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022-03-03张艳玲
张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性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不劳动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个人只有通过劳动,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正是在劳动中,人才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奉献的幸福。本文将在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进行梳理从而揭示其主要内涵。
一、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动物的本能活动只是被动地适应世界,而人的劳动是积极地改造世界,劳动造成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的生命的表现和证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劳动)只是指人借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人类一般的生产活动,……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尚属非社会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3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价值本身只不过是对象化在某个物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人类劳动的表现。”(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马克思也曾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马克思还举例说明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我少年时代,裁缝和鞋匠们还挨家挨户地来到我们莱茵地区的农民家里,把各家自备的原料做成衣服和鞋子。农民和卖东西给他的人本身都是劳动者,交换的物品也是他们各人自己的产品。他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耗费了什么呢?劳动,并且只是劳动。他们为补偿工具、为生产和加工原料而花费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如果不按照花费在他们这些产品上的劳动的比例,他们又能怎样用这些产品同其他从事劳动的生产者的产品进行交换呢?”(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6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首先,马克思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来说明可变资本即劳动者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本身和生产资料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劳动者把一定的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而生产资料的价值随着劳动被转移到产品上,构成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即不会增值,而劳动者的劳动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即形成新价值。马克思指出:“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相反,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其次,马克思以劳动时间而非生产时间创造价值来说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同,生产时间包含劳动时间,但劳动时间并不包含全部生产时间。由于生产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他原因等,生产时间往往大于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只有劳动时间才能创造价值,超出劳动时间的那部分生产时间既不形成价值,也不形成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过程本身也会使劳动过程从而使劳动时间发生中断,在这个间歇期间,劳动对象听任物理过程对它发生作用,而没有人类劳动参加进去。在这种场合,虽然劳动过程从而生产资料作为劳动资料的职能中断了,但生产过程从而生产资料的职能却继续下去。例如,播在地里的谷物,藏在窖中发酵的葡萄酒,许多制造厂(例如制革厂)中听任化学过程发生作用的劳动材料,就是这样。在这里,生产时间比劳动时间长。二者的差,就是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部分。”(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必须经历的劳动时间的间歇,既不形成价值,也不形成剩余价值;但它促进产品的完成,成为产品生涯的一部分,是产品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再次,马克思以利润、地租、工资三位一体都源于劳动来说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得出结论:无论是利润、地租还是工资,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总价值的一部分,这三个部分的收入只有一个来源,即劳动。马克思认为,表面上看,资本是利润的来源,土地是地租的来源,劳动是工资的来源,这种看法只有在下述意义上讲是正确的:“对资本家来说,资本是一台汲取剩余劳动的永久的抽水机;对土地所有者来说,土地是一块永久的磁石,它会把资本所汲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吸引过来;最后,劳动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条件和不断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资的名义下取得他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从而取得社会产品中这部分价值来计量的一个部分,即必要生活资料。”(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31页。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利润(或者,更恰当地说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财富一般的各个组成部分同其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6页。事实上,无论是利润、地租还是工资,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总价值的一部分,这三个部分收入只有一个来源,即劳动。马克思指出:“它们好像是一棵长生树上或者不如说三棵长生树上的每年供人食用的果实,它们形成三个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的逐年收入。这些收入,是由职能资本家作为剩余劳动的直接吸取者和一般劳动的使用者来进行分配的”(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0页。。
