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呼吸道疾病鉴别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2-03-03宋砚锋

畜禽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猪丹毒耳病胸膜

宋砚锋

(唐山市丰润区农业农村局,河北 唐山 064000)

0 引言

猪呼吸道疾病传播迅速,持续时间长,病猪消瘦,生长迟滞,重者成僵猪或死亡,给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形成的复杂疾病,按病原的种类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单纯感染是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混合感染是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引起;继发感染是指机体发病后抵抗力下降,条件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更严重疾病。猪场要控制呼吸道疾病发生,就要找出发病原因,制定全面、完整的综合防控措施,才能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1 呼吸道疾病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

猪群密度大、拥挤;猪舍建造不合理,温度调节能力差,冷热不均;体重相差较大的猪随意混群、强行断奶、长途运输、噪音等因素使猪群产生应激,降低机体抗病力;从外地引进猪种时体内携带或外来病原侵入,快速繁殖引发疾病。

1.2 营养搭配

饲料配比不合理,猪群长期缺乏某些营养,如限制性氨基酸、VA、VE、VC等,微量元素失衡或饲喂量过大,均可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引发呼吸道疾病。

1.3 免疫系统损伤

工业污染、饲料中重金属超标,如铜含量过高、杀虫剂、霉菌毒素超标;长期使用影响造血及肝肾功能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磺胺类、安乃近等,均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1.4 圈舍环境差

粪便经常不清理、通风不良等,造成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过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黏膜抵抗力下降而继发呼吸道疾病。

1.5 细菌、病毒感染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流感、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等;主要细菌有胸膜肺炎放线菌、猪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是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猪呼吸道病死亡升高的主要原因。猪肺炎支原体的存在使病毒以及细菌的侵袭更加容易,成为呼吸道疾病的导火索。

1.6 其他因素

猪场缺乏完善饲养管理规程及免疫程序,导致管理混乱,群体免疫水平不一致,猪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2 发病特点

1)每个猪场饲养管理水平不一样,感染的病原体也不相同,猪场发病率及死亡率区别较大,管理好的猪场死亡率较低。

2)猪场发生猪呼吸道疾病后,大部分病猪由急性转为慢性,病程长且持久,猪群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僵猪明显增多,死淘数增加。

3)呼吸道发病日龄多集中在仔猪6~10周龄、育肥猪13~18周龄2个阶段。

3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食欲稍下降,5~7 d皮肤逐渐潮红或发黄,采食量明显减少;病情严重猪10 d后腹部、耳后、殿部等皮下毛孔根部出现暗红色出血点;病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有些猪场出现神经症状,病猪后肢瘫软,犬坐或爬行、卧地不起、转圈等;病猪呼吸急促,咳嗽、眼分泌物增多,严重出现腹式呼吸;猪场从发病到出现死亡一般15~20 d,管理差的猪场极易引起继发感染,病情加重,死亡率明显上升,病程可持续1年以上。饲养条件较好,用药及时,死亡率较低。仔猪及育肥猪发病一般较严重,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剧烈咳嗽、采食量下降、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死亡率高。

4 呼吸道疾病鉴别诊断

4.1 根据临床特点区分

4.1.1 按发热类型区分

急性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丹毒、猪肺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大多表现稽留热类型;慢性猪瘟、链球菌感染等多为弛张热;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等引起的肺炎则以不规则热为主。

4.1.2 病猪站立姿态

猪喘气病猪站立时鼻镜接触地;猪肺疫、胸膜肺炎、猪流感等病猪呈犬坐姿势;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猪表现伏卧不起;败血型链球菌、慢性猪丹毒、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都可引起关节肿大跛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出现鼻拱地、烦躁不安等。

4.1.3 皮肤有出血

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链球菌等感染,病猪末梢如耳部、四肢内侧及腹部皮下等部位,会出现出血点或斑,口腔、眼结膜等可视黏膜有出血点。

4.1.4 皮肤变色或皮肤发炎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体感染的病猪皮肤由红变成蓝紫色,尤其耳部皮肤最明显,耳部增厚,耳尖由红变紫色。猪附红细胞体病,皮肤开始发白,中期变红,后期发黄。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丹毒、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缺乏等,都能引发皮炎或皮肤坏死。猪圆环病毒病猪皮肤黄白,毛孔有黄色黏性渗出物,干瘦,形成赖皮病;严重病猪皮肤隆起,形成中间黑色周围红色病灶。慢性猪丹毒皮肤出现“打火印”样疹块。饲料中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缺乏,表现皮肤粗糙,严重脱皮,皮肤破损后,形成面积大、浅、难愈合的伤口。

