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动态循环系统探究

2022-03-03庞倩刘建廷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庞倩,刘建廷

(1.海军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00 2.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殷切期待也给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标准、高期待容易引发心理落差,形成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运用已有资源有效应对,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1]。心理危机事件虽然发生率低,但每一起危机事件对校园和谐、社会稳定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干预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个体解决迫在眉睫的心理失衡状态[2],减轻不适症状、降低或者消除痛苦,恢复心理平衡,并帮助当事人从危机事件中获得新技能、新方法,以便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新危机,从而真正实现心理上的成长。研究发现,心理危机干预可分为预防、干预以及建设三个阶段[3],即危机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危机过程中的干预工作以及危机之后的恢复工作。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认可度仍有差距。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高职学生体验到学业上的挫败,并且这种挫败在成长中被不断放大到各个方面,固化成“我不行”“反正我就这样了”等消极思维模式,进而产生迷茫、无助、空虚等情感危机。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对象之一,高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和本科大学生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4],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从积极干预视角出发着重提升自我认知。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融心理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快速反应通道和心理危机后育人机制于一体,将危机事件常态化预防和突发事件应急有效结合,将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融入到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增强新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心理危机防范体系

在“唯分数论”主流文化的建构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因高考竞争失利或者填报志愿失误而被动选择了职业教育,特殊的经历也让他们对自身大学生身份的定位出现了偏差,自暴自弃、对学业投入不足、对未来缺乏规划[5]。消极的自身认知和期待,导致高职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游戏、网络等虚拟空间,这种暂时性的逃避又进一步强化了焦虑、空虚、迷茫等感受,甚至可能产生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引发心理危机。因此,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防范工作不仅要致力于常规性心理冲击的预防,而且还要致力于积极自我认知的培养和提升。

(一)常规性心理危机预防

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就是主动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源头遏制极端事件的发生。

1.组织心理测试与访谈评估

根据重要时间节点、特殊人群、敏感线索等组织心理测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档案,动态跟踪学生的心理状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UP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进行心理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对入学新生组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阶段原始档案;对顶岗实习、毕业阶段等重要节点进行心理测试,掌握敏感时期的心理状态;对家族有精神病史、曾患抑郁症、遭遇重大生活变故等特殊群体进行定期、不定期心理测试,掌握高危群体心理危机的状态及变化趋势,实现动态监控、持续跟踪。针对心理测试中出现的预警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转介的可疑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应及时组织心理访谈与危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转介、咨询、观察等具体处理措施,及时捕捉预警信号,将危险扼杀于萌芽之中。

2.设立朋辈辅导员

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采用以心理健康自我评估为主的心理预警筛选机制,这也可能存在学生主动谎报或者隐藏危机状态的操作[6]。因此,二级学院、班级通过公开选拔、毛遂自荐等形式设置朋辈辅导员,主要负责观察记录学生日常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趋势,即从他评的角度补充自评心理测试的缺陷。朋辈辅导员,一般由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等担任,通过专业指导、培训,及时发现身边的危机学生,第一时间上报。

3.开展危机干预实务培训

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首先必须掌握心理危机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心理危机的线索,明晰高位人群的表现特征。除此之外,心理危机干预还是一项操作性技术。作为干预环节中的任何一位参与者,既要掌握理论,还须将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之中,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因此,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巴林特小组、开展心理危机识别与处理相关实务培训,对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进行改编模拟危机干预流程,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技能。

(二)积极自我认知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凸显出一些新问题,需要从注重消极应对向积极干预进行转型[7]。高职学生对自身的消极认知和期待是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学生迷茫、焦虑、无助等心理危机的化解主要依赖于强化其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认知。

1.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第一步应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8],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勇于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相较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优势、美德,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基于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挖掘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不是关注疾病和问题[9]。在实践中,开设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培养自信、客观、热情的能工巧匠提供心理支撑。

2.发挥第二课堂功效

科学运用第二课堂,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校园心理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心理讲座、户外拓展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心理健康防护知识、习得自我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参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态度、勇气的表现,能够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自我认知。此外,学生工作部、基础部、二级学院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公寓文化节、传统特色锅庄舞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培养爱好和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

3.引入叙事治疗理念

叙事疗法摆脱了传统观念中将“人等于问题”的治疗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和资源,问题和疾病是主流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对高职学生因主流文化建构的低自我价值感,叙事治疗的理念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心理工作者应将此理念在全校广泛开展培训,通过找“例外”唤起积极的经验与力量,引导学生摆脱主流文化的束缚,引导老师用积极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从而增强改变的内在动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心理素质。

