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活态文献的在地化阅读推广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2022-03-03邓利萍
邓利萍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062)
近年来,图书馆界对静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活态文献的阅读推广较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重要场合屡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2],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服务提供了指导。2019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活态典籍文献赓续福建地域文脉[3],这对加快推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高校活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新形势下,阅读推广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界服务的新常态。各高校阅读推广方式通常以纸质文献、讲座、展览等为常规性媒介。古人在阅读方面倡导“知行合一”,阅读推广在推行“知”的层面做了许多工作,下了很多功夫,然在“行”的层面却为之甚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离开图书馆物理空间和电子读物的虚拟空间,读者还可以在立体空间上获得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活态文献不在图书馆馆藏之列,它存储于大千世界之中。因此,要进行活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工作就要大力拓展图书馆之外的空间场景开发。基于此,立足于活态文献,文旅结合、研学旅行、读行阅读等的阅读推广模式应运而生。一些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推陈出新,自觉将服务形式转型升级,开启了阅读与行走相融合的新路径,涌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的阅读推广新模式。如,2016 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以“交圕·行阅”为主题的行走式阅读研学活动,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文化育人阵地上的新品牌[4]。2018 年,国家图书馆主办了“文旅·融合·创新——首届海淀区研学旅游季”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儿童感受到阅读与科教旅游相融合的创新性体验[5]。2019 年,金陵图书馆牵头13家区馆围绕“分享阅美新成果,共促文旅大融合”主题,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一系列阅读与旅行相结合的活动,鼓励读者了解自然风光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故事[6]。嘉兴打破了旅游与图书馆的行业界限,建立了“红船书苑”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读者实地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的诞生地之一——红船,与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7]。“游学阅读”也是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项目之一,该活动将阅读书目和旅行路线的选择权都交给读者自己,让读者根据各自所选的图书与路线,结合游学阅读课程表,实现“游+学”体验式阅读[8]。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读行山水”活动,突破了阅读的静态空间限制,从实践角度深入分析读行式阅读带给读者的深阅读体验模式[9]。
上述例子中,活态文献的阅读场景通常是安排在校外、图书馆之外的立体空间中开展。对于全国各高校来说,大学校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活态文献阅读场景,因此,高校图书馆人可以着手实施校园在地化的活态文献阅读场景服务项目。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活态文献阅读推广为例,利用文献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及本校活态阅读推广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梳理了活态文献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活态文献阅读推广的具体流程和模型,探讨活态文献阅读推广的必要性。研究试图回答的主要研究问题为:如何以华师大活态文献阅读推广为个案,构建起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活态文献阅读推广模型,旨在抛砖引玉,以扩大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外延,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1 活态文献概述
1.1 什么是活态文献
活态文献历史悠久,自有人类始,便有活态文献的存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类型的活态文献。中国戏曲典籍中的活态文献是指可读、可唱、可演、可传,能够处处体现戏曲作家、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的丰沛气韵的戏曲典籍文献,这样的戏曲经典才是活态呈现、生机勃勃的文献瑰宝[10]。民间美术活态文献则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世代相传,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没有断裂的文化传统,就在中国多民族乡村的日常生活里承传着,记忆着每个民族的文化常识[11]。民间体育中的活态文献是指具有典型民俗风格的、融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活力的活态文献[12]。
