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窑的诞生发展及其烧制优劣分析

2022-03-03杨元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烧窑倾斜度龙窑

杨元兴

浙江省龙泉市古道青瓷有限公司 浙江龙泉 323799

早期烧制陶器是将晾干的陶坯堆在平地上,四周放上柴草就开始点火焙烧,这种简单的焙烧温度最高时仅为700°C左右,陶器质量很差。新石器中期出现了泥皮薄壳窑烧制法,新石器晚期出现了横穴式升焰窑,在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广为传播。随着横穴窑的诞生,烧制陶器窑炉出现了“火膛”“燃烧室”“投柴孔”“烟道”的概念。横穴升焰窑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加快,易于形成氧化气氛。因烧成室设置于窑的最顶端,温度相对较高,烧制器皿更为致密和坚硬。而龙窑的诞生,是窑炉历史上的一大变革,促成了青瓷的诞生,也是古代瓷器烧制工艺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龙窑的产生及其早期特征

1.1 龙窑的诞生

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研究,我国南方地区自夏商周以来出现了烧造瓷器窑炉龙窑。据考古资料显示,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在浙江、江西等地区就出现带烟囱的龙窑。龙窑柴烧火候高,能提高烧成温度;一间一间半连续式烧制,热能利用率高;依山而建,窑身长如巨龙,增加装烧容量;自下而上有坡度,符合火焰自然上升原理;如斜卧巨龙俯首而下,故此称为“龙窑”。

龙窑的结构一般分窑门、窑头、火膛、窑床、窑尾、窑室、火道、排烟孔等部分。窑头设单独的火膛,其余燃烧室均在烧成室的通道上;投柴孔(火眼)设在两侧窑墙的拱脚处,往往对称排列;窑尾设置烟囱,有的一米多,甚至更高;紧靠出烟坑,设置挡火墙和烟火弄;常以柴草、树木为燃料。龙窑的诞生,温度达到1200~1400度左右才烧制出原始青瓷。在我国陶瓷烧制历史上,龙窑是使用时间最长、烧制青瓷较为理想的窑炉,从商代出现,直至今天仍然在延续使用。

1.2 龙窑的早期特征

5000年前,龙泉窑区森林茂密,居住在浦城牛鼻山遗址的先民已经开始烧制出鼎、罐、豆、盆、盘、壶、杯、簋等陶器;距今约3600年以上的猫耳山遗址,就出现了大量印纹硬陶和部分原始青瓷片。猫耳山窑址清理出商代窑炉9座,其中,长条形窑炉2座,时代大致在夏商之际,已具备成熟龙窑的诸多因素,从窑头向窑尾斜坡式延伸。江西省清江县吴城商代遗址,先后清理出龙窑4条,其他型制窑址8座,其中6号龙窑较为完整,并已具有历代龙窑的诸多因素,如窑床有一定倾斜度,斜坡形窑床能产生一定的抽力,有几个投柴孔,其多孔燃烧装置位于窑炉一侧,当然这与后期成熟龙窑的投柴孔建在地面上、窑身长、体积大、容量多、火焰流通均匀、冷却快等特点不可同日而语。虽然6号龙窑比较原始,倾斜度比战国龙窑小,但是该商代龙窑已有突破性改变,即从平底升焰窑改为有倾斜度的平焰窑。该结构类型的龙窑由升焰圆角方形窑派生发展而来,又与圆角方形升焰窑并行发展。当然,这6号龙窑还保留了当地早期烧制陶瓷窑炉的许多特点,可视为吴城地区早期窑炉向龙窑发展变化的过渡炉型。

