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屠宰检疫管理,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2022-03-03屈传祥
屈传祥
(吉林省畜牧业学校,吉林 白城 137000)
0 引言
随着居民对畜禽肉以及相关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屠宰检疫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虽然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屠宰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扰乱了正常屠宰检疫工作的实施,而且私人屠宰场的存在,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且对居民饮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全面充分了解畜禽检疫现状的基础上,使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认识到屠宰检疫工作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屠宰检疫意识,强化畜禽屠宰检疫管理是促进当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1 畜禽屠宰检疫现状
畜禽屠宰检疫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实施是我国特殊的一种公共事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专业性以及服务性,是保障我国动物食品安全的一道防线,是保障居民饮食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虽然目前已经意识到屠宰检疫的重要性,并且实施了定点屠宰、集中屠宰等方法,也颁布了相关政策严厉打击私自屠宰行为、抵抗屠宰检疫行为。但是,目前畜牧养殖业的屠宰检疫管理工作中仍旧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
1.1 屠宰检疫缺乏规范性
虽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动物防疫法》等一系列关于畜禽屠宰检疫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但是具体细分到猪、禽、牛、羊等每种畜禽屠宰检疫的法规还比较少,故在屠宰检疫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扰。另外,这些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配套的管理机制、设施设备,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屠宰场并不具备上述条件,导致屠宰检疫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屠宰检疫工作的顺利发展[1]。
1.2 相关工作人员检疫意识薄弱
养殖场工作人员、基层屠宰检疫工作人员、基层兽医以及屠宰过程中的协助人员等在畜禽屠宰前、屠宰过程中以及屠宰后的处理等方面,对于法律、安全、责任等方面的认知比较低,没有意识到屠宰检疫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玩忽职守,不能切实履行相关职责,产生较多的问题。
1.3 定点、集中屠宰检疫覆盖范围有限
全国畜禽养殖场较多位置比较分散,并且每个场的规模化程度也不同,各种配套设施设备情况也不同,政府和相关畜牧管理部门不可能在每个地区、每个养殖场周边都设置定点和集中屠宰检疫场所,使得对一些散养户、规模较小的养殖场的屠宰检疫工作难以进行,只能依靠各个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自行分散屠宰后运输到附近的销售市场进行售卖,无法对其进行集中屠宰和宰后的集中检疫工作,这些既阻碍了屠宰检疫工作的发展,也会导致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1.4 基层屠宰检疫兽医队伍建设不足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要求,在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时,必须要有具有官方兽医资格的2名及以上的兽医进行签字。但是,目前官方兽医数量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由于畜牧行业就业环境较差,工作强度、工作待遇等各方面达不到青年人的就业要求,导致想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青年人望而却步,或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转入其他行业,造成兽医行业青年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兽医工作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基层工作的兽医既要承担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履行自己的技术服务职能,又要承担调查本地区畜禽疫病发生的情况、监督管理兽药的使用情况以及推广畜牧生产活动等工作,履行自己的公益性技术推广职能。这些都会加重兽医的工作强度,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屠宰检疫工作中去,阻碍基层屠宰检疫工作的推进。
1.5 屠宰检疫设施设备不完善
在我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中,一些偏远和落后的地区仍沿用“用鼻闻味、用眼看色、用手感觉、用刀切肉”等传统的屠宰检疫方式进行检疫,这些检疫手段很大程度上受到检疫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经验丰富的检疫人员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畜禽产品的质量,但是缺乏经验的检疫人员可能存在误判或者错判的情况,对检疫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各种畜禽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屠宰检疫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检疫需求,这就需要配备较为先进、科学的屠宰检疫设施设备。然而受到各种经费的影响,导致多数屠宰场无法配备屠宰检疫所必须的显微镜、焚化炉以及各种血清、分子检测分析仪器等设备,这不仅降低了屠宰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屠宰检疫的准确性,导致畜禽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即使一些规模较大的屠宰场购买了检疫设备,但是未能及时更新换代以及保养,经过长期工作之后,已经无法保证检疫结果符合相关检疫标准。
1.6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畜禽屠宰检疫对象的多样化、屠宰检疫程序的复杂化、屠宰人员的差异化,导致需要较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管理流程才能顺利完成屠宰检疫工作。然而,这些均需要各个部门、各方人员进行系统的协调,并且需要在相应管理机制下加以管束,才能更好地将屠宰检疫工作落到实处。但是,目前畜禽屠宰检疫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各个执法部门和执法主体之间的管理职责和权限都未明确,导致在实际工作之中存在任务分配不均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将检疫工作落实到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屠宰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7 执法部门执法力度较弱
与消费市场上的畜禽产品相比,屠宰检疫队伍人员的数量难以全面覆盖屠宰市场,由于屠宰检疫工作繁忙,无法及时学习更新关于屠宰检疫的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降低了在检疫执法过程中的执法力度。一些屠宰检疫执法人员可能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接受不法商家的利益诱惑,导致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为放松了对相关产品的检疫监管,破环了畜禽屠宰检疫市场的正常秩序。部份畜禽养殖基层群众专业素质较差,没有意识到屠宰检疫的重要性,在利润的驱使下逃避相关部门的检疫,若被查出,则会情绪激动、不配合检疫人员的工作,甚至有些商户会出现阻拦辱骂、暴力抗检等现象,这样也会削弱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2 屠宰检疫的重要性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饮食的要求由以前的“吃饱”向“吃好”转变,并且由于畜禽养殖过程中存在布病等一些人畜共患性疾病,导致广大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屠宰检疫作为畜禽养殖的最后一道工序和流向消费市场的第一道工序,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广大行政执法部门以及畜禽养殖户一定要重视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从严管理屠宰检疫工作是有效预防疫病发生、保障消费者身心安全的重要途径。另外,广大养殖场在畜禽屠宰之前做好相关自查工作,屠宰场做好内部的卫生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屠宰检疫流程和制度实施,这些措施对于有效预防疫病传播、阻断疫病扩散具有重要意义[2]。
