要细心读,因为思路的条理多半由此中学来。”[2]52虽是就读而言,但强调的仍是从散文中习得文理。比如梁遇春的《春醪集》和《泪与笑》,两集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围绕生活及艺术来逆向展开。思维在通常情况下是顺向的,这比较符合认知的程序。但若变换一下方向,比如逆向展开,往往别有意趣,宛如反弹琵琶,从而弹奏出一曲清音。具体表现于行文,又多从对面落笔,但相反相成,仍是达到正面的一个途径。再如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两书,都是文化随笔,或者说知性散文。其《吾国与吾民》分为背景与生活,背景部分包括闲话开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生活则有小引、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生活、生活的艺术及收场语。这是从思想文化的背景论起,再谈到各种生活层面的表现。作者在《关于〈吾国与吾民〉》中说:“因为中国人之生活艺术久为西方士人所见称,而向无专书,苦不知内容,到底中国人如何艺术法子,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夫雪可赏,雨可听,风可吟,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云可看,石可鉴,本来是最令西人听来如醉如痴之题目。《吾国与吾民》出,所言非此点,而大部分人注目到短短的讲饮食园艺的‘人生的艺术’末章上去,而很多美国女人据说是已奉此书为生活之法则。实在因赏花弄月之外,有中国诗人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之人生哲学在焉。此正足与美国赶忙人对症下药。”[3]238

此外,文学阅读也不只是读作品,还可读些文艺理论。夏丏尊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说:“把前人鉴赏的结果拿来做参考,足以发达鉴赏力。读词读诗不感到兴趣的,不妨去择一部诗话或词话读读;读小说不感到兴趣的,不妨去一阅有人批过的本子。诗话,词话,文评,小说评,是前人鉴赏的记录,能教示我们以诗词文或小说的好处所在,大足为鉴赏上的指导。”[4]194此种阅读,可起一种指导作用,且更为对应。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5]324又如朱光潜的《谈美》,谈的是美的观感及美感经验等。他在《开场话》中说,只有超越利害关系,才能免俗,才会有高雅的情怀。又如朱光潜的《谈文学》,谈的是文学的创作和欣赏,颇有具体的指导。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多探究传统美学的魅力及现代转化,也值得一读。

二、由文学及文化,仍是延伸和拓展

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就是推荐整本书阅读的,并列举了《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选》《呐喊》《爱的教育》。所举的有经典、古诗文、哲理散文、小说等,大可表明阅读的延伸和拓展是多元的或多样的。换言之,不止于文学阅读的,是还有更广泛的文化阅读。文化比起文学来,自是范围更广。而文史哲等,又表明其关联。钱穆在《中国历史教学》中说:“历史本是各时代的人事纪录,因此讲授历史,可分三阶层递次升进。一以事件为中心;二以人物为中心;三以时代为中心。此三阶层,乃一切历史之底层基础。”或事件或人物或时代,都为的是便于理出头绪,尤其是要有为现代人而编的通史。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讲中国历史的演变,要言不繁。再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其大历史观的一个体现。作者主张放宽历史的视界,许多问题便能获得合理的解释,也可见出艰难的演进过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不管“四书”还是《三字经》,里面都有哲学问题,也就是有哲理的思考。哲理阅读,最便于训练思想和方法。比如梁潄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比较了东西文化的不同特点,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观,或者说思想方法。再如梁潄溟的《朝话》,是以演讲的方式谈论生活、学习及行为养成等。钱穆的《湖上闲思录》,就一系列相对命题展开思考,颇有知见。相对命题,即二元命题,多是对立的,最能体现人生世事的矛盾性质。但矛盾还可转化,走向各自的对立面。则对立的命题,又有统一的一面。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青年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达成交流或沟通。朱光潜的《谈修养》,则谈了人生多方面的修养。

外国方面,法国蒙田的《随笔集》、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和英国培根的《人生论》,被人们誉为欧州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蒙田《随笔集》所写的内容来,除了一些性情的流露,言说得最多的是各种感想,也就是对世事人生的思考,而其个性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帕斯卡尔把人的生命比喻为一根苇草,表明其脆弱,但又说人还可凭借思想来反弹,从而体现出人的高贵或尊严。人的可贵也就在于有思想,是凭借思想而立足的。形之于文,这就是一种知性的表达。培根的随笔,以思力取胜,文风简练。《人生论》中的篇章,讨论真理、善、美、家庭、婚姻、爱情、友谊、言谈、读书等,是对人生各种问题的思考。文字密度大、信息多,其中不少句子都是格言警句式的。

三、一些方法的指导

书本甚多,既要注意选择,也要讲究方法。瞿蜕园和周紫宜合著的《文言浅说》中讲:“作为一个初学的人,最好是训练自己快读的能力。不拘什么书,尽量用高速度阅读,在短期间内发现其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了这一部分,这就为我所用了。那不感兴趣的部分,听其滑过,是不妨的。凡是古书都不会绝无字句上的困难,初学的人更不用说了。假如每逢不懂的地方都要寻根究底,非解决不放过,那就一辈子没有几部书好读了。其实只要懂那可懂的,不懂的暂不理会,收获就已经不少,读书的作用也不过如此。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才可以提高效率,扩大成果,书为我用而不至我为书用。”这是强调快读的,读得快,才能读得多。读物多了,采用快读的办法,才足以对付。但快读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能抓住最感兴趣的部分,融合于心,便可为我所用。快读的不足,还可通过其他阅读和重读来弥补。重读或复读,还可各有侧重。苏轼在《与王庠五首》中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作者所说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便是以不同的取向为目的。

胡怀琛在《古书如何读法》中提倡:“各书各读法,各人各读法。”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何谓各书各读法?我们拿了一本书到手,先要知道这本书是什么性质。倘然不管是什么书,只拿一样的读法去读,那是没有不错读的。”这是说先要了解书的性质之类,比如文学与科学的性质不同,读法就不会一样。“所谓各人各读法,就是对于同一部书而各人的读法不同。譬如《诗经》罢,《诗经》只是《诗经》,他的本身是不改变的,但是读《诗经》的人不只一种,那么读法也不能一样。《诗经》的本身虽然是诗歌,但是研究社会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政治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文学的人也要读,研究植物学的人也要拿他供参考。”各人有各人的关注和探究,不妨各取所需。“各书的性质不同,但是无论何人都有细读或参考的必要,只须照着我们自己的需要去读,而不可为固定的读法所束缚就是了。”有的书要细读,有的可拿来参考,读法并不固定的。换言之,就是读法也要相宜或对应。比如朱光潜在《随感录》中说:“培根说过,有些书是供咀嚼的。随感录主要地是供咀嚼的书。虽是零篇断简,它们是长久涵养的结晶,读者须优游涵泳,有证于经验,有契于心怀,才能吸引它们的好处。它们不是茶余酒后的消遣,也不是‘锲而不舍’的正经功课。唯其如此,当你一气读下去的读品,它们颇象珍味杂陈,不免令人腻味。作者原来不是一气写下去,读者也就不宜一气读下去,最好今日东取一鳞,明日西取一爪,有时间仔细玩索。它们可供咀嚼,却也只能当作小点心咀嚼。”这是针对随感录而言的,随感录不是一气写下来的,所以读也就不宜一气读下去。随感录是思想的结晶,大可供咀嚼的。

猜你喜欢

读法整本书读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0”的读法和要领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答案大放送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