二、龙窑中后期发展

2.1 龙窑的改进发展。

研究龙窑相关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我国早期龙窑的投柴孔基本设在窑炉前方,造成窑身增加的长窑里,后方的窑室温度低,越靠后越低。东晋时期开始,烧窑人研究烧制技术,在龙窑两边加筑保温窑墙,在墙中设立窑门,装窑和出窑搬运均由窑门出入。并在窑室顶端的两侧各开一个投柴孔,让投柴前孔与后孔间距1米左右。烧制青瓷时,先在窑前的火膛点火,在第一室坯体接近烧成时,窑头停止烧火,再从窑身两侧的投柴孔依次投柴烧窑,逐室逐段往上烧窑,直至烧至窑尾的窑室。这一按窑室依次烧制的方式,节约火力,充分利用窑内烧柴的窑温,能有效保证烧制温度,是一种“火膛移位式”的烧制方法。而且可以根据烧制需要,不断加长龙窑长度,让烧制容量不断增加,从而有效完成大批量的烧制任务。

从龙窑长度看,上虞商代李家山发掘的龙窑遗迹全长5.1米,倾斜度为16度。其建筑简陋,结构简单。从残片看,当时存在着陶器和原始青瓷共烧的情况,这是典型的“陶、瓷同窑合烧”的现象。随着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一般与地平线构成10-20度角。东汉中晚期,龙窑已经结束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龙窑成为专烧瓷器的窑炉。三国时期龙窑长度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龙窑技术完全成熟,其长度为20-30米,容积一般在50-150立方米之间,窑长在30-80米之间,内宽1.5-2.5米,内高1.6-2米。宋代龙泉窑的龙窑一般为50-60米,最长的源口窑遗址的龙窑窑长97米。后期,龙泉窑区域的建阳水吉窑址群发掘出最长达135.6米的龙窑。龙窑一般一次可装烧2万余件瓷器,其巨大的产量和相对稳定的烧成技艺,使得青瓷不仅可以完全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和出口需求,也对优质的瓷器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区产生良好的影响。

随着龙窑的逐渐增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各个朝代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改进中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宋、元时期,出现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的情况,根据烧制需要,将龙窑的大窑室分成若干小室,在挡火墙的底下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今天,龙泉窑区域仍然大量使用龙窑烧制瓷器。龙窑的技术研究和改进仍然在继承发展中进行。

2.2 龙窑窑具及其更换规律

龙窑的窑具一般分垫烧具、支烧具、匣具、测试具。

2.2.1 垫烧具

垫烧具伴随商代中期施釉技术的产生而出现,包括托珠、泥垫、芝麻钉、堆沙等;垫饼、垫饼置乳钉、杯型垫、罐型垫、钵型垫等。一般散单支点垫隔窑具分托珠(垫珠)、泥垫、煤渣垫、芝麻钉、4足立体支垫、单堆砂等;块面接触的垫隔窑具分垫饼、贝壳垫。圈(线)面接触的垫隔窑具分垫圈(垫环)、垫棒(垫条)、杯形垫、堆形垫、钵形垫、烛台形等器形垫;固定支点的垫隔窑具分齿边垫圈、齿口垫筒、齿边垫饼、垫饼置乳钉、垫环置乳钉、三叉支垫等;粉、砂状态的垫隔方法有瓷粉、高岭土、糠灰、谷壳、稻草、砂粒等五类。

龙窑作品《精制滴舟》杨元兴

龙窑垫烧窑具在青瓷烧制中器坯之间起垫隔的作用,主要为防止瓷釉流挂粘结,同时提高窑室竖向空间的利用率。春秋早期,陶瓷工人已经初创器物套装叠烧工艺,以粗砂粒、窑渣、垫珠等作为器物间的间隔物。这一创新实际是江浙等地西周时期的圈足器退化向碗形器的演变中出现的,同时也是社会需要促使新窑具的出现,因采用叠烧的方式方法可使同一窑位的烧成效率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

2.2.2 支烧具

支烧具

包括直筒支烧具、低矮支烧台、实心支烧台、托板、支棒等。支烧具一是为了避免窑底“低温带”致使坯件生烧出现废品而设置的;二是防止窑底砂尘污染釉面,所以利用支烧窑具将器件支托到最佳窑位。当然这些窑具在相关发掘报告中的称呼往往不同,如称窑座、支柱、窑柱、垫柱、支垫、底脚、底托、窑垫、窑台、垫烧柱、支托等。