“活态”是相对于“固态”而言的,本文所指的高校活态文献是相对于静态的纸质文献而言,是指将校园里的历史古迹、出土文物、精美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的“活化石”和“校园记忆的背影”进行在地化探寻、研学,并将校园文化作“动态”化的、全方位的、更直接、更深层次的继承与发展。这种校园活态文献是流转在本校范围内的、“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13]。
1.2 活态文献的特点
1.2.1 文献的立体性
活态文献可以让书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活态文献的阅读实践能将传统图书馆馆藏文字复活,能让读者到在地化的现实场景中去阅读,欣赏到书籍之外的立体式的文献呈现方式。
活态文献与静坐在图书馆中的静态阅读也不一样。静态阅读的场所是相对固定的,是静态化的,读者面对的阅读媒介主要为纸质书籍,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平面化,这对于一些尚未形成稳定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容易产生乏味、枯燥的阅读体验。而活态文献的阅读空间则是立体化的,阅读场景是行走式的、动态化的,阅读的形式不单单是自己在参与,旁边还有导游在讲解,阅读的媒介跳开了刻板的纸质书籍,而换之以读者身体在场所能见到的实物阅读。
1.2.2 文献的趣味性
活态文献的阅读方式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对读物的理解,促使读者在活态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活态文献生机与活力。活态文献的阅读能够调动读者的多重感官,提供在地化的阅读体验,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的趣味性。
1.2.3 文献的可触可感
活态文献的阅读实践让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籍内容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这种文献的储备和获得更容易、更便捷,也更丰富多样,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对象自然也就更多样、更具体和更多维,使阅读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可感知的体验。
2 进行活态文献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2.1 读者传承的需要
活态文献的阅读古已有之。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其逸兴壮思,于是在游观庐山后写下了著名的《题西林壁》。若没有诗人当时在地化的情绪体验,或许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就不会面世,遑论流传千古。明朝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卷二》中道:“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14]从中可以得知,不仅在作画上,在阅读上,也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双管齐下,方是阅读之上策。王阳明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15]这是对阅读实践中务必做到知行合一的诗意诠释。以上例子都强调在地化阅读的重要性,在地化的活态文献阅读,是零距离对话历史、理解文化“根”与“魂”的绝佳方式[16]。古人的这一阅读方式值得当今阅读推广人士借鉴并传承。
2.2 读者深阅读的需要
在进行活态文献阅读推广的过程中,既要对纸质文献进行有效阅读,又要走出图书馆,追寻纸质文献中的文字指引,到相应的活态文献基地接受立体、动态的寻访、深探,扩展读者的阅读边界[17],将纸质浅阅读阶段向活态深阅读方向提升。深度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方式,不仅涵盖阅读行为,而且强调阅读后的感悟、印证、反思等复杂过程,更加注重阅读所引发的思考及感悟,以及对图书的评价与赏析。深度阅读的过程也是思想积淀、性格养成的过程[18]。
2.3 拓展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需要
一般来说,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都已做得比较成熟细致,如在图书馆内举办书展、阅读书目推荐、线上线下读书会的设立等,但是上述服务基本属于图书馆范围内的常规化服务,而图书馆外的延展服务尚显稀缺。活态文献阅读推广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直接将读者引领到馆外的立体空间进行活态空间的在地化阅读,这势必大大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外延。
3 活态文献阅读现状调查
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当笔者提到“活态文献”这个术语时,在座的许多图书馆界人士都表示不曾听说过。为此,本研究采取了文献调研、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形式,针对活态文献的阅读和传承现状做了大量调研。通过对普通读者和图书馆人两组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如下表:
表1 对活态文献的了解程度调查表
在随机调查的200 位读者当中(回收181份),当问及何为“活态文献”时,有53%的人不知“活态文献”为何物,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有21%的人表示对“活态文献”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有11%的人表示在中国知网中接触过几篇有关“活态文献”的论文,但数量稀少;只有7%的读者表示对“活态文献”非常了解。相同的问卷下发给图书馆人填写(回收100份),得出的比率分别是:完全不了解的占48%,有一定了解的占25%,比较了解的占18%,非常了解的占9%。
从活态文献阅读现状和传承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读者和图书馆人对活态文献的概念含混不清,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对活态文献的重视远远不如对静态文献的阅读推广,图书馆人尚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外的一些阅读媒介,忽视了知行合一的阅读理念,从而影响了阅读推广过程中对读者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转化。