强化畜禽屠宰检疫管理具有必要性。肉蛋奶都是动物源性食品,但是近几年一些动物源性食品问题频发,其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畜禽养殖过程中使用一些化学药物预防疫病,使用激素饲料促进生长发育,导致药物残留问题,还存在一些病死畜禽混入健康的畜禽中进行售卖等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并全面强化畜禽屠宰检疫管理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减少相关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屠宰检疫管理可以使广大养殖户及时准确了解国家对屠宰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遇到相关问题及时上报,进而从思想上提高检疫安全意识,促进屠宰检疫事业的发展。
3 加强屠宰检疫管理的综合策略
3.1 建立健全屠宰场内检疫管理制度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落实屠宰检疫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屠宰场一定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屠宰检疫管理制度,有序开展、落实检疫工作。首先,要建立与屠宰检疫工作相对应的行政管理制度、技术服务制度,实现检疫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根据屠宰场的现状以及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应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对检疫工作流程、方法以及各部门职能进行总体把控,再将相关责任细分到人,明确每个人员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屠宰检疫工作效率。其次,应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数据,实现屠宰检疫工作的溯源管理,将每头畜禽的来源、具体信息、屠宰流程等数字化,提高检疫管理工作的效率,若发现有问题畜禽,可以及时溯源调查,将问题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后,规范办理检疫合格证,对于检疫合格的畜禽产品,按照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粘贴上相关标签,并做好屠宰检疫以及畜禽档案相关整理记录工作[3]。
3.2 严格落实畜禽入场前的检疫
各种畜禽屠宰入场前,必须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畜进入,避免造成疫病传播。规模化、标准化的屠宰场每天屠宰畜禽的数量很大,人员流动、车辆通行均较多,为了确保入场车辆及畜禽都能够得到严格的检疫,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入场检疫制度,安排专业人员严格监管,以防遗漏。为了严格落实入场前的检疫工作,需要加派入场检疫人员的数量,24 h轮流值班保证岗位不离人,确保畜禽屠宰之前检疫不遗漏。另外,严格检查入场畜禽、人员、车辆,若发现可疑情况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严禁可疑畜禽进入屠宰场。
3.3 建立专业化的屠宰检疫队伍
只有专业化的屠宰检疫队伍才能保证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十分有必要组建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检疫队伍。可以通过招聘更多专业化、年轻化的基层检疫人员从事屠宰检疫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宣传教育、定期考核等手段让检疫人员对检疫技术、检疫流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更多的了解,全面提高检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组建严格执法、严格检疫、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屠宰检疫队伍。
3.4 根据屠宰场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较大,饲养畜禽种类以及数量较多,故各个地区都存在较多的屠宰场,但是每个屠宰场的屠宰规模、标准化程度、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导致屠宰场面临各种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屠宰场的屠宰流程、检疫工作,必须构建完整的风险评估机制与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屠宰场所在的规模等级进行管理。对于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改进的屠宰场保留,对于综合条件较差的养殖场劝退,并且对于保留下来的屠宰场进行定期检查,对屠宰环境与规模、屠宰检疫设备与人员、检疫结果准确性等情况进行风险分析,不符合要求或者防疫条件不合格的责令择期改进,甚至暂停或者退出。另外,还要定期向群众征集对每个屠宰场的客观评价,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5 加强屠宰检疫工作的宣传教育
为了提高全体人员对屠宰检疫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积极配合检疫工作,政府相关部门、畜禽检疫部门以及各大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制定相关的宣传教育方案,增强对检疫工作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定期开展屠宰检疫的宣传动员会、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开展全面的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能够清楚意识到检疫工作的优势以及重要程度,意识到开展相关屠宰检疫工作能够维护自身利益,有效保证身体健康。使其在今后的屠宰检疫工作中积极配合,强化屠宰检疫管理工作,保证检疫工作的正常进行。
3.6 重视屠宰过程中的消毒与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畜禽屠宰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首先,屠宰前要对进入屠宰场的畜禽、车辆、用具以及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消毒,才能顺利进入屠宰场。其次,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做好屠宰车间日常的消毒工作,保证消毒的彻底全面,有效抑制细菌或者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提供安全的屠宰环境。最后,对畜禽屠宰后的下脚料、内脏、污水等废弃物,或者可疑的带病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由专门的监管人员进行全程跟踪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4]。
3.7 优化完善屠宰检疫设施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在畜禽生产的各领域,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中,也应该积极使用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更新屠宰检疫的相关设备。首先,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大屠宰检疫设备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配备专业化的检疫实验室和显微镜、焚化炉等设备,不断更新和保养设备,打造现代化的检疫平台。其次,配备专业对口的实验室检疫人员,使检疫流程向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并且对检疫人员的工作流程、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着装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保证检疫结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对检疫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使其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实行奖惩制度,保证检疫结果的权威性[5]。
4 结语
通过分析畜禽屠宰检疫工作现状,了解屠宰检疫工作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强化畜禽屠宰检疫管理工作的综合策略,为畜禽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加了屏障,保障畜禽消费市场的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