二、构建心理危机快速反应通道

有效构建心理危机防范体系虽可以有效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但并不能做到完全杜绝。因此,一个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心理危机发生时快速反应通道的建立。面对危机事件,所有的干预工作都要坚持生命第一原则,要始终把确保个体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和重要原则。根据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除了极少数冲动性行为外,绝大多数个体在发生极端行为前都有言语、情绪、或者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因此,干预者在心理危机防范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多层次危机预警体系,对高位征兆和高为线索及时采取措施。当出现预警线索时,要第一时间启动校内快速反应通道,整合各方资源,及时评估、转介;另外,还需要启动学校—社会联结机制,实现学校、家庭、医院以及社区等有效合作。

(一)建立五级危机预警体系

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要从完善危机预警体系抓起。建立“学生—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五级危机预警体系。具体而言:学生是自己心理问题的主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身的需求,掌握心理危机知识,一旦觉察到自身状态存在异常时,及时向二级学院或者心理健康中心报告;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频率最高的场所,鼓励建立良好、融洽的宿舍关系,为应对学习、家庭、人际冲突提供心理缓冲和环境支持,宿舍安排专人定期向二级学院报告成员的心理状态,如有突发事件及时上报;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产生归属感的团体,借助班级主题活动建立团结友爱的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心理健康宣传、日常疏导,以及定期向心理健康中心报告班级成员的心理状态,如有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二级学院需要做好家校联盟工作,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微信群等及时沟通学生状况,共同配合完成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处理来自学生、宿舍、班级上报的预警信息;学校要统合整体资源,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政策制度。

(二)建立校内快速反应通道

根据心理咨询伦理的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前提是保障危机学生和其他同学的生命安全[10]。基于“学生—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的五级危机预警体系,构建“学生—二级学院—学校”校内快速反应通道,由学校统一指挥、协调各方资源,组织领导二级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学生工作部、保卫部、校医院等,共同应对危机事件。鉴于危机干预的紧迫性和危险性,干预人员应积极响应、各司其职、有效应对。在此期间,如果心理危机事件存在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风险,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发现人可不受逐级申报的约束,直接向主管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中心汇报,迅速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控制危险局面。

(三)建立学校—社会联结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精神卫生机构、社区、媒体等应联手应对。因此,在相对成熟的校内快速反应通道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社会联结机制是成功应对危机事件的重要保障。首先,精神卫生机构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对象上的重叠,服务内容上的交集[11],所以学校应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转介机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精神障碍或存在可疑精神障碍时,可迅速启动“绿色通道”,保证学生快速有效地得到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救助和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期。此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实现专家学者联动,共同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三、构建心理危机后育人机制

危机,即“危险”与“机遇”并存,危机干预在帮助个体“脱离危险”之后,还应该“挖掘资源”。因此,危机干预不仅仅局限于危机发生前的防范和危机过程中的紧急应对,还包括危机事件后个体心理功能的恢复与发展、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构建危机后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对受危机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辅导,对危机当事人建立顺畅的休学、复学等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对危机干预的典型案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进一步调整、指导和完善心理危机防范体系,促进紧急的危机干预与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

(一)恢复相关人员的心理平衡

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周围密切接触人员心理上也可能会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处于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易产生暂时性心理失调。对参与危机事件的相关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恢复心理平衡。此外,引导媒体进行正面报道、合理解释危机事件,消除因信息接收不充分而带来的恐慌和无助心理,营造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建立危机学生保障制度

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休学、复学、愈后鉴定及跟踪制度,发展良好的支持系统[12],保障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对因心理疾病而休学的学生,建立正规的复学制度。复学前,学生提供由精神专科医院开具的康复证明。复学时,二级学院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约定相关安全事项。复学后,心理委员、宿舍联络员、辅导员、二级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等共同配合建立动态心理台账,了解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定期评估风险状况。

(三)推广典型案例干预经验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既有个性上的差异,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校园贷、人际冲突、抑郁情绪、迷茫等。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将这些共性问题的干预经验整理总结,并编制《心理危机干预辅导手册》。通过专业培训、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形式,简洁、高效的向长期服务于一线的危机工作者传递经验,推广实践成果,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能力。

(四)深化危机干预防范体系

每一起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参与干预的人员都应总结经验、教训。定期组织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交流、案例研讨会等活动,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将相关经验进一步融入心理危机防范体系,实时更新心理危机防范体系,不断贴近、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四、总结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心理危机干预防范体系、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通道和危机后育人机制有机融合,建立了随时代发展和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发展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动态循环体系,实现了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做好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心理教育和预防工作,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防范体系,保障绝大多数同学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建立成熟的心理危机快速反应通道,主要包括五级危机预警体系、校内快速反应通道和学校—社会快速联结机制。再次,对每一起危机事件进行总结与反思,完善心理危机事件后育人机制,主要包括疏导相关人员心理压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以及对危机干预经验的总结、梳理。最后,心理危机事件后育人机制又进一步反作用于心理危机防范体系,整体形成了以提升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理念的动态循环系统。但是,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将理论设想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地完善模型,努力构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职业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整合机制,为更多学校和危机干预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