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人的劳动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的产品,一方面是劳动的态度。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价值的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生命价值和能力价值的确证。一个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有价值。除了劳动产品,劳动态度也是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或许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劳动产品并不突出,但他竭尽全力诚实工作、默默奉献,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或创造者,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人要成为人就必须劳动,任何一个人要过有价值的人生就必须劳动。一个人如果不劳动就是没有价值的人,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劳动而靠别人的劳动为生就是不劳而食的寄生虫。康德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不劳动的懒惰倾向是可耻的。黑格尔也指出,人和动物不同,人都有一双手,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用手占有,但是手的远程可以延展。手是一种伟大的器官,为任何动物所没有”(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3、210页。。黑格尔还曾说:“野蛮人是懒惰的,他同有教化的人的区别在于他只对着面前的事物呆想;其实,实践教育就在于养成做事的习惯和需要。”(1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3、210页。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人是唯一必须劳动的动物,劳动高尚、光荣,不劳动卑鄙、可耻。马克思在致路德维希·库格曼中的信中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小孩子同样知道,要想得到与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3页。恩格斯也高度评价了劳动的价值。他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中转述了卡莱尔的话:“劳动有一种永恒的高尚性,甚至神圣性。一个人尽管非常消沉,忘了自己的崇高使命,但如果他能实际地认真从事劳动,他还是有希望的;只有过寄生生活才是绝路一条。……任何真正的劳动都是神圣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怪物,那就是寄生者”(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515页。。
然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总是不劳而获,被剥削阶级总是劳而不获,劳动成了剥削阶级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手段,劳动的神圣性、高尚性荡然无存,劳动成了卑躬屈膝的活动,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活动的性质,成了被迫的不由自主的活动,劳动成了异化劳动,成了否定人的本质的非人性活动,因此,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实现了由奴隶到主人的辩证法,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劳动价值观才得以确立。
二、劳动无贵贱的劳动平等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或创造者,劳动可以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即服务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其本身是一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马克思曾说:“服务这个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65页。就是说,购买服务性劳动就如同购买商品一样,是为了取得它作为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正是这种使用价值满足了购买者的某种需要。服务性劳动的购买属于商品的消费而不是生产,购买服务性劳动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价值增值的手段。如我是买一条现成的裤子还是买布请一个裁缝到家里来做一条裤子,我对他的服务(即他的缝纫劳动)支付报酬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裁缝无论是在成衣店为我劳动还是在我家里为我劳动,他都是为我提供了同样的服务,满足了我穿衣的需要。但是,成衣商同样购买这个裁缝的缝纫劳动,则是把它当作“使一个塔勒变成两个塔勒的手段”(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34页。。然而,购买服务性劳动和购买其他商品一样需要付出费用。马克思指出,服务性劳动虽然不生产商品,不创造价值,但和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一样具有价值,理应得到报酬。谁也不会否认医生、文人、教师、律师、法官、政府官员、军人、士兵、艺术家甚至家仆的劳动的价值。马克思转引亚当·斯密的话说:“家仆的劳动(与制造业工人的劳动不同)……不能使价值有任何增加……一个人,要是雇佣许多制造业工人,就会变富;要是维持许多家仆,就会变穷。然而后者的劳动也同前者的劳动一样,有它的价值,理应得到报酬”(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马克思赞扬了亚当·斯密的看法,认为亚当·斯密充满着“锐敏的观察和重要的评论”(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6页。。同时,马克思又指出,这些服务性劳动虽然有价值,理应得到报酬,然而由于这部分劳动者是靠生产劳动者的产品生活,因此,这部分劳动者的人数不能太多,必须控制在必不可少的限度内。“某些最受尊敬的社会阶层的劳动,像家仆的劳动一样,不生产任何价值(它有价值,因而值一个等价,但不生产任何价值),不固定或不实现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可以出卖的商品中……例如,君主和他的全部文武官员、全体陆海军,都是非生产劳动者。他们是社会的公仆,靠别人劳动的一部分年产品生活……应当列入这一类的,还有……教士、律师、医生、各种文人;演员、丑角、音乐家、歌唱家、舞蹈家等等”(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这些历来受人尊重的职业阶层,“他们不过是社会的仆人,就像别人是他们的仆人一样。他们靠别的人勤劳的产品生活,因此,他们的人数必须减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因为花在这些社会阶层的服务劳动上的费用本身属于“生产上的非生产费用”。那么,这里会产生一种疑问,即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是否比不创造价值的服务性劳动其价值更大、地位更高呢?答案是否定的。生产性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确具有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和协作劳动的程度越来越高,服务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性劳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离开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可能无法进行。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家务劳动,没有人照管小孩,孩子的父母就无法去从事生产性劳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公务劳动,没有政府部门的组织管理,没有军队、警察的安全保卫,就没有正常的、有序的生产活动。因此,正如从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体力劳动决定脑力劳动中无法得出物质生产比精神生产价值更大、地位更高,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价值更大、地位更高一样,我们也无法从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服务性劳动不创造价值中得出创造价值的劳动比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更大、地位更高的结论。就是说,无论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还是不创造价值的服务性劳动同等重要,都是社会总劳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说哪一种劳动价值更大、地位更高。