由此可见,“活态文献”尚未进入当前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视线。笔者从中国知网中查得有关活态文献的论文仅有43 篇,有关活态文献的阅读推广文献为0篇,无怪乎一些掌管“活态文献”的机构和管理者不无感叹: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的读者还不如古代士大夫的阅读视野广阔。
4 华师大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推广流程
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历史悠久,中北校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海最早的高等教会学府——圣约翰大学[19]。丽娃文脉是华师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师大的文化根脉,它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涵养着本校师生的文化自信。校园里有着各种各样呈现丽娃文脉的活态文献,如著名的校园八大景点(古木清晖、荷塘挹翠、石径花光、水榭观虹、书海辍英、夏雨飞烟、园丁小筑)、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建筑的文史楼、以法国贵族名字命名的丽娃丽达河,再如首任校长刘佛年&教育家孟宪承纪念馆、校园钱币博物馆,等等,都是进行馆校合作,开展活态文献阅读推广得天独厚的独特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曾多次开展本校活态文献的在地化阅读推广,每次活动都有相应的具体流程。
表2 华师大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推广流程表
4.1 书目选择
在开展活态文献阅读活动之前,必须先进行相关书目的选择,要求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来进行前期的浅阅读。比如探访文史楼的前世与今生,就要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校史》《华东师范大学校史文集》《大夏光華.1-42》《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书目进行纸质化静态阅读;追寻“丽娃作家群”的足迹,就要选择《聆听丽娃河》《寂静的声音》《眺望》《人面桃花》《一个人的电影》《卡夫卡的钟摆》等书目;想要参加“钱币史话”探寻活动的读者则要阅读《钱币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典藏版(上、下卷)》《钱币上的军事文化》《钱币上的音乐世界》《钱币及其他文物》《钱币史话》《钱币学与冶铸史》等书籍;进行我校教育家、校长刘佛年&孟宪承二位大师的活态阅读,就需要选择《大夏教育文存刘佛年卷》《创新型人才成长:著名教育家刘佛年的故事》《刘佛年教育文集》《刘佛年学述》《刘佛年教育文选》《刘佛年传略》《孟宪承教育思想研究: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孟宪承文集.1-9》等。
4.2 在地化寻访
“丽娃作家群”是享誉华师大校内外的一支重要的队伍。在这所学校里,曾经有格非、赵丽宏、李洱、毛尖、王小鹰等著名作家的身影漫步于丽娃河畔,所以校园里的丽娃河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的河,更是一条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文色彩的河。2019年12月,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与校学工部合作,组织读者在丽娃河畔的丽娃水榭开展活态文献的在地化阅读,读者们手捧所选书目,在书中所描述的现实场景中进行在地化阅读,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活动气氛热烈。文史楼是华师大的“古老”建筑,这座极有历史沧桑感的教学楼是由我国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共同设计的。文史楼在抗战中遭受日本敌机的轰炸,后来几经修复,现在仍然高光屹立于校园正大门左侧。每年的9月开学之初,图书馆就会与校宣传部联手开展“铭记历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决心书抒写立志报效祖国”的活态文献阅读推广活动,引领读者到文史楼现场参观探访、寻踪旧迹。钱币博物馆是华师大的一大特色博物馆,成立于1952年,里面珍藏了500多种、3000多件珍贵的钱币,有从先秦时期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至秦汉及以后各朝的铜钱、铁钱、银锭、纸币,包括各类特殊用途的古钱,完整性和质量在上海高校中独一无二。2020 年5 月15 日,图书馆联合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了“钱币史话”的活态文献阅读活动,活动之初读者们都对有关钱币方面的书籍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现场在地化的活态文献阅读,加深了对钱币历史的认知。华师大首任校长刘佛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教育家,他的治校方略一直延亘至今;教育家孟宪成是第二任校长,他的治学方略也同样受到师大后人的推崇。2020 年9 月,图书馆联合校宣传部开展了“忆大师,身正为范”的活态文献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读者到刘佛年&孟宪成纪念馆参观考察,零距离感受大师当年的治校风采,把静态的已知阅读与活态的在地化参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游览”交互式阅读。
4.3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交流有助于帮助新生读者将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为自己精神上的动力,能够使新生与新生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取长补短,汲取他人的心得体会,从而将静态阅读与在地化活态阅读水乳交融,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阅读境界,因此引导读者进行现场互动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985重点师范院校,新生读者是未来三尺讲台的接力者,当他们通过纸质静态阅读和在地活态阅读活动之后,内心会油然升起对教育家孟宪成的崇敬之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股报效祖国的激情,这就是图书馆开展活态文献阅读推广的目的所在,图书馆也因此实现了自身的教育功能。
