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2-03-03丁黎军任艳君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思政政治

丁黎军,任艳君

(1.西北师范大学组织部,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网络本身是继传统媒介之外的新媒体。受到传统媒介的限制,大众在意见表达和信息反馈方面缺乏时效性,但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让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得到发酵,形成网络舆情。而网络舆情具有的丰富特征,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个人行为,特别是网络当中的身份虚拟等特征避免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网络舆情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良网络舆情不仅会不断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且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舆情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纠正行为,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领域的投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1]。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媒介,以社会事件为内核,是对公众的感受、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互动以及后续影响的集合[2]。网络舆情扩散于网络之中,却根植于社会舆情,从隐秘扩散的网络舆情之中探索出社会舆情产生的根源,进而理解舆情背后隐含的公众心理与动机。网络平台的信息或媒体报道的信息引发热议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随后又与传统媒体的报道形成互鉴,现实社会也不断对舆情事件进行处理,不断披露信息,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继而回流至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的讨论。

(二)网络舆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1.载体的多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改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模式和思路,提升了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执行力和竞争力,使之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科技化的方式,正确应对发展挑战。而网络舆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性在于载体多样化,传播途径丰富,互联网的出现,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进行,将主要的教育阵地从线下扩展至线上。例如: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借助门户网站等手段作为思想政治交流的载体,针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共青团、大学院校等都在不同的网站上创设了自己的官方账号,旨在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一方面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另一方面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当中完成教育环节的互动。具体来看这些载体能够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达到认知和目标层面的高度统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缺乏必要的实践性、互动性、教育过程相对性等,很多学生会因此出现负面情绪。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朝着互联网而不断转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全方位摆脱书本的束缚,将生动的网络信息进行立体化传播,不断增强信息的辐射力度和穿透力度。

2.挑战的复杂性

互联网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其不可控制风险,使得网络舆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可能会面临过于独立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的发展给现实大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娱乐学习体验平台和崭新的互动交流方式,大学生可以直接以虚拟的身份完成信息的传播和互动,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搭设了更加便捷的桥梁。不过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能会因此产生隐患,例如学生在生活当中将大量的时间应用于互联网,为降低自身社交能力产生心理障碍,许多大学生更愿意与其他网友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而不是在线下与父母和教师进行交流。并且一旦形成网络依赖性之后,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受到限制,自主学习能力被削弱。每个人在互联网当中都是一个神秘的个体,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也会在此过程当中得到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大学生会失去对他人的信任[4]。

例如,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并非处于较高的水平,他们虽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容易被消极的网络舆情所影响。从生活层面来看,法律法规监管的缺失,会使得大学生因为寻找某些刺激而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社会道德危机的出现,使得学生对自身的互联网行为要进行自我约束,否则必然会因为道德弱化对高校乃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群体事件的再度产生。

3.监管的被动性

舆情监管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某些部门在应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时,经常采取的是被动化的处理方法对问题进行处理。此类事件的处理必然导致网络问题解决过程处于过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校有效掌握网络舆情的引导主动权。实际上很多学生都认为,当前学校的舆情管理工作能力有限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且最后采取的补救措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5]。例如:贴吧、论坛等出现负面信息时,很多高校采取的是直接删除信息的方式或屏蔽关键字的模式,这种直接的处理方法,使得舆情监管工作未能走向正确的轨道,反而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错误的观感。在后续的工作当中应全方位关注舆情监管方面的特性,采取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二、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关系

武超群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实证研究》一书中指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网络舆情有以下三点教育价值:首先,网络舆情作为信息传递的传播媒介能够促进思想政治信息的传递。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舆情这一媒介,从而更好的达到类似民意测验的教育效果。其次,网络舆情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形式,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间接民主”,突破其传统的局限性。最后,通过网络舆情能够加大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程度,网络舆情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话语权,学生与政府可以实现直接沟通,从而形成对政治权利的监督机制。