4.1.5 病猪外观、鼻分泌物、排泄物变化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猪都可出现便秘;猪瘟叫声嘶哑,开始便秘,后期腹泻,也可便秘腹泻交替发生。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一般单侧鼻部变形,鼻甲骨萎缩,打喷嚏,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鼻出血。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犬坐姿势,口鼻流红色泡沫;败血型链球菌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

4.1.6 眼部及分泌物

猪肺疫、猪流感、猪弓形体病、猪附红体、猪胸膜肺炎等眼部分泌物增多、上下眼睑粘连;猪瘟两眼结膜有脓性分泌物;猪链球菌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等,眼结膜发炎;猪水肿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等病猪眼睑水肿,眼角下沿有堆积物。

4.1.7 伴发神经症状的疾病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脑膜炎型链球菌、猪水肿病等疾病具有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发呆、眼睛发白、偏瘫、共济失调、盲目转圈、肌肉震颤、耳朵一前一后等。

4.1.8 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疾病

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弓形体病、猪乙型脑炎等,都能引起母猪不孕、死胎或流产。

4.2 根据内脏病理变化区别呼吸道疾病

4.2.1 淋巴结特征病变

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常见于猪瘟和蓝耳病;淋巴结肿大,切面砖红色,常见于猪肺疫、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等;淋巴结出血肿大数倍常见于弓形体病;淋巴结脓肿常见于链球菌感染;淋巴结肿大呈髓样病变,切面不出血,可见于圆环病毒Ⅱ型感染。

4.2.2 肠黏膜病变区别

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肠黏膜出血、溃疡和坏死;慢性猪瘟盲肠、结肠黏膜增生,特别是回盲瓣口形成“纽扣状”溃疡面;猪丹毒胃肠黏膜可形成卡他性炎症;猪链球菌病胃肠充血、出血。

4.2.3 肾脏病变区别

猪瘟、弓形体病肾脏出现出血点;猪丹毒肾脏肿大发红,形成大红肾;猪蓝耳病肾脏萎缩,病程较长则形成“花斑”肾;磺胺类药物过量,引起肾脏肿大变硬,颜色发白,形成“结晶”肾。

4.2.4 心脏特征病变

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心冠脂肪和心外膜出血。猪伪狂犬、猪脑炎心肌炎病毒心肌出现点状或癍状出血。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感染,多引起心包炎,心包积液或心包与心肌粘连,形成“绒毛心”。猪链球菌病、猪丹毒感染引起心脏瓣膜炎症,形成“菜花样”增生。

4.2.5 肺脏病变鉴别

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感染的患猪会出现间质性增生性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肺疫引起病猪产生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红色液体;猪支原体肺炎引起肺小叶“肉样变”或“肝样变”;弓形体、附红体主要引起猪肺水肿;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溶血性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大肠杆菌病等,会出现纤维素样渗出,引起肺脏和胸壁粘连。

4.2.6 肝脏特征病变

猪伪狂犬病肝脏形成白色坏死结节,受弓形体感染的病猪肝脏质地变硬,形成“槟榔肝”。

4.2.7 脾脏特征病变

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脾脏边缘会出现红色出血性梗死,猪瘟脾脏不肿大,猪蓝耳病脾脏颗粒状肿胀。猪附红细胞体病脾脏肿大,中间出现出血。受弓形体及败血性链球菌感染,脾脏充血肿大数倍。免疫抑制性疾病会出现猪脾脏萎缩变硬。

4.2.8 出现水肿病变

猪伪狂犬病表现出颈部皮下水肿。胸膜肺炎放线菌、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能引起病猪胸腔及心包水肿;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同时引起病猪腹膜炎及关节腔水肿,造成猪腹腔积水,内含大量浑浊液体。猪水肿病或微量元素硒缺乏,也会表现出颈部、腹部皮下及肠系膜水肿。

5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防控措施

5.1 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生物安全包括安全距离和安全措施两方面。

5.1.1 安全距离

猪场与其他畜禽养殖场、公路、铁路、居民区等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空气、人员、昆虫、鸟类等水平传播;粪便要远离场区堆积发酵处理,圈舍要有防蚊蝇设备。

