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2022-03-03毛吉业

畜禽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乳酸菌断奶仔猪

毛吉业

(余庆县松烟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余庆 564401)

0 引言

在《“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指出,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确保在2025年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在实际生产中应不断提升保育猪成活率,提高整体猪群均匀度并严格控制疫病发生。针对断奶仔猪在保育期间的科学养殖技术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猪生长发育的3个阶段

猪群生长发育共分为3个阶段。①哺乳阶段是指从出生一直到断乳阶段,此时猪处于生命早期,整个阶段持续周期为3~5周。②在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模式中,把断奶仔猪(断乳至75日龄)称为保育猪,是哺乳仔猪管理后的另一重要生产阶段,持续周期为5周,此时保育猪在生长发育中会面临一定应激,饲料类型和饲养环境发生改变,同时仔猪与母猪分别进入生长舍饲养,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仔猪体质虚弱、发育缓慢,发病率增加。③生长育肥期是养猪经营者获取经济效益的最重要时期,是生猪完成保育后直至生猪出栏。

2 保育猪的特点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保育期仔猪生长功能不健全,并且对周围环境的应激反应较大[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消化器官功能不完善

保育猪与哺乳阶段的仔猪相比,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是消化功能并不完善,胃肠道体积和重量不够理想,仔猪胃酸分泌弱,难以有效防御外界病原微生物。虽然通过母乳喂养,乳酸菌分解乳糖产生的乳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仔猪胃酸分泌,但是一旦断乳之后厌氧菌数量下降,最终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其次,在8周龄以后,保育猪乳糖酶活性逐渐减弱,加之这一阶段的保育猪逐渐采食饲料,可能引起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下降,断奶后出现营养性腹泻。

2.2 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

仔猪主要依靠母乳获得免疫球蛋白[2]。但是在断奶之后,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近2个月之后才逐渐趋于完善,此时只能形成局部免疫。除此,仔猪在刚出生时,消化道是无菌的,后来通过摄食各个部位逐渐被各种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微生物)所占据,此时肠道微生物菌群未达平衡,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出现因菌群失调而导致腹泻等问题。

2.3 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

刚出生的保育猪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冷热应激反应较大,虽然肾上腺皮质部、脑下垂体前叶、下丘脑等机能能随着生长发育日益完善,但是主要控制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大脑皮质层发育不全,传导结构机能较低,因此常因受潮、受寒、受热应激而引发疾病。此外,保育猪体毛较少,皮薄毛稀,直接导致需热多,产热少,体温较成年猪高,但体内能贮存少,因此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3 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养殖技术要点

3.1 保育舍建立与温度控制

保育猪对环境应激反应较大,因此在保育猪舍建立时,应该注重墙壁、墙体的保温性能,墙承载力和稳定性必须满足前期结构设计要求,地面以上1.0~1.5 m的墙面要设水泥墙裙,如果规模化养殖场设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墙体应该使用保温材料,南侧墙体设置3~4个窗户,水泥地板暖炕为主。优化设计猪舍通风结构,建立猪舍多环境因子调控系统,综合考虑保育舍温、湿度和NH3浓度对环境的影响,并有效排出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起到净化猪舍的作用。保育舍面积按照0.4 m2/头计算,之后将分娩断奶的仔猪接进保育舍,检查仔猪健康状况,逐头核对每头猪的品种,如果保育猪质量没达到断奶标准不予接入,每栏猪只注册登记及填写栏卡。

保育舍的温度控制在23℃~25℃即可,进猪前需要预热栏舍,加热和通风设备调整到适应新断奶猪的条件,转入后温度调至28℃,在7~10 d之后始终维持在24.5℃即可,可以避免严寒应激。由于保育猪对外界温度比较敏感,要想使得在各个生长阶段,猪舍温度都可以达到饲养要求,就应该设置保温装置,如使用地热和热风炉,或者开启保温灯(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等,均可以为保育舍提供热源,但是切忌使用煤热源,以免对保育猪的呼吸道产生刺激。