生产性劳动主要指物质生产劳动,即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同时物质生产劳动中也包含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者也参与价值的创造,其劳动是包含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共同劳动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因此,越来越多的劳动职能被概括在生产劳动的概念之下。正如马克思所说:“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简单的辅助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5页。因此,无论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即服务性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都同等重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长期存在着鄙视体力劳动,瞧不起体力劳动的偏见。统治阶级把“工人叫作‘人手’”(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把体力劳动者看成是没有脑子、没有思想的一堆物质,极力贬低他们的作用,而抬高脑力劳动者的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自然会抬高某些非生产性劳动的社会地位,例如,统治者会自然地抬高自身及其文武官员等劳动的价值,而贬低其他服务性劳动如家仆劳动的价值。家仆被看成是“下人”,下人的劳动自然是卑微的、低贱的。但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总体劳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不管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会,他们的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同样值得尊重。”(24)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三、劳动强体、增智、树德、育美的劳动育人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虽然在五育中“排行老五”,但在全面教育体系中却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0页。
首先,劳动可以强体。在劳动中,“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运用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恩格斯以手在劳动中的进化为例,说明劳动对整个身体机体的完善和强化作用。他指出:“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去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但是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凡是有益于手的,也有益于手所服务的整个身体。”(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0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适度的劳动能使手越来越完善、灵巧化,骨骼发育成熟化,筋骨、肌肉得到锻炼,肉体的力量得到加强,呼吸、消化系统的机能相应增强,从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身体的各种机能不断完善和强化。
其次,劳动可以增智。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在劳动活动中,人不断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新信息,不断加工、处理信息,信息就像大脑的食物,大脑接受的信息越多,营养越多,就越聪明。再有,在劳动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越多,信息传递就越多,语言机能就越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越丰富,意识越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言:“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脑和为它服务的感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63页。另外,在劳动活动中,人的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劳动不是被动的、本能的活动,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活动,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的活动。一个人如果没有意志力,任何劳动活动都不能完成。“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劳动过程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而且,劳动的内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劳动者,劳动者越是不能把劳动当做他自己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就越需要这种意志”(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169页。。
再次,劳动可以树德。劳动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劳动中、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实践活动,也造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品质。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神圣。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第一美德。不爱劳动的懒惰倾向是非常可耻的。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意义,才能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良好品质,才能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抵制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
最后,劳动可以育美。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美。美是一种无利害、无功利的愉悦感。美不是真但以真为前提,不真的东西不美,美也不是善但以善为前提,不善的东西也不美,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在劳动中既能获取真即真理,也能实现善即价值,还能创造美即把真和善结合起来。自然美是一种美,劳动美也是一种美即创造美。一个人的相貌可能不怎么美,但只要他辛勤地付出劳动,为这个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他就是一个美丽的人。“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战士”不是指教师、医生、战士的相貌,而是指他们通过劳动体现出来的最美的心灵。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认识美的本质,才能体会劳动者是最美的人的真正含义。
劳动可以强体、增智、树德、育美,因此,劳动观教育至关重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育人要求,重申了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653页。。
四、劳动创造幸福的劳动幸福观
幸福是每个人的人生愿望,但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幸福不仅表现为物质满足,也表现为精神满足,物质满足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精神满足才是人所独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即使有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我们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人对生活的一种体验、一种态度。充裕的物质生活的确是获取幸福的重要因素,但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体会得到。况且物质满足是眼前的、暂时的,精神满足才是持续的、长久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源泉,同时也是幸福的源泉和创造者。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通过劳动创造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劳动由此也就成为人的真正的自身需要。