4.4 传承中发展
活态文献阅读推广主题活动结束之后,图书馆人以“铭记历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决心书抒写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开展了革命歌曲大赛,让读者们在嘹亮的歌声中激发出报效祖国的激情,发奋图强。根据“丽娃作家群”活态文献的阅读体验,组织开展了“原创诗词吟诵大赛”,激发读者的创作欲望。观看过钱币博物馆之后,开展了“钱币抢答趣味赛”,以此活跃校园书香氛围。通过“忆大师,身正为范——您是我的楷模”为主题举办了话剧舞台大赛,组织读者在业余时间将校史上有影响力的学者编写成话剧搬上话剧舞台,挑选出优秀作品在校音乐厅演出。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比赛形式,使读者的阅读内化为自己灵魂深处的知识,促进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将读与行中所收获的知识提升,重新加工形成新的想法”[20],从而实现对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的目的。
5 活态文献阅读推广活动成效
5.1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馆藏图书利用率
华师大校园文化属于地方性历史与文化,关于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往往是由专业读者借阅,普通读者对此类图书的关注度较低,相对于通俗小说等文学作品而言,借阅率较低。通过校园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推广服务的引导,这些涉及华师大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书籍会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回到师生读者的视野,从而提高此类图书的利用率。
5.2 提升了读者的深阅读
校园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与图书馆里的纸质阅读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种“流动的阅读”[21],以在地化的场景呈现使读者零距离走近作品,深研文献。它拓展了读者阅读的空间和维度,变单一静止的空间为开放多元的阅读,阅读的媒介也由纸媒和数字产品扩展到自然山川、人文历史古迹、城市建筑等[1],实现了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提升。
5.3 加强了馆校合作
校园活态文献的阅读加强了馆校之间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图书馆人提供了阅读推广的各项服务,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学校各机构则提供了活态文献阅读所需的在地化物理场景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只有两方力量凝聚融合,才能推动校园活态文献阅读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5.4 增强了读者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员,读者既是校园文化的阅读者、传承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发展者。在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的实践中,读者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变得更加热爱校园。人们通常认为文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实,文脉是活的[22]。阅读好校园活态文献,会自觉生发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精神,这是对校园文脉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5.5 激发了读者活学活用
通过校园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的后续环节,读者在革命歌曲大赛、校园原创诗词吟诵大赛等活动中灵感大发,创作出一些原创歌曲、原创诗词作品。如,在“革命歌曲大赛”中,音乐学院大二学生创作了校园歌曲《少年》:“1951 华东师大成立,所有的成绩都值得被铭记。未来在即,梦想一定可期。乘风破浪,我们在一起……”又如在“原创诗词吟诵大赛”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创作了“乙未梅日赠别师弟师妹:关河渐远尽离箫,数载江南入梦遥。隐隐红墙承玉魄,迢迢绿蚁渡银宵。书中意似山前笋,别处情同雨后蕉。此去五湖风日好,君才四海未轻消”;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创作了诗歌“夜雨步行有感:苍茫天暮雨微零,数簇灯黄映叶青。独赏深秋清一片,蛩吟星淡风声泠”[23]。
可见,通过引领读者在活态文献在地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消化、自我提炼,自我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丽娃文脉涵养中国自信,可以真正实现活学活用的阅读目的。
6 结语
高校阅读推广工作不仅仅要引领读者阅读纸质或电子书籍,更要引领读者走出图书馆,走向广阔的现实世界去看、去闻、去听、去触摸、去感受,到原生态的生活现场进行在地化阅读。只有突破传统阅读推广单向度的静态空间服务模式,将图书馆外的校园立体空间进行深度挖掘与利用,才能使读者在动态空间感知校园活态文化,才能让校史说话、让校本文献说话。图书馆应变革狭义的静态文献阅读为广义的活态文献阅读,拓展阅读的多元维度和立体空间,阅读大好河山的文化精髓、名胜古迹的历史回响、城市建筑的风云往事,重温历史,创造未来[24]。
华东师大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以活态文献赓续丽娃文脉,对本校师生传承师大校园历史文化、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全国其他高校也有一定的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