3.2 保证能量供给,提高生长性能

食物由液态母乳向干粉饲料的突变对仔猪影响最大[3]。因此养殖技术人员在规模化饲喂中应该做好水与饲料的配比,按照水:饲料=2:1的比例拌料,在选择饲料时要想实现营养均衡,应该加入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微量元素和乳酸菌等,除此,还需要控制好仔猪饮水量。通过合理的饲喂方式,逐步调节保育猪生理功能。

1)保育猪通过摄入食物向机体提供能量,将食物分解成葡萄糖之后利用血浆和细胞参与到机体循环当中,最终促进肝脏、消化道等代谢,防御机体毒性物质侵袭,从而提升机体抗病力。因此在饲喂过程中,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葡萄糖,根据保育猪摄食情况和生长发育情况,添加剂量在1%~2%(规模化养殖场最常见的添加量为3%)。同时补充青饲料和精饲料,饲料配方为:膨化大豆10%+玉米细粉60%+食盐0.5%+葡萄糖粉10%+麸皮2%+鱼粉5%+乳清粉10%+预混料2%(预混料中含有7.5 mg VK3,9 mg VB6,0.15 mg抗氧化剂)。通过以上方式,在饲料中掺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宜于仔猪的消化和吸收,能够增强颗粒粘合程度,提高保育仔猪饲料适口性(主要提升饲料香味与甜味),有助于增加采食量与增重,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再加之葡萄糖本身含水量比较低,因此饲料容易储存,减少霉变风险。

2)对于保育猪而言,猪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很少,要想维持其免疫功能,提高后续繁殖功能,可以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铜、锰、硒、铁等元素,如:硫酸铁820.70 g、硫酸铜23.54 g、硫酸锌416.79 g、硫酸锰13.84 g、碘化钾0.20 g、亚硒酸钠0.33 g混合于饲料中(1 000 kg饲料添加量),或在增加饲料粗蛋白的基础上,补充钙、磷、懒氨酸等成分。当保育猪超过5 kg之后,饲喂L·赖氨酸盐酸盐0.2%、锰11.60mg/(kg体重)、铜10.5 mg/(kg体重)、硒0.10 mg/(kg体重)、铁70 mg mg/(kg体重),3次/d,可有助于提高保育猪平均日增重,降低其料重比,提高保育猪生长性能,为后期育肥打下坚实基础。

3)乳酸菌已经被广泛添加到饲料中,如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乳酸肠球菌等,可促进保育猪有效地将饲料转化为活重,同时具有抗空肠弯曲杆菌活性的作用,因此可以对基础饲料进行乳酸菌发酵,或者直接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饲料添加剂(乳酸菌≥30亿/g),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发酵豆粕6%、代乳粉2%、预混料1.5%、磷酸氢钙1%、鱼粉2%,之后将植物乳杆菌ZZU A203在42℃培养72 h,或者把非解乳酸链球菌ZZU A190接入无菌包菜汁培养液中对饲料进行乳酸菌发酵,发酵之后活菌数≥5.0×108CFU/mL。以上方法与使用抗生素相比,更能提高保育猪粪便中乳酸菌数量,可以有效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群生长,在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基础上,降低腹泻率与死亡率,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提高保育猪生长性能。

4)保育猪的饮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采食量[4]。保育舍内的饮水器有乳头式饮水器和鸭嘴式饮水器2种,其中乳头式饮水器可以供8~10头猪饮用,养殖技术人员计算猪只饮水量,合理调控饮水器安装数量,一般每个保育舍安装1~2个即可,饮水器杯底距地面15 cm左右(或者调至猪肩高度),实时观察水箱是否有剩水并及时添加。鸭嘴式饮水可以供10~15头猪饮用,饮水器的阀体末端有螺纹,水通过密封垫缝隙沿鸭嘴进入保育猪口腔,安装时确保轴线向下倾角在10°~20°即可,安装高度距离地面35~40 cm,实时保证饮水清洁。

3.3 定期观察,及时淘汰残次猪

对于60~90日龄的仔猪,如果其体重低于8 kg,或者出现毛长、消瘦、生长缓慢、皮肤苍白、皮肤溃烂等症状,应该及时淘汰。同时养殖技术人员应该对保育猪的行动能力和肢体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出现严重外伤、运动障碍、关节肿大、呼吸困难、不能久站、高热不退、患有猪瘟、口蹄疫、蓝耳等病症的猪,也应该一律按照淘汰处理,降低残次猪数量,避免带病猪将病菌传染给健康猪,以此提高保育猪的整齐度。