除此之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有其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心理基础。其一,理论基础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引领功能,在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等任务都需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予以重点落实,因此,其政治引领导向十分鲜明。加之大学生思想活跃、理性判断能力欠缺、好奇心强、辨别意识薄弱等特点,使其容易被消极的网络舆情所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守好自己的门、把好自己的关,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其二,实践基础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根植于现实国情民意与生产生活实践需要,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对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挑战,高校应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现实挑战。

其三,心理基础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人文情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情怀有温度的工作,教师真正的关心与热爱学生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关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以及思想变化,实现从走近向走进的大步跃进。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的网络舆情起到了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大学生存在情绪化传播的现象,一旦不实信息被网络放大,这种不良影响将会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饱含人文情怀,直面大学生在面对消极网络舆情下导致的学生群体性心理问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间万物,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积极介入大学生消极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优化途径,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动态双向式的交互信息传递模式。对于好奇心强且思想比较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传统的教育方式很难获得大学生的信息反馈,这说明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从而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以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特征为基础和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6]。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开展线上教育,借助当代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例如微信,QQ等平台,开展新媒体教育,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度。

此外网络舆情还可以优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教育者应该根据国内外的时事动态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来充实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可以不需要考虑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顾虑,从而更有可能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展现在他人面前,这也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由于网络舆情涉及到的内容包含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层面,所以信息必然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特征,一些虚假信息、色情信息甚至涉及到政治方面的负能量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而产生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不良信息的出现,实际上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者可以借助解决此类问题,优化思政工作内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作用。

传统思政工作内容,更加强调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教育资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与之相比,网络舆情的信息资源则非常广泛,更新速度不仅快,同时还包含图片声音等立体式舆情信息,从而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时,网络舆情信息的积极作用和辐射范围能够扩大一些正能量的新闻事件,也能加深他们对于舆情的感悟与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主动收集并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保障传播教育过程的深度优化,积极为当代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7]。

(二)挑战

网络舆情本身存在自由性、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都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由于网络文化虚拟性突出,且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不良网络舆情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可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缺乏有效的信息辨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虚假网络舆情信息的干扰,特别是某些信息在得到澄清之前,容易引发社会群体的激烈讨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信息的变化,及时发现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在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防止不良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全方位传递[8]。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摸清信息来源,把握教育进程,以更加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解决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教育环境大多由教育者进行设计和把控,按照教学目的对教学计划进行实施。但网络舆情渗透之后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教育环境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各种信息并存之后,某些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信息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涉及到违法犯罪或色情暴力的信息对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错误思想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活动的环境和思想政治环境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这直接考验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个人能力和基本素质,如果他们能更加熟练应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综合培训,始终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那么就能在教育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中起到辅助作用。当然由于网络舆情涉及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知识,跨学科研究能力,也是今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9]。

四、网络舆情挑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

1.网络舆情的产生

要想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就需要了解网络舆情的产生过程。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基于蝴蝶效应的关键内容作出以下评估,具体来看就是蝴蝶煽动翅膀会使周围的空气产生变化,所以其他体系也会因此出现变化。网络舆情的出现和蝴蝶效应有着类似之处,都是由于外部某些事件的刺激导致某一问题得到网上的讨论和探究,不同人群看待问题的视角存在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结果。一个事件之所以成为网络舆情事件,就是因为它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引发广发的讨论,例如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爆发的社会性事件,或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问题,包括政府部门的权力监督等。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网络舆情经常出现的诱因,并且相比于一般舆情来讲,在事件传播的方式和讨论速度上更加迅速[10]。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或传统新闻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感兴趣的网络舆情信息。