5.1.2 安全措施

制定严格人员及物流管理制度:①严把进入关。场区门口要有消毒池。所有外来车辆都禁止进入场区内部;外来人员进入场区前,首先要在旅馆隔离3 d,然后在场区生活区隔离3 d,洗澡后换上消毒过的工作服,方可进入生产区。场区内部车辆使用后要进行消毒,贮存饲料的库房要建立在生产区外面,加工的饲料由内部车辆或自动传送系统统一配送,外部车辆不准进场。②场区内部布局要合理。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要有隔离墙,不能随意出入。生产区内粪便要有单独运送通道,不能与净道混用,每栋猪舍实行封闭饲养,单冻猪舍全进全出。③严把销售关,出售肥猪站台要建在场外,售猪环节要阻断接触,防止交叉感染,要把出售的猪先转运到场区以外固定地点销售。

5.2 加强饲养管理

不同猪群携带病毒、细菌类型不同,对疫病抵抗力不一致,因此所有新引进种猪不能直接进入场区,要在场区外封闭饲养一段时间,进行驯化;驯化时间通常要经过几个月,最短45 d,目的就是让猪群适应猪场环境,建立与猪场一致的免疫力。驯化过程分两个阶段,前2周为刺激期,逐步接触本厂内部微生物,可使用猪场粪便、仔猪排泄物等,逐渐接触平稳进行,使猪群逐渐建立对新环境微生物免疫屏障;后几周为巩固阶段,做好免疫接种,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降低密度2~3 m2/头,控制好温度,增加光照16 h/d。

制定不同阶段猪的管理规程,对断奶仔猪及育肥前期猪精细化管理。仔猪断奶是最大应激因素,要原窝断奶尽量不混群,猪舍保持干燥,断奶前提高猪舍温度1℃~2℃;继续使用乳猪料,1周后逐渐过渡到仔猪料,饲料要少喂勤添,6~8次/d;断奶期间不做疫苗免疫。

育肥前期猪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抵抗力差,此阶段是骨骼和肌肉的生长时期,脂肪增加缓慢;管理上注意,尽量把来源、体重、性格和吃食等方面近似的猪混在一起饲养,避免争斗撕咬;饲喂要定时定量,喂4次/d,早晚2次饲喂量占饲料60%~70%,中间2次少喂。

5.3 使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

猪饲料一定要按照不同阶段营养需要配制,不能混用,饲料营养成分不均衡,短期影响生长,长期缺乏机体抵抗力则下降。母猪要保护消化系统功能,尽量不使用膨化颗粒饲料,采用水泡料。

5.4 控制好猪舍温度

仔猪怕冷,温度适当高一些,刚出生仔猪温度32℃~36℃,断奶时仔猪最适宜温度为28℃~30℃,保育猪前期适宜温度27℃~28℃,保育猪后期温度为24℃~26℃;母猪怕热,舍温保持18℃~22℃;做好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5.5 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

饲养密度越大呼吸道发病率越高;一般30~60 kg仔猪1头/m2,育肥猪0.5头/m2。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使猪群生活在一个舒适、卫生、干燥、安静的环境;按照“体重相近,同窝同圈”原则进行分群,减少转栏和混群的次数。

5.6 做好疫苗免疫,提高抗体水平,特别是猪瘟疫苗水平

制定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等疫苗接种;加强猪瘟疫苗免疫,每月要进行1次免疫监测,保证猪瘟抗体水平。母猪还要做好细小病毒、乙型脑炎、链球菌等疫苗免疫接种。

5.7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生产管理制度

育肥猪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繁殖母猪推广批次化管理系统,使健康度一致的仔猪按批次饲养,达到全进全出的目的。猪舍清空后,彻底消毒,切断传染源。

5.8 定期饲喂免疫增强剂

黄芪等中药、低聚糖等,可提高动物抗病、抗应激能力,降低机体过氧化物损伤、增强造血功能、抑制病毒繁殖、保护肝脏等作用,可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5.9 制定消毒制度

大型猪场要建立单独消毒车间,所有与外界接触的车辆每天都要消毒,先用高压水枪冲洗,再用消毒药浸泡,最后60℃烘干30 min以上;场区每周定期消毒1次;圈舍每天进行清理,3 d消毒1次。

5.10 治疗原则

本着急则治标,缓则之本,标本兼治原则。病猪高热或呼吸困难时先缓解症状,症状减轻后,再找出发病原因进行根治。对细菌性疾病,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猪丹毒耳病胸膜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蓝耳病的防控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