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促进语言的主动积累
——以三上《不懂就要问》为例

2022-03-03文|王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鲜感私塾词句

文|王 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研读课标表述,我们可以发现,语言运用首先在于语言材料的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乃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同时,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应是主动的,要激发学生带着好奇心、求知欲,在语言实践中,积极地识记、储备并整理。学生养成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能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三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这一语文要素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语言的主动积累。现以《不懂就要问》一课为例,对比教学改进前后的变化,谈谈笔者利用语文要素促进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导入:设置情境,激发主动积累的兴趣

改进前:

1.出示几则关于“问”的名言,指名开火车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出示: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指名读句子,体会课题的出处。

4.简介孙中山。

改进后:

1.(出示学校图片)同学们,这是我们的学校,你能用几句话来夸夸它吗?

2.你们知道在很多年以前,孩子们在哪儿上学吗?(出示私塾图片及“私塾”,指名读词。)

3.微视频介绍私塾。

4.今天,我们就来探秘私塾,读一个发生在私塾里的小故事。齐读课题。

改进前的导入紧扣课题“不懂就要问”,由关于“问”的名言揭示课题,再出示文中孙中山答同学问的那句话,让学生认识到课题原来是文中人物的语言。这样的导入实现了对课题的强化认识,也初步了解了故事主人公,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但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是在“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兴趣自然无从谈起。

针对这一缺点,笔者对其进行了改进。从本单元“学校生活”的主题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古今对比,看私塾”这一导入板块,将学生学习生活的美丽校园与古代私塾进行对比,了解二者的不同。通过小视频的介绍,重点了解古代私塾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文中出现的“私塾”“戒尺”等词语的欲望。

对学生来说,“孙中山”这个名字也是很有新鲜感的,他们会想:孙中山是谁?他多大了?干什么的?生活在哪里?做过什么事?……要想让学生保持探究的兴趣,对孙中山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关于主人公孙中山的简介,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调整了介绍的时机——由导入时的介绍调整到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二是调整了介绍的内容——由呆板的人物名片式介绍改为融入故事情境的介绍。在翻阅了《孙中山大传》后,将人物介绍放到了具体的环境中——100 多年前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叙述了人物逐渐成长的经历——幼年时在私塾读书,后来在哥哥的资助下到海外留学,学成归国后,有一段时间在澳门行医,最终,他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概括介绍了人物的伟大成就——领导人民推翻了晚清政府,把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赶下了龙椅。这样,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生逐步消除了对孙中山的陌生感,并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孙中山相关材料的阅读、梳理与建构。

二、课中交流:自由表达,体验主动积累的乐趣

改进前:

预设一:糊里糊涂地背

出示: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1.文中还有一段话具体描写了这种学习方式,谁能找出来读一读?(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

2.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样?孙中山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二:壮着胆子问

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1.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哪些词给你带来了这些感受?圈一圈,读一读。

2.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说一说。(戒尺、厉声,“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补充介绍戒尺、私塾。

3.原来,私塾里的学生都怕老师,老师让背书,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孙中山仍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引读):“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让我们来看看他问的结果吧!出示4~7 自然段,并分角色朗读。

此时,你觉得他问得值吗?

补充句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还是应该__________。

预设三:坚定有力地答

出示: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2.这段话你记下了吗?指名读,齐读。

改进后:

1.师介绍故事背景:这件事发生在100 多年前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孙中山幼年时在私塾读书,后来在哥哥的资助下到海外留学,学成归国后,有一段时间在澳门行医,最终,他勇敢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领导人民推翻了晚清政府,把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赶下了龙椅。

2.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时发生的一件事。由于年代久远,课文中描述的很多情景,在我们今天看来都很新鲜有趣。你能把描写这些情景的词句找出来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私塾。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①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四人小组交流画出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同时注意聆听别人的想法,碰到观点不一致时要想一想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以上两个任务。

(3)全班交流,师点拨指导。

3.通过交流,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看,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角色扮演,说看法:假设自己是孙中山的同学或者爸爸妈妈以及老师,你会对孙中山说什么?

初次教学时,笔者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研读,从“糊里糊涂地背”“壮着胆子问”“坚定有力地答”三个角度出发,提取了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了相关的预设。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把交流感受变成了词句分析,学生比较拘束,课堂气氛沉闷。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新鲜感”是极具个性化的词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定,因人而异。其次,学生不是两手空空走进课堂的,只要我们给予他们宽松的环境、合适的平台、有效的支架,学生就能从自己的已有水平出发,越过最近发展区,发挥自己的潜能。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这一教学环节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建立交流的基础。即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想想新鲜在哪里,可以做些简单的批注。第二步,构建交流的空间。自读课文完成后,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充分交流,听听别人的观点,也用自己的观点照亮别人。第三步,搭建反馈展示的平台。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将自己的观点进行改进提升后,教师及时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的观点加以肯定、补充或点拨,形成全班性的社区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在上面的交流环节中,学生自由表达,有的说出了对词语“咿咿呀呀”“摇头晃脑”“鸦雀无声”“霎时”的理解,有的表达了对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看法。而且他们的表达有创意,呈现多元化,如对“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的读书声”的模仿,“摇头晃脑”的动作展示,“同学们霎时鸦雀无声”时的内心想法,“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类似表达等等。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在多样化观点的表达中实现主动积累的乐趣。

三、课后拓展:巩固所学,形成主动积累的意识

改进前:

1.课文学到这儿,你对这件事还有什么看法?

2.今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应该像孙中山那样大胆提问。不过,向谁提问、什么时候问、怎么问,这些还需要小朋友们在实践中去学习。

改进后:

1.学到这儿,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孙中山的这句“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观察一下,这篇课文的课题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出示:略读)

2.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书后的小提示。(指名读)

3.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试着读一读《吃饭钱买书读》,和同桌交流你的收获。

我们可以看到,改进前的设计围绕思想教育来进行,偏离了语文学科应培养的核心素养,缺乏语文味。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学习略读的主要目的是向课外延伸。本篇课文是全套教材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书中的两个气泡图提示了略读的方法和要点。为了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笔者设计了“总结学法,尝试应用”这一板块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孙中山在檀香山留学期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文章不长,但文中孙中山所说的一段话却令人记忆深刻:“人生就是战斗,战斗必要有枪,人好比是一支枪。但光有枪还不行,还要有充足的子弹,广博的知识就是子弹。空枪上阵,仗是打不得的。”读完文章后,学生对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做重点交流,既巩固了课堂习得的本领,又有助于学生主动积累意识的形成。

猜你喜欢

新鲜感私塾词句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