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创设活动情境

2022-03-03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王昭国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创设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 王昭国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编制立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纲要。而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课程具有活动性。由此可见,活动性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这一门课程时应当重点把握的特征。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活动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掌握充足的知识与技能。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情境的特征

(一)注重内容生活性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课程,多数知识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在未来人生中的生活,以及学生终身的成长发展。因此,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也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已有体验,唤起学生对知识情境的感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思维,保证学习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核心要求。因此,在活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正确把握自身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正确的角色定位,提升活动情境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用敏锐的眼光发掘活动中生成性的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资源,在强化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提升教学活动有效性。

(三)强化教学形象性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在学习中更多应用形象思维理解事物,因此一些过于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对学生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应当重视提升自身所创设的活动情境的形象性、具体性,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对某一课堂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四)凸显情境问题性

有价值的活动情境必须包含问题,如此才能启发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将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以此为基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凸显情境问题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优化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生解决问题后,避免为学生给予过多结果性的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的关注,通过多元、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情境的类型及创设策略

(一)虚拟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涉及学生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受到时间、空间、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显然无法将学生生活中的多种场景完全搬入课堂。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运用多种教学设备,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目的性地创设虚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投入多种生活场景中,获得最为真切的学习体验,进而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以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比较有限,也很少留心当前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遭到污染的时事。因此,对教学活动情境的构建,教师首先应尽量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入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有真实性的虚拟情境。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展示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钟滴下一滴水,持续一年的数据,再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的事例。在学生对“节约用水”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模拟“节约用水小卫士”的情境,让学生担任虚拟“节约用水观察员”的角色,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展现几种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学生则对这些用水方式展开辨析,以此在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活技能。

(二)现实情境

对现实情境的创设,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进行活动情境教学的形式之一。小学生的生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藏着大量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素材,教师应当及时发掘、合理应用。教师可通过拍摄等方式,及时记录学生实际生活中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片段,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展示出来,以唤起学生真实经验、共鸣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

以教学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出示一些学生所在学校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学校还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例如,垃圾桶位置设置不合理、校园垃圾问题难以解决等。由于这些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强烈的亲切感、真实感,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索,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游戏情境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因此通过开展课堂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丰富的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游戏情境的创设,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教学。

以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为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活动情境,开展如下游戏活动: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其中一名学生扮演交警指挥交通,其他学生表演过马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动感的音乐,让学生的游戏表演更加诙谐幽默。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交警的艰辛、学生过马路中的不文明行为为社会交通带来的麻烦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培养学生尊重每一名劳动者,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为劳动者添麻烦的意识。此外,这一教学活动还有助于教师实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安全的意识与能力。

(四)故事情境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开教学,也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同时,教师通过设置悬念、设置问题等方式编排故事,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之中,可谓有着广泛的裨益。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应当重视将多种故事类型结合起来,如音乐故事、绘本故事、儿歌故事等,让课堂更具生动性,更易得到学生的喜爱。

以教学五年级上册“学会沟通交流”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展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在讲述完这一故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展开思考,再不失时机地将话题引导至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对课本中的沟通交流技巧展开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五)探究情境

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探究性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从已有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感悟知识,获得最为真实的学习体验。

以教学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在课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资料,收集近年来与环保相关的新闻整合为笔记;接着在课堂上,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选派一名小组代表,就本小组的资料收集展开总结,向全班学生分享课内外知识,以此开拓全体学生的视野,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良好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接下来,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在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保护地球环境手抄报,完成进一步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与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在课堂中从创设活动情境入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情境与课堂氛围中,完成对多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创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