马克思曾经批评亚当·斯密把安逸、不劳动等同于自由和幸福的观点,指出:“亚当·斯密正是把劳动看作诅咒。在他看来,‘安逸’是适当的状态,是与‘自由’和‘幸福’等同的东西。一个人‘在通常的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的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的劳动和停止安逸的需要,这在斯密看来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不过,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马克思认为,人在健康状态下有从事一份正常劳动的需要,当然这种正常劳动不是指强制劳动,而强制劳动自然是令人讨厌的不幸的事情。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劳动中人的类本质即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得以确立,人真正成为人,人在从事劳动时履行着人的功能,人之所以能在这种劳动中获得满足,正在于人通过这种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却成了异化劳动,即劳动是不由自主的强制性劳动。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人的本质,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异化劳动使人丧失了人的尊严,使劳动成为一种负担,人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劳动才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恩格斯指出:“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替它们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页。劳动虽然辛苦,对自己而言是不适意的,但劳动的成就使人愉悦、幸福,相反,休息是适意的,但休息仅仅通过长时间的劳累的消失才能成为可享受的东西,只休息不劳动的懒惰倾向是可鄙的,正如康德所说:“根本不掺杂厌恶的最大感官享受,在健康状态中就是劳动之余的休息。——在健康状态中没有先行劳动就休息的倾向是懒惰。……在懒惰、怯懦和虚伪这三种恶习中,看来第一种是最可鄙的。”(35)《康德人类学文集》,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9页。叔本华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才能,幸福就是这些潜能的实现和才能的发挥,“每一快乐都是以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以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也就无从谈起。……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结果”(36)[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韦启昌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8页。。人们有哪一种潜能的实现和才能的发挥,就会有哪一种幸福的体验。如歌唱家的幸福、运动员的幸福、艺术家的幸福、科学家的幸福、思想家的幸福等等,都是通过劳动对自己内在本质力量确证的幸福即自我实现的幸福,是人的精神上的“高峰体验”。马克思指出:“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劳动不是娱乐,不是消遣,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付出,正是这种劳动的付出,才有播下种子等待收获的幸福,即是说,没有耕耘,哪有收获;一份辛苦,一份甘甜。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还告诉我们,奉献的人生更幸福。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能力的发挥和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的幸福在于人的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贡献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候。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奉献他人和社会的时候,自己也收获了精神的满足。幸福不仅包括物质满足,更包括精神满足;不仅包括享受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满足,更包括劳动创造的满足;不仅包括获得的满足,更包括奉献的满足。奉献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人的幸福以物质上的满足为前提,但物质上的满足决不是人的真正幸福。任何幸福都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精神上的满足。正如精神的贫困是人生最大的贫困、精神的痛苦远远大于物质贫乏上的痛苦一样,精神上的满足也远比物质上的满足更有价值,精神上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满足需要精神食粮,需要奉献精神。为自己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幸福的;为他人劳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幸福,而且是更高级的幸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6页。
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劳动职业观
职业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取合理报酬的劳动工作。按照中国职业规划协会的定义,职业包含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娱乐、政治、科研、教育、农业、管理等十个主要方向。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职业划分越来越细,职业类型越来越多。马克思指出,分工造成了人的细分,使每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就足以维持生活,从而产生了职业的专门化和特长。马克思曾经举例说:“一个人种地,另一个人盖房,第三个人织布,制鞋等等。每一个人是把自己的劳动时间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时间种地,另一部分时间盖房,第三部分时间织布等等,自己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好呢?还是把他的全部时间都用于做一件事情,因而他就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别人例如生产粮食、织布等等好呢?后一种办法要好一些。因为,首先人们的天赋不同,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天赋完成各种不同的工作。”(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321、323页。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才能,因而每个个人从事某种职业会比从事其他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分工使劳动变成了简单劳动,在这种简单劳动中更容易达到更高的熟练程度,即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比从事多种职业做得更出色,而“一个从事这么多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321、323页。。
马克思指出:“如果某件工作当作副业来做,那么,往往会错过生产的适当时机。工作不能等到承担这项任务的人有空的时候才去做,相反,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必须适应自己的生产条件等等,因此他不能把工作当作副业来做。因此,如果一个人(按照事物的性质并在适当的时间内)只从事一种工作而不从事其他工作,那么,一切东西就都能更多、更好、更容易地生产出来。”(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321、323页。可见,人们不能把工作当作副业来做,只有专注于本职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各种天赋才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敬业乐业为美德》中指出:“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心竭力、全身心地投入。要精其术,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不照搬别人的做法,力求做得更好,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人生不满百年,做的也就是那么些事。做一件事情,干一项工作,应该创造一流,力争优秀。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43)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