在浙江德化县发掘的西周-春秋原始青瓷窑址中,发现迄今最早的垫烧具,这一遗址,还在稍后的战国中期(约公元前5世纪)出现支烧具。东汉时期支烧具在局部地区得到普及,经过六朝时期的发展,南方青瓷产区开始普遍采用。宋代伴随着贸易陶瓷的大发展,应用支烧具的窑场也随之大增。经过近千年的发展,龙窑结构和火焰控制技术不断升级改进,支烧具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2.2.3 匣具

匣具包括直筒匣、钵型匣、碗型匣、方形匣、盒式匣等。匣具在唐代开始普及。只要窑火能够烧熟窑底瓷坯,那么在窑底置匣还能充分利用窑底的“低温烧成带”。所以匣具的使用,除了能防止火刺、烟尘污染外,还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窑内烧成空间。随后大多数窑场普遍停止使用高支烧具,而使用匣具,还将最下一层放置空匣钵作支烧的垫台。

2.2.4 测试具

测试具包括火照、器型火表、环状火表、测温锥等。

研究龙窑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各地窑场的技术发展很不平衡,一般江浙一带的窑场始终处于技术探索改革的前哨。而大部分民间小窑却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线上徘徊。从古代龙窑技术技艺发展的总趋势看,先进与落后并存,而一部分先进龙窑烧制技艺往往会带动整个地区龙窑向前发展。一部分龙窑中出现先进的窑具,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其一定的先进性。在落后的龙窑烧制技术下,其窑具的停滞不前和落后性也很明显。在一定意义上看,与技术相关的龙窑工具的推广和普及,因其生产技艺和经验的不足,往往会限制其创新发展。每座龙窑的烧成过程中都存在最佳烧成带与次烧成带。烧成带不同,窑位不同,窑具不同,其烧制出的青瓷也品质各异。

三、龙窑烧制的优劣分析

龙窑,因为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山地的地形特征,真正以烧制技艺的科学改进。实现了柴烧成本最优化和龙窑烧制效果的最优化,所以取得了烧制效益的最大化。正因为烧制人不断研究,不断冲破束缚,不断创新改进,所以让龙窑烧制从商代的开始发明直至今天依然使用。在宋元明清时代,龙泉青瓷烧制能够满足国内国外的大量烧制需求,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畅销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时代的青瓷人坚持了青瓷的龙窑烧制。

龙泉青瓷因瓷胎含铁量高,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龙窑倾斜设置,窑体也具有烟囱式抽力,加之窑顶建上烟囱,火焰抽力大,窑内升温、降温速度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能在还原气氛中焙烧胎体薄、高温下黏度小石灰碱釉瓷器,所以能有效地促进青瓷的烧成。

龙窑烧窑工艺是“火的艺术”。龙窑烧窑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操作全凭烧窑人的熟练技巧,由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龙窑柴烧过程繁杂、瓷土釉土需要自己独特调配、需要7吨左右的柴木、烧窑时间长达五六十小时、烧制火候不易掌控、成品率低、精品难得等因素,致使许多人不愿意烧龙窑。可喜的是,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坚守着以龙窑柴烧为主、气烧为辅。

因为龙窑柴烧青瓷筑窑方便、装烧量大、热能利用率高,适合青瓷人走品质取胜之道,可带给人独特的烟火熏陶古韵,瓷土中的微量元素在龙窑高温还原气氛下形成特有的火痕和自然多味的釉色、变化丰富的瓷质和肌理等效果,使青瓷在古朴典雅中更具微妙美,更见可遇不可求的天人合一之味。

猜你喜欢

烧窑倾斜度龙窑
成人骨性Ⅲ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齿颊舌向倾斜度的口腔颌面锥形束CT研究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驼背伍烧窑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上颌不同区域牙槽骨颊舌向倾斜度的CBCT测量分析*
“活着”的龙窑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全站仪+反射片在高架桥墩柱变形监测中的应用