3.4 严格消毒

为了避免保育猪对外界环境产生应激,应该对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进行消毒,利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该选用高效、广谱性药剂,及时消除物体表面病菌含量。同时,养殖技术人员应该对保育猪做好疾病免疫和驱虫,比如利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清除蛔虫、疥螨等寄生虫,或者选用复方驱虫药(芬苯达唑和增效剂)驱除保育猪体内蛔虫和鞭虫,尽量避免使用左旋咪唑、敌百虫药剂,容易引起保育猪的药物应激,在保育猪42~56月龄时进行第1次驱虫效果更好。

3.5 规范免疫程序

还应该对保育猪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激活免疫系统,制定预防接种计划。在断奶7 d内注射口蹄疫0A苗或三价苗、伪狂犬gE基因缺失弱毒苗和伪狂犬gE基因缺失弱毒苗;60日龄的猪注射猪瘟细胞苗。在疫苗使用前,应做好检查,检查项目为疫苗名称、剂量、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注意事项等,各种生物制品储运温度均应符合说明书要求。注射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在疫苗运输、保存过程中严防日晒和高温;液体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保证一头猪一个针头;若需同时注射2种以上疫苗,最好选择联合苗,注射同一生物药厂生产的二联苗+三联苗;如遇高温天气饲喂应使猪半饱,选择早晚注射,这样可以减轻疫苗应激反应。在保健用药过程中,提倡重点采用阶段及脉冲式给药的预防保健方案,根据当地和本场猪病发生的规律,有计划地合理使用药物,在疫苗接种前10 d和后10 d尽量不服用药物,尽量避免同一猪群重复使用一种药物,在必要时可以针对性地使用中草药添加剂,比如黄芪多糖粉、板蓝根粉等。

3.6 做好腹泻的防控

由于采食饲料的成分完全改变,保育猪常容易出现腹泻症状,根据不同病因,腹泻症状基本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等。应对腹泻临床症状、发病原因和防控措施进行全面了解,以此促进猪群健康成长。

3.6.1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猪群均易感,但是由于断奶仔猪体内酶水平降低,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为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因此更加易感,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类型为仔猪白痢、仔猪红痢、猪血痢等。以仔猪红痢为例,该种病症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病程短死亡率高,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1周龄左右仔猪就可以易感,在发病初期猪粪便呈粉红色后续呈现红褐色,粪便稀并伴有气泡,肠黏膜下层有灰色小气泡,空肠黏膜有肿胀性病变。要想避免仔猪红痢,应该实行精细化饲养管理方式,在饲料中添加口服补液盐,并防止各种应激,还可以利用药物保健形式,在饲料中添加硫粘利宁+舒康林,促进猪只生长,抑制细菌性腹泻的发生。

3.6.2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病原主要包括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3种类型[5]。无论是那一种原因引发的腹泻,其临床表现均为脱水严重、消瘦、粪便呈黄色或褐色、体重减轻、呕吐、小肠广泛充血等症状。对于该种病症,养殖技术人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补充体液,让猪的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尽快恢复,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或者磺胺类药物,添加浓度为0.25 mg/mL。同时为防止继发感染,按猪用药0.1 mL/(kg体重)注射α-干扰素,肌肉注射,1~2次/d。

3.6.3 寄生虫性腹泻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指保育猪因感染球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而导致的腹泻,病猪拉水样白色或黄色稀粪便,夏、秋两季发病率高,严重的会导致保育猪生长缓慢。该病的治疗可利用恩诺沙星、青霉素进行混合肌注,用药0.5 mL/(kg体重),或者用驱虫净、丙硫苯咪唑等药物进行综合防治,定期给猪群驱虫,以此减少寄生虫性腹泻发生率。

4 结语

在我国猪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保育猪养殖更应该受到重视,为了避免保育猪出现应激,养殖技术人员需要科学养殖。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做好保育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先进的养殖技术,促进猪养殖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乳酸菌断奶仔猪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禽用乳酸菌SR1的分离鉴定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仔猪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