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及实践研究

2022-03-03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实验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实验中学 李 振 陈 华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时期,因为初中处于特殊的年龄时期,这个阶段所接受教育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近些年来,相当一部分事故就是由于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这也引起了社会层面的关注与担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我们必须对课程有一个良好的目标定位,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常见情况出发,提升其对陌生状况的适应能力,同时开展心理健康培训,与学生以及家长进行长期稳定的交流,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观念。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生会向身边的人、事、物学习模仿,借鉴吸收为人处世的办法。然而,初中生的是非观念并不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也并不完善,在对待事情时往往只能注意到表面,从而导致看待问题时过于片面,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如果放任其自由发展,叛逆心理很容易演变成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在多年的教学总结中,笔者发现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性别好奇。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第二性征发育时期,所以其逐渐意识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并对异性产生好奇心,这就使得此阶段的男女学生关系开始不同于小学时的单纯。然而由于初中生两性方面知识的不健全以及对情感认识的匮乏,在处理学生关系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纠纷,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斗殴事件,从而给涉事双方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

第二,学习压力。不同于小学时的无拘无束,初中三年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生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会在开始时难以适应,尤其是面对成绩的上下起伏,部分小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此时如果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而初中生一旦在心理上放弃学业,目光就会被社会上、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过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家庭中的孩子不必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只需要专心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作为全家人的关注重点,自然承受了较多的关怀与呵护,而在进入初中之后,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家长往往会开始督促学生的学习,这就让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师生之间,由于小学教师更多采用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学生也习惯了教师的呵护,当其进入初中时,严格的教学规划以及严肃治学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不适应,也会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建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备课之前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问卷或随机性质的调查,理顺当前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惑,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在这一目标下,教师就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教学方案,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初中生在经历“心理危机”后能构建健全心理人格,从而对事物能产生更加全面的看法。

三、高效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革新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现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往往是力争上游,然而这种将所有学生都摆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学态度显然是不可取的。由于天赋的不同,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有所不同;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不同学生的喜好观念也有所不同;由于性格秉性的差距,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区别。这就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往将学生拢在一起集体教育的观念,而是应采用普适性教育方法和个性化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学习情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待任何出现心理问题或产生不良倾向的学生都要尽到引导职能,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成绩并不是评判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标准。

(二)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适应身体,在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初中生的身体会产生很多变化,这种陌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抵触甚至恐惧,如男生变声、体毛加重等。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明确这些变化是每个人在成长发育中都需要经历的,并不需要过度在意。同时,针对初中生之间对异性的好奇心理,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平和的开导,让学生意识到青春期萌动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是需要把握原则,维持健康的学生关系。二是适应压力,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大以及课业内容的增多,再加上升学的压力,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抑郁情绪,教师应该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进行私下开导,教会其疏导压力、消除烦恼的办法,并帮助其取得学业上的进步,使其不断尝试将压力转换为学习的动力。三是适应情绪,初中生的情感起伏较大,很多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情绪失控,对此教师应找准“病根”——非理性的情感宣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额外开课向学生讲述情绪的作用,并让学生明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能控制情绪和本能,然后教会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导者,提升其对情绪的正确认知,减少其受情绪驱动的不理性举动。

(三)开展心理健康培训

除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外,教师也需要注意定期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训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然而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时,学校、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进行心理健康培育的策划,切不可按网上或者其他学校的模式照搬照抄。因为心理健康培训活动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知识理论的传授,也不是相关技能的培训,其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向学生传达一种正确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值得称赞的。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时,教师应注意选取身边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激起学生的共情心理,让其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而在参与中获得感悟,在活动中收获思考。

(四)引导家校联合培养

俗话说,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这句话阐明了家庭教育对一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父母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共处时间最久的监护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模式所无法达到的。因此,要想做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巩固好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只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与家长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情况,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同时家长也能从教师处得到学生的在校表现,并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规划,这就能有效避免学生与家长在学习问题上产生争吵,从而防止学生在争吵中产生不良心理变化。这种教师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家校共育模式的进行,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家长和教师能互通有无、交流培养心得,同时也能对学生在校、在家情况了如指掌,从而让学生在家在校一个样,督促其行为、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立足长远、需要教师长期坚持的素质教育科目,其对学生正确三观意识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从问题本质出发,从学生出发,从课程目标定位出发,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心理小测试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