2.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

网络舆情的演化机制和网络之间存在共生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并相互依存,互联网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当中作为诱导因子而存在。例如当某件事在网络上初步发酵时,往往会在小规模范围内进行扩散,然后关注者们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将个人情绪附加到对事件本质的认知当中,从而使得网络舆情快速升温。热度上涨阶段,各类网络舆情事件在民众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民众开始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过程当中,在这一阶段通常是网络舆情的顶点阶段,即便是对网络事件不关心的网民,也会因此了解到某些舆情的基本状况。演化的结尾阶段则是网络舆情的波动阶段,人们对于某件事件的关注达到顶点之后,如果事情出现反转或波澜,则会导致网民朝着新的方向继续进行讨论,但会因此降低对于某件事件的积极性[11]。演化的最终阶段则是舆情的消逝阶段,网络舆情的消失是由于在各个方面的作用下事件被解决或被新事件所取代,旧事件的消失速度就像火山喷发结束之后陷入沉寂一般,但往往会因为某个影响因素,导致舆情再次出现波动,不过通常情况下此次舆情的热度并不会高于第一次。

3.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也在积极寻找改变的道路,在确保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寻求转型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融入互联网因素之后,原有的舆情传播机制会发生了显著改变,新事物的产生带来旧事物的变化,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也会在几个方面出现不同。

首先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会让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全方位覆盖,特别是事件朝着整个网民群体进行拓展之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情的参与者和体验者[12]。其次则是网络舆情的传播会对周边的情况产生相应的影响,以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其他信息的深层次传播。例如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出现之后,经常伴随着事件主人公被人肉搜索的情况。虽然本质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违法行为,但从网络舆情的角度分析,这说明与事件相关的一系列发展进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关键信息,尽管这些信息来源并非完全合法。最后则是某些意见引导者会让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例如政府部门在出台相关的通告或说明之后,广大网民群体对网络舆情做出相对正确的认知和判断。政府部门此时可以被认为是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的过程当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净化高校网络环境

高校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供了关键的载体,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群体,应该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创设健康向上的积极网络环境。对此,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线上信息传播建设工作,将便携式新媒体渠道作为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方案,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信息接收和信息互换,建立高校内部的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内部可以涵盖多种类型的资讯和其他信息,目的在于为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以此为基础,强化校园内部的网络活动,建设组织各类网络活动,以完善舆情法律规范,建立舆情监管机制,对存在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处进行弥补。这样一来,某些在互联网中实施违法犯罪的个体或团体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3]。值得一提的是,当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并产生矛盾激化时,应建立内部的高效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形成对网络舆情的合理管控和处置,尽可能将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警,确保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2.加强网络舆情监察队伍建设

强化网络舆情监察队伍建设是从责任角度出发重视引导者的培训工作,注重对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专业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人才保障在不断提升知识能力和业务储备的同时应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对此高校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优化,一是构建一套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教育者的能力,二是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基础监督作用,因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当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14]。

综合来看,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提升自身知识水平,高校也应该组织思政工作者参加各类知识与技术方面的综合学习,将有价值的内容展开归纳和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网络舆情不断进入大学校园,让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现实问题时,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树立四个自信,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网络舆情的综合分析与评估能力正确筛选出有意义的教育材料,整理编辑成导向性鲜明的教育内容,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当然高校之间也可以相互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载体共享机制,共同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基地,以人才培训和教学交流等形式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15]。

3.针对性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更加复杂以及更加多变的环境,从根本目的出发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道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化任务,直接关系到三观构建以及网络舆情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其互联网常识与道德素养,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网络形式下做好个人言行举止的规划。当前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信息的自由度非常显著,大学生在互联网当中作为独立的个体,应该以积极的自律模式来约束个人行为,主动杜绝不良网络舆情信息对自我产生的侵害,在互联网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限制作用下提升素养。作为高校,则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不受到负面影响。例如思政工作者可以关注某些特殊大学生的心理监测和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展开情绪和思想层面的引导和帮助,对大学生心理展开针对性教育,使之恢复正常状态,正确投身于学习和生活当中[16]。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互联网的密切联系,使得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信息受到了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更加愿意利用互联网表达对于网络信息的看法和观点。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舆情的出现给当代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也使得不良网络舆情爆发时,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导措施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认识到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有力提升网络舆情和思政工作的融合程度,一方面完成传统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协助思政教育在新时期